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簡述兒童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2025-04-26 08:33:07 字數 3195 閱讀 7799

1樓:學長小辛

當媽媽們終於解決了寶寶學習吃飯和走路的種種教導生活後,媽媽們並沒有覺得肩頭的擔子一鬆。反而,隨著而來的便是寶寶生活技能的培養和行為習慣的培養,包括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乃至心理上的培養。現在都講究科學育兒,許多專家也對科學育兒的觀念做出一系列的總結。

當然是基於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上。那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有哪些呢?

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有哪些呢。

1、生長發育速度的規律是年齡越小,生長速度越快;生長發育的順序規律是從頭到腳,從中軸到邊緣;身體系統成熟的順序規律是神經系統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統次之,最後是生殖系統。

2、幼兒的心理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發展;幼兒的認識能力從具體形象為主,慢慢向抽象邏輯發展;幼兒的情緒由無意、易變、外露到穩定和有意地控制發展。

3、幼兒生理上的發展和成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他們的心理發展。當某種生理機能達到成熟水平時,相應的心理能力也會迅速發展起來。

心理及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根據國內外研究資料證明,在個體心理發展過程中,有三個關鍵的年齡階段。這三個階段是歲歲和歲左右。所謂關鍵性的年齡階段,是指無論在兒童的認識水平、個性特徵和行為活動等各個方面,都由量的積累而產生了乙個質的變化,即發生了質的飛躍。

在這三個關鍵性的年齡階段中,有兩個年齡階段是處在學前期(3歲歲)。研究表明,學齡前孩子在言語、思維等方面發展中,表現出了明顯的質變。

2至3歲是兒童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4至5歲是兒童口頭語言發展的第二個告前質變期,也是學習書面言語的關鍵期;枯凳2至3歲是計數能力發展的轉折點;5至6歲是數概念發展的轉折點;3至5歲是**能力發展的關鍵期;3至8歲是學習外國語的關鍵期;2歲半至3歲是教孩子怎樣做到沒友旅有規矩的關鍵期;3歲是培養人具備獨立性的乙個關鍵期。

對幼兒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規律進行研究,就是為了抓住這些規律和關鍵時期,做出合適的教育行為。這樣父母不僅能更加理解孩子的行為,還能在相應的時期選擇更加合適的教育方式,使幼兒教育更加事半功倍,更加得心應手。

簡述兒童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2樓:童心童趣

簡述兒童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想要了解兒童的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規律,首先我們就要先認識人的發展規律,然後才能夠簡述兒童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那麼就讓我來帶大家看看吧。

1、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例如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就指出,兒童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身心特點,教育要遵照兒童不同發展階段的身心特點,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要依據兒童的身心特點進行適當調整。

2、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順序性。

兒童的發展總體來講是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的,教育中要做到不「凌節而施」,教育就應當遵循兒童發展之自然。

3、照顧到兒童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

不同的兒童的發展在總體一致的基礎上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同一兒童在發展的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發展特點。

比如1~2歲及青春期是兒童快速發展的時期,兒童身心的發展速度要遠高於其他時期。教育既要做到按照兒童一般的發展規律施教,又要照顧到特殊兒童以及兒童不同發展階段的特殊性,做到因材施教,因時施教。

兒童身心發展的五個基本規律是什麼?

3樓:網友

1、階段性。

是指就是個體的發展是乙個分階段的連續過程,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特點。

由於兒童發展具有階段性,所以在教學中,教師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就要依據兒童的不同年齡階段進行適當調整。比如,幼兒園小班的孩子,在格仔裡塗色時,常常會把顏色塗到格仔外,就是因為幼兒在這個年齡階段,手部精細動作還不協調,所以老師可以通過塗鴉、穿線、剪紙等多種遊戲的方式,發展幼兒的手部精細動作。

2、順序性/連續性。

是指人的身心發展是乙個由低階到高階、由簡單到複雜、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

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循序漸進,不「拔苗助長」,不「陵節而施」(超過學的人的接受能力而進行教育)。

3、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在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個體身心發展的速度並不是完全與時間一致的勻速運動,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其發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顯差異的。

不平衡性要求在教育中,把握住兒童身心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這個時期內環境能有效地起到最大作用,這也就是勞倫茲提倡的「關鍵期」。

4、互補性。

互補性反映了個體身心發展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係。

表現在2個方面:

第一是身體生理機能之間互補,比如盲人視覺受損,可通過聽覺、嗅覺的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

第二是心理機能和生理機能之間互補,比如,霍金、張海迪、史鐵生,通過精神力量、意志、情緒狀態對整個機體能起到調節作用,幫助人戰勝疾病和殘缺,使身心依然得到發展。

互補性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善於發現學生的優勢,揚長避短、長善救失,激發學生自我發展的信心和積極性。

5、個別差異性。

個別差異性是指個體之間的身心發展以及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同方面之間,存在著發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它強調的是個體與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性。比如,有的人屬於「聰明早慧」型,有的人屬於「大器晚成」型。

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因材施教。

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有哪些?

4樓:寧風範

兒童身心發展是乙個複雜的矛盾鬥爭過程,既是乙個連續的、漸進的量變過程,也是身心發展到一定時期或程度而發生質變的過程。在量變與質變的交替變換中,兒童身心發展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

學前早期:0~3歲學前期:3~6歲學齡期:6~16歲。

媽媽給雙胞胎餵乳。

所以,我們具體要深刻把握以下幾點:

階段與階段之間不僅有量的差異 ,也有質的差異。每一階段兒童都有不同的發展水平,也有其主要的活動方式,標誌該階段的特徵。這些階段有一定順序練習,前階段是後階段的必要準備,後階段是前階段的必然發展趨勢。

發展階段有一定的交叉和重疊。

母親給兒童洗澡。

02 兒童身心發展呈現一定的順序性。

兒童身心發展是按照由大到小,由簡到繁,由具體到抽象這樣乙個順序來發展的。

例如,兒童的動作,一般是粗、大動作發展在先,精細動作發展在後,手指的精細動作更晚。

又比如,兒童的思維發展。3歲以前主要是直覺行動思維,這種思維離不開兒童自身對物體的感知和實際操作,所以我們 經常看到自己的孩子天生好奇的去擺弄各種物品來反映自己所觸及到的各種事物,依靠動作進行思維。他不能計劃自己的動作,預見動作的效果。

我們家孩子再玩豬娃娃時,經常自言自語:給豬豬圍兜,給豬豬吃飯。豬豬要睡覺了,然後抱著豬豬搖。

小學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是什麼,瞭解小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

葒葒 一般是青春期和嬰兒期發展速度快 瞭解小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 家長篇 小學生心理髮展的一般特點兒童的發展大體可分為身體發展 認知發展和社會性發展三個方面。一 小學生的身體發展身體的發展是兒童心理髮展的物質基礎,小學生身體的健康發展為他們從事學校學習活動提供了保證,而腦及高階神經系統的發...

漢字有認知規律嗎?覺這個漢字發展規律?

從漢字書寫系統的結構看,書寫有規律,形差度 形體差異度 高,這是漢字書寫系統的重要特點。印歐語系字母僅30個左右,而漢字偏旁部首不下於500個。前者的字母是以單向線性排列組合成基本視讀單位 詞 的,而漢字卻用上下 左右 內外三種基本位置排列組合成基本視讀單位 字 所以漢字的形差度大大高於拉丁 斯拉夫...

你們知道哪些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對你的生活有何影響?

仔細觀察人類社會中只要涉及到人的因素的一切事物,從歷史的發展軌跡上來看,就會發現其呈現乙個完美皮遲啟的鐘擺型發展軌跡。人性的貪婪和慾望,促成了鐘擺運動的原始驅動力旦老,向著發洩慾望的乙個極端化方向加速度運動。跟我一起合夥做生意的另外乙個人,就是貪婪,不計後果,最後搞得我們燃如破產。水滿則溢,盛極則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