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規律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如何回答?

2021-03-07 04:48:43 字數 4992 閱讀 1652

1樓:神光現代檢測

中國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從陝西半坡遺址發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發展到現在,已有

六、七千年的歷史。修建在崇山峻嶺之上、蜿蜒萬里的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建於隋代的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在科學技術同藝術的完美結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橋梁科學的前列;現存的高達67.1公尺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築;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則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精美、儲存完整的大規模建築群。

至於我國的古典園林,它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它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這一系列現存的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自成系統,獨樹一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象一部部石刻的史書,讓我們重溫著祖國的歷史文化,激發起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時它也是一種可供人觀賞的藝術,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國古代的建築藝術也是美術鑑賞的重要物件。

而要鑑賞建築藝術,除了需要理解建築藝術的主要特徵外,還要了解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一些重要特點,然後再通過比較典型的例項,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特點是多方面的。從美術鑑賞的角度來說,以下一些特點是應當了解的。

一、巧妙而科學的框架式結構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結構上最重要的乙個特徵。因為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採用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簷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牆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築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

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於房屋的牆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定有極大的靈活性。此外,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階建築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簷下的一束束的「斗拱」。

它是由鬥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梁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後,由於結構簡化,將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

二、庭院式的組群布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築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乙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後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後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裡,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

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築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徵。

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後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築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例項。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

它最便於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僕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

中國的這種庭院式的組群布局所造成的藝術效果,與歐洲建築相比,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一般地說,一座歐洲建築,是比較一目了然的。而中國的古建築,卻象一幅中國畫長卷,必須一段段地逐漸展看,不可能同時全部看到。

走進一所中國古建築也只能從乙個庭院走進另乙個庭院,必須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宮就是最傑出的乙個範例,人們從天安門進去,每通過一道門,進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這一頭走到那一頭,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變換,給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宮的藝術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腦海中了。

三、豐富多采的藝術形象

如前所述,建築不僅僅是技術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中國古代建築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采的藝術形象,並在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點。其中比較突出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富有裝飾性的屋頂

中國古代的匠師很早就發現了利用屋頂以取得藝術效果的可能性。《詩經》裡就有「作廟翼翼」之句,說明三千年前的詩人就已經在詩中歌頌祖廟舒展如翼的屋頂。到了漢朝,後世的五種基本屋頂式樣——四面坡的「廡殿頂」,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圓形的「攢尖頂」,兩面坡但兩山牆與屋面齊的「硬山頂」,兩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牆之外的「懸山頂」,以及上半是懸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頂」就已經具備了。

我國古代匠師充分運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舉折和屋面起翹、出翹,形成如鳥翼伸展的簷角和屋頂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同時,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適當的雕飾,簷口的瓦也加以裝飾性的處理。宋代以後,又大量採用琉璃瓦,為屋頂加上顏色和光澤,再加上後來又陸續出現其它許多屋頂式樣,以及由這些屋頂組合而成的各種具有藝術效果的複雜形體,使中國古代建築在運用屋頂形式創造建築的藝術形象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成為中國古代建築重要的特徵之一。

2、襯托性建築的應用

襯托性建築的應用,是中國古代宮殿、寺廟等高階建築常用的藝術處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襯托主體建築。最早應用的並且很有藝術特色的襯托性建築便是從春秋時代就已開始的建於宮殿正門前的「闕」。

到了漢代,除宮殿與陵墓外,祠廟和大中型墳墓也都使用。現存的四川雅安高頤墓闕,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漢代墓闕的典型作品。漢代以後的雕刻、壁畫中常可以看到各種形式的闕,到了明清兩代,闕就演變成現在故宮的午門。

其它常見的富有藝術性的襯托性建築還有宮殿正門前的華表、牌坊、照壁、石獅等。

2樓:匿名使用者

這裡有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如何回答?

3樓:life無明小魚

特點:歷來中國人都非常注重把人和現實生活寄託於理想的現實世界。中國傳統建築考慮「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於「物」本身的自我表現。這種人文主義的創作方法有著其深厚的文化淵源。

例如,在建築材料上,中國傳統建築用木材,不追求其永久性,是非永恆的思想,是中國文化基礎中非永恆觀決定的。而在西方,那裡是石頭的史詩,追求建築的永久性。在建築體量上,中國建築以人體尺度為原則,要求「大壯」,又要「適形」。

建築高度和空間都控制在適合人居住的尺度範圍內,具有初級的人體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宮、寺廟也不能造得太大。造型上中國建築講究平和自然的美學原則,平穩,注重水平線條。即使是向上發展的塔也加上了水平線條,與中國的樓閣建築相結合。

在園林中,建築是凝固了的中國繪畫和文學,它以意境為創作核心,使園林建築空間富有詩情畫意。

同時,園林布局的自由從乙個側面說明了儒、道兩種思想在中國文化領域內的交替互補,也足以說明園林藝術之通過曲折隱晦的方式反映出人們企望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憧憬返樸歸真的意願。我國傳統造園的立意、布局和手法已在國內外現代建築中被廣泛借鑑。

外觀上和其它國家的許多建築一樣,分台基、屋身和屋頂三部分,但中國傳統建築的屋頂尤其大,有時幾乎和屋身同高,且每個部分都有一定的比例及標準做法。

「天人合一」的建築環境,崇尚自然,喜愛自然自古亘有。先民們早就注意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協調統一。《周易。

乾卦》:「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共德,與日月合共明,與四時合共序,與鬼神合共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推崇「自然無為」。天也,自然也。不論是儒家的「上下與天地同流」(《孟子·盡心》),還是道家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都把人和天地萬物緊密地聯絡在一起,視為不可分割的共同體。

從而形成一種主觀力量,促使人們去探求自然、親近自然、開發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壯麗,景象萬千,祖國各地的美好景色又啟發著人們熱愛自然、謳歌自然的無限激情。

「天人合一」的思想與對自然美的鑑賞融揉成為傳統美學的核心,相應地產生了絢麗的山水文化、山水畫、山水園林,出現了風景名勝區。

在這種美學思潮的影響下,人們處理建築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不是持著與大自然對立的態度,用建築去控制自然環境;相反,乃是持著親和的態度,從而形成了建築和諧於自然的環境態度。

例如東晉大官僚石崇在洛陽近郊修建河陽別業(金穀園):「其製宅邊,卻阻長堤,前臨清渠,柏木幾於萬株,流水周于捨下」(石崇《思歸引·序》);佛教高僧慧遠在廬山經營東林寺:「卻負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仍石壘基,即松栽溝。

清泉環階,白雲滿室。

復於寺內別墨禪林,森樹煙凝,石逕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氣肅焉」(《高僧傳·慧遠傳》)。諸如此類的描述,文獻記載中屢見不鮮。

從此以後,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風景地帶的佛寺、道觀、別業、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視相地選址,目的不僅為了滿足各自功能的需要,還在於如何發揮建築群體橫向鋪陳的靈活性而因山就勢、臻合於區域性的山水地貌、諧調以總體的自然環境。

它們無異於點染大地風景使其凝鍊生動、臻於畫境的「風景建築」,這正是中華民族在建築與大自然關係的處理上所體現的獨特的環境意識,雖非完全自覺,但卻十分明顯。歷來的山水「畫論」和堪輿學說,對於這種環境意識都曾作過部分的美學和科學的闡述。

和諧於自然的環境意識,更自覺更深刻地體現在園林建築中。廣義的中國傳統建築應包括園林建築。在園林裡面,建築不必拘泥於一正兩廂。

倫理象徵或多或少地被沖淡甚至完全消失,建築布局獲得最大的自由度。建築與山水、花木等有機地組織為一系列風景畫面,使得園林在總體上達到乙個更高層次的建築美與自然美相互融揉的境界。

擴充套件資料

建築風格

中國自古是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些民族所居住的地域,由於東西南北的自然環境不同與氣候條件的差異,也由於不同地區各自產有不同的建築材料。

所以世代以來,他們便依自然條件與可能提供的材料,按照各自生產和生活的不同需要與習慣,創造了互不相同的建築,並在長期發展中形成各自的建築做法與建築風格。

在北方黃土地區,古代人們利用黃土的特性,或用土坯,或夯土築牆,以此築成房屋,或構築成窯洞作為住居。後來又用黃土燒製磚瓦,用以蓋房既方便又耐久。

在南方,氣候潮濕多雨,人們便以竹木為建築材料構築房屋居住。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地處**帶,常用竹木搭成杆欄式建築。而青藏高原,少雨乾旱,晝夜溫差大,則多砌築厚牆式平頂碉房。

蒙古族地區,依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習慣而搭製帳篷式住房(蒙古包),這種房屋易於拆架遷移。西部伊斯蘭教建築則喜歡採用尖拱形建築。

總之,古代各族人民,因依自然條件與當地可能提供的建築材料,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與需要,各自構築了不同民族風格的建築,共同豐富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內容,共同為發展中華民族的古代建築做出了各自的貢獻。

中國古代建築風格,中國古代建築的特色

中國古代建築型別雖多,但可以歸納為4種基本風格。莊重嚴肅的紀念型風格。雍容華麗的宮版室型權風格。親切宜人的住宅型風格。自由委婉的園林風格。地方民族風格 中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差別很大,地區間 特別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和山區 的封閉性很強,所以各地方 各民族的建築都有一些特殊的風格,大體上可以歸納為以下8...

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特點,中國古代商業的發展有何特點

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1 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 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精耕細作,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2 中國封建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的是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3 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

關於中國古代小說發展史的問題,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史

上古的神話 先秦的寓言 魏晉南北朝的志人志怪 唐傳奇宋元的 話本 明初的 擬話本 明清的長篇章回體 簡述中國古代 的發展史 一詞最早見於 莊子 外物 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鯢鮒,其於得大魚難矣 飾 以乾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縣 乃古 懸 字,高也 令 美也,幹 追求。是說舉著細小的釣竿釣繩,奔走於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