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王陽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

2025-06-03 18:20:11 字數 2838 閱讀 8623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語出《孟子·盡心上》陵判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慮而知者 ,其良知也。

大學》有「致知在格物」語。王守仁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這裡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

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鍊,見諸客觀實際。「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學的本體論與修養論鏈汪配直接統一的表現「良知是虛的,功夫是實的。

知行合一,就是要將知識與實踐、功夫與本體融為一體。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地點出了要害。這個「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問題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把握住良知這個根本,然後加以所向無敵的推導,便是他(王陽明)教學生的簡易直接的方法。如有人用「知之匪艱,行之惟艱」這句聖訓來懷疑知行合一的命題,陽明說,「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棚指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艱,行之惟艱』。

還是看你心誠志堅否--人是可以成聖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很鬥私心一閃念,時時刻刻致良知,用陽明的話說叫「隨物而格」。」

2樓:註冊占星師

王陽明。是繼承了孔子。

的傳統,所以「致良知」即是孔子的「致知」。

大學》言「致知在格物」。

所以致良知的方法在格物,也就是王陽明說的除去私慾。

什麼是格物?

格是去掉,物是物相。

物本來就是虛幻的,首差世人認假為真,悉芹神不明明德,反求外物。所以,孔子說「格物」,即去掉物慾,甚至說去物相。王陽明說「除私慾」,私慾都是因物而起,所以私慾即是物慾。

大學》開篇睜虧第一句:「大學之道。

在明明德」,說出儒門真諦,明明德,就是明心。而不是逐物。

紅樓夢》曹雪芹借賈寶玉之口說,「四書只有明明德為真!」可見,曹雪芹非一般,故《紅樓夢》也是上品著作。

王陽明的致良知,是什麼意思?

3樓:網友

意思是通過實踐的修行和時間的砥礪,不斷地把自己修養成乙個心地善良,言行合乎倫理道德,並一定程度富有「敬天愛人,自利利他」的敬畏、憐憫和博愛之心的人。

4樓:奇聞捕手

就是樹立自己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自己正直無私的道德品質。

5樓:一二半解一知

用王陽明自己的話就好理解了。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本來是沒有善惡的,意動了就有了善惡,致良知也就是格物,也就是為善去惡,也就是遂意動。

6樓:真正底人

意思是說達到有良知良能的程度。前提是通過不斷的自我修養。

王陽明致良知的理解

7樓:ll港島妹妹

王陽明致良知的理解如下:

良知思想是王陽明心學體系的理論核心,良知說起源友虛於《孟子》: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濾而知者,其良知也。在孟子那裡良知是一種不經後天學習的先驗的是非標準和道德規範。

而在王陽明這裡,良知範疇已演變為融本體論、功夫論、道德論為一體的最高的哲學範疇。

良知是心之本體。王陽明在孟子良知良能說的基礎上把良知擴充為一種貫穿於萬事萬物的普遍原則。他說良知者,心之本體。

認為良知是心的本然狀態。王陽明的良知是倫理學上的良心,亦即道德意識的主體。

良知是與物無對的本體,是造化天地萬物鬼神人類的精靈,人的一切認識和實踐的活動,都是為了復歸此本體。他說:心者,身之主也。

而心之虛靈明覺,即所謂本然之良知也。王陽明把心進行了高度的抽象和概括。

把排除了私慾和外物干擾的本心即從一塊血肉的人心昇華為良知,良知春唯便是心的形上本體,它處在虛靈明覺和恆照的狀態。因此,作為超越具體身心特徵的良知,扒告培便是超越了具體器的道。

如何評價王陽明的「致良知」

8樓:王

乙個基本的瞭解,陽明學者都知道王陽明的變化,它的發展階段來概括:學以致用,默坐澄心,在良心。

的本質,他們的想法,在我看來應該是「心外無」的哲學觀點的建議乍一看,它似乎有悖常理,我們的生活,但李朱熹合理限制的東西「的弊端的頭髮。其感性的經驗,類似的生存哲學,和一切事物的存在的意義,歸結到。

他說:「你看死,凌銘在**?」的生活是由物質組成的,快,死了相同的物質。但生活可以體驗到世界,改變世界,死了沒有。因為生活的心,這種精神(換句話說,凌銘是良心),但死。

他說,良心是不是一類的說法,這當然是人存在的意義,肯定意義的舉措,是陽明這種內向型的想法,肯定個人存在集體意識,所以存在乙個特定的理念,每乙個人的狀態,他的理念是關注(內聖學校)。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充滿人文關懷的人性關懷有先天缺失,這是廣泛的批評)

我多一點淺顯的理解,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資訊,建議你可以拿起少數的諒解備忘錄「造成王陽明的良知教。牟代巨大的,相信他的文章一定會把你變成不同深度。

王陽明的"致良知"具體怎麼解釋?謝謝~

9樓:

王陽明的"致良知"具體怎麼解釋?謝謝~

致良知」:通過實踐的修行和時間的砥礪,不斷地把自己修養成乙個心地善良,言行合乎倫理道德,並一定程度富有「敬天愛人,自利利他」的敬畏、憐憫和博愛之心的人。簡單一點就是說:

人的一生,不管在做什麼,最終來講,都是為了把自己的靈魂磨練得更加純。

王陽明思想主張,王陽明的思想主張 王陽明主張什麼思想

說的那麼複雜!其實通過王陽明傳就可以看出 王陽明的思想其根本就是 知行合一 說白了就如同是今天的 實用主義 就是所有的理論都是為了實踐而生的,但是是在 主忠信 基礎之上的 實用 其上馬治軍,下馬治民的做法就完全體現了這種思想!事件 1平定江西叛亂 其手法根本就沒有什麼仁義,道德!就是不惜一切手段平定...

王陽明名言名句,王陽明的名言

生活達人小黃老師 王陽明,被當年明月稱為 千古第一等人 他官至兵部尚書 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釋道三家,開創出了堪稱儒學新局面的心學,被認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聖人,他還領兵平亂剿匪,用極少的代價閃電般地徹底擊敗了數倍於己的敵人。作為史上極少見的立德 立功 立言三不朽,王陽明為後世留下了很多經典語錄 1...

「格物致知」是王陽明最早提出的,代表著什麼意思呢?

格物 出自 禮記 大學 意思是指窮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 出自 禮記 中庸 是說推求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即認識事物的本質,亦指獲得知識,或指達到某種目標或境界,也就是現在所說的 求真 或 求是 等涵義,二者合起來即指研究事物的原理法則,並從中獲得知識或真理的過程和方法。朱熹在註解中把 格物 和 致知 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