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心學和孔子的儒學,二者的區別是什麼

2022-02-27 04:32:26 字數 5387 閱讀 5911

1樓:

陽明的心學是儒學的一部分,孔子的儒學對中國的政治,經濟都有影響。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但實質上也有區別。

1.首先,看看他們的主要想法。孔子儒學的主要思想是:

正名、仁義、忠恕、知命。王陽明心學的主要思想是:心是理性,知行合一,清德、良心、商業、尊重。

2.治理策略的差異。孔子主張「德治」,王陽明主張「心即理」。

孔子的治國方略也被稱為「德治」或「禮治」。孔子主張使用外部標準,如社會道德標準、倫理規範,或者他們是否履行了約束人民的義務。這種策略把道德和禮貌運用到人民身上,打破了傳統上認為禮貌不亞於庶人的觀念,打破了貴族和平民之間原有的重要界限。

「禮治」體現了禮治的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

另一方面,王陽明主張心是原因。他說:「思想是原因。

這個世界有它內心以外的東西。它的心之外還有什麼原因嗎?」王陽明認為,沒有心就沒有理由。

心是宇宙的立法者,也是萬物的立法者。王陽明強調「良知」、「明明德」。王陽明的心理學關注自己的內心,始終努力實現內心的良知,從而減少外界的困擾。

然而,孔子的儒家思想要求每個人都要按照規則去做應該做和必須做的事情。如果某件事是出於不道德的考慮,即使應該做,這種行為也不會被承認。

忠恕之道是孔子的重要思想,貫穿於孔子思想的各個方面。「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為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為恕。

王陽明知行合一就是讓良知時刻關注人們的行為和心理,做某事不做任何事,這樣人們就不會失去本來的心,不會被外界事物動搖,成為外界事物的奴隸。

2樓:道學書院

應該說各是一家,又好像是一家。這要認真學習《老子》且從"有無"的角度分析,才能看到它們的區別。王陽明先生開起了心學研究之先河,是從"物"的範疇走出來的一位偉大的先知。

他的遺憾之處就是沒有完全從儒學中分離出來,事實上人只要研究人心,人就會開始從黑暗中走出來進入光明,關注心境的質量,心境的美好,這本身就是脫離儒學的開始。

3樓:天民思想

孔子儒學偽仁尚禮,講階級階層尊卑有序。王陽明的心學以感性為重,唯心是大。所以儒學是犬學奴學,心學呢狂妄自大,完全是「人有多大膽,事有多圓滿」的狀貌,有點適合日本人,算狼子野心學!

4樓:匯泉灣邊說文化

儒學不是孔子獨有,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及其繼承者發展了儒家思想,後世統治集團,把儒家思想演變成了儒教,儒學是儒教和儒家思想的合成,所以說孔子不懂儒學。

而王陽明的心學是王陽明獨有的,通過激發自我的思維天賦,去理性思索儒教當中桎梏社會的一些頑疾窠臼。

5樓:存在或不存在

從本質上沒區別,王陽明應該是將孔子的思想具體化了,並以新的語言方式予以說明。當然這是我的初步認識。專家的觀點更有權威性!

6樓:在小崗村拍手的白茶

個人認為,陽明心學是先秦儒學的真傳,一也。心學分明指出老釋學說和儒學毫釐之差,在於儒學更能維護人類的種族主動性;強調「知善知噁是良知」,相信良知的力量;尊重人類本身的每個生命具備道的屬性,人心即道。

7樓:江河重塑

儒學是吧貴族禮教宣揚給貧民階級,統一思想。心學是找出貴族和貧民的共通點就是心,從心出發更容易互相理解,緩和階級矛盾。

8樓:官人我要不要要不要

根本不是乙個路數,夫子的東西是周禮的延續和發展,更多強調的是一種人之間的秩序,王守仁,壓根不是儒家,他的核心思想來自於道家和佛家,但是又可以說是集儒釋道之大成,對儒釋道做了提煉

9樓:love辰辰之歌

孔子儒學的主要思想是:正名、仁義、忠恕、知命。王陽明心學的主要思想是:心是理性,知行合一,清德、良心、商業、尊重。

10樓:jicheng姬成

心學為本體,儒學致用,正心,正意,正名,正視,正聽,文質符一,後世盜名,背鍋者孔子,現實紛紛,虛偽文義,文過是非,不著邊際。

11樓:火龍果

陽明主張心是原因。他說:「思想是原因。這個世界有它內心以外的東西 孔子主張使用外部標準,如社會道德標準、倫理規範,或者他們是否履行了約束人民的義務

12樓:此ld已被登出

孔子的思想大成,八目裡: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包含了從學習方式到實現人生價值各方面。王陽明的思想集中在正心和修身方面,格物王陽明失敗了,治國平天下估計是為保官位沒敢提[困][困][困][困]

13樓:花魂

孔子的治國方略也被稱為「德治」或「禮治」。孔子主張使用外部標準,如社會道德標準、倫理規範,或者他們是否履行了約束人民的義務。

14樓:巫小川小白

孔子格人致知,朱子格物致知,王陽明格物致良知。三人都是繼承發展了儒學。

15樓:

都還是很大的吧,主要乙個是儒學,乙個是心理學,真的跟那時候的學術都很有分別。

16樓:來自法光寺長身玉立 的梨

雖然王陽明和孔子的這兩門學沒有深入研究過,但是二者對後世人的影響非同凡響

17樓:品格的力學

王陽明心學,大概有點象武俠**裡乙個武林高手學了很多門派,然後全部忘掉,由心而動,信手拈來,知行合一不需要思考糾結,做就是答案。

18樓:kir他爸

王陽明學心學**於儒家學說。不同於佛氏和道家。重點在於得到的功夫,格物致知。

19樓:百里玄霆

孺子把心學當成儒學或者儒學的一支實際上是往自己臉上貼金,心學可以說是完全獨立的思想哲學,跟儒學根本就是兩碼事

20樓:匿名使用者

王明陽真是因為崇拜儒學採取研究了儒學中的一門學術心學,所以後者包含前者

21樓:匿名使用者

過多強調兩者區別本身就可能是一種誤導,爺爺和孫子比較區別有意義嗎?乙個傳承在裡面,源頭和發展而已。

王陽明的心學與傳統的儒學,佛學和道學有何異同

22樓:俞根強

首先是出發點不同,心外無物的出發點偏重於內心,而道學等的各不同,例如道是抽象概念。

其次,知行合一,實際上與天人合一是類似的,本質上是相同的,即理論與實踐同一

王陽明的心學與程朱理學有什麼區別?

23樓:佛號投於亂心

人人必讀:程朱理學的極端誤導

由是儒者皆不敢言因果,亦不敢教人努力為善,以彼常以有所為而為善即是惡,即是自私自利為訓故也。

夫無所為而為善,實為為善之極則,乃聖人分上事,何可以此教普通人。若教普通人,則是阻人為善,導人為不善矣。

然聖人雖能無所為而為善,聖人亦嘗有所為,非完全無所為也。

蘧伯玉行年二十,而知十九年之非,至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欲寡其過而未能,是平生有所為也。

曾子平日以三事自省,及至臨終,方曰,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是始終有所為也。

顏淵問仁,夫子告以克己復禮。及問其目,則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兩答皆有所為,非無所為也。

孔子見堯於羹,見舜於牆,見周公於夢。年已七十,尚欲天假數年,以期學易而免大過,皆深有所為也。

宋儒唱高調,欲以自鳴其高,而不知適與聖人循循善誘之道相反。其自誤誤人,以及天下後世也,大矣。

因為程朱這些人的誤導,導致後世儒者都不敢說因果的道理,也不敢教人努力行善,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人還有乙個極端錯誤的訓言:有所為而為善即是惡,即是自私自利。

要知道,無所為而為善,這個屬於行善的極致目標,屬於聖人的身份才能做到的事情,怎麼能用這個標準來苛求普通人呢?如果你用這個標準來苛求普通人,那就是阻礙他人發心向善,這是引導別人做不善的事情啊。

我們經常說一句話:勸人向善勿過高,當使其可從。如果你整天唱高調子,用不切實際的要求去苛求初學者,這只能說你不懂觀機逗教,因果自負。

比如經常有人問:學佛是不是必須吃素才能學佛,必須持戒才能歸依三寶?

對於初學者,吃素並不是學佛的必要條件,你可以邊吃肉邊學佛,等你學到一定程度,你自然而然就不想吃肉了。

如果你說學佛必須要吃素,那很多人就對學佛敬而遠之了,說學佛太難了,要吃素啊,我做不到,乾脆不學了。

有所為而為善即是惡,這個標準太高,理學家用這個高調子來苛求普通人,於是很多人都變成虛偽的道學先生,表面上道貌岸然,內心卻是醜陋不堪。

在佛教當中,對於初學者,我們對於他們大大小小的善行,都應當隨喜讚嘆,哪怕並不純淨,哪怕只有細如微塵的善心,我們都可以隨喜讚嘆。而不是雞蛋裡面挑骨頭,吹毛求疵。

對待自己,隨著你修行日久功深,你就可以逐漸用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學習如何避免三十三種不淨布施,學習三輪體空的道理,學習逐漸絕四相,學習逐漸無所住而生其心。

理學家扯個虎皮冒充高明,其實犯了乙個我們常說的大忌:應當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即便是聖人,雖然他們能夠無所為而行善,但是聖人也曾經有所為,並不是完全無所為啊。

比如蘧伯玉二十歲的時候,能夠發現自己前十九年的過失,到了五十歲的時候,能夠發現前四十九年的過失,想要減少自己的過錯,卻發現做不到,這就是一生都有所為啊。

曾子每天用三件事來自省,也就是常說的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等到臨命終時,這才松一口氣,說:《詩經》說過,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從今以後,我可以不用這樣了。

這就是從始至終都有所為啊。

顏淵問仁,孔夫子告訴他:克己復禮為仁。也就是克服自己內心不合理的私慾,讓自己起心動念言行舉止都符合禮儀。這樣就能達到仁的境界。

顏淵又問目,前面說的是綱領,目的意思就是細則,於是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這兩個回答,都是有為,並不是無為。

孔子見堯於羹,見舜於牆,見周公於夢。這個也是前面所說的見先哲於羹牆的典故,估計孔子也有這樣的情形。

孔子這樣孜孜不倦的求仁,年過七十的時候,還希望老天爺再給幾年時間,能夠用來深入學習《易經》,避免大的過失,這些都是深深地有所為啊。

宋儒這些人唱高調子,希望用這個來標榜自己的高明,卻不知道他們這樣做,與聖人循循善誘的教法恰恰相反啊。

宋明理學的自誤誤人,遺禍天下後世,後果非常嚴重啊。

出自:《印光法師文鈔》四卷、

續編《文鈔》二卷、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

24樓:

王陽明強調以心為本,行與心合一,程朱理學強調存天理去人欲

25樓:全民體育狗哥說球

一樓 二樓說的太複雜了

簡單點說。

王守仁的心學就是:知行合一。是從程朱理學上的乙個延伸,把理論帶到了實際上。

王守仁更加強調人的「欲」,不排斥慾望,而是合理利用慾望,就這麼簡單,沒他們那麼複雜。

王陽明心學危害,王陽明心學的消極影響是什麼?

1 陽明心學 從根本上是唯心主義思想,他的出發點就是錯誤的。2 王陽明強調 心即是理 之思想,要求從 心 獲得理,誇大了 心 的重要性。陽明先生認為,良知是非善非惡的,因而人性既非善,也非惡,但是在不同的情景下,卻有善意善行 惡意惡行。所以,乙個所謂的好人,在某個特定的情景下可能會因一念之差做出惡事...

如何理解王陽明心學,心不動的概念

你是在問心bai學還是心不動du 心學這個問題太大,雖zhi然也能講,但三言兩語dao是不專能說清楚的,只能有個大概。心不屬動就很好解釋 心即理,這個心這個理天生就在人心裡,是不假外求的,所以人要致知就不能外求於物,而要內求於心。要體照自己的良知,要遵循良知的判斷來行事,讓自己時時刻刻遵循良知的判斷...

如何系統的學習王陽明的心學,想從基礎入手,應該先讀哪本書?有

首先是為什麼想學呢?這幾乎是毫無用處的一門學問。學校不用考,和主流價值觀也有很大的不同,學了王學,也不能拿來作為聊資,更不會成為你可以炫耀的資本。你要知道在你面前是一條崎嶇的路。如果以上這些話還不足以打消你的念頭,那麼我告訴你,整個陽明學幾乎都是圍繞兩本典籍 大學和孟子。這是陽明學的根本。也就是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