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是王陽明的臨終遺言嗎?怎麼在不同的裡面看到他的遺言還有別的話

2022-05-16 17:08:33 字數 2985 閱讀 6890

1樓:匿名使用者

遺言?有遺憾才有遺言,老王心裡沒有憾事,所以沒有遺言。剩下的是世人的過分解讀。

就好比,問你有什麼願望嗎?普通人心想發大財,身體健康之類的願望。這就是憾事。心有不安為遺憾。得不得的才有遺憾,心心念念才有牽掛。

看懂了點個贊。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什麼意思

2樓:匿名使用者

此心光明中的「心」,抄一種解釋是坦坦蕩蕩bai,清晰透亮,du還有一種解釋是:看見,感知zhi和體驗。後一種解釋dao是什麼意思呢?

指的是: 我看見了我的「內心」,我感知到了我的「內心」,我接納,理解,體驗到了我的「內心」。人的內心分為意識與潛意識,我們往往能看到自己的意識,卻很難看到自己的潛意識,意識告訴我吃肉,喝酒,美女是不好的,應該戒除。

可是潛意識卻告訴我喝酒,吃肉,美女都是很美妙的,是人的正常慾望,可以去享受。程朱理學講究:存天理滅人欲。

而王陽明卻說:心即理,心之外無事,無物。心學的核心就是告訴我們:

天理即人欲,人欲即天理,心即理。你做不到知行合一只是你的意識與潛意識不統一而已,意識上樹立了目標,而潛意識卻不認可,終究還是無法做到。王陽明最後講: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是說他的心坦坦蕩蕩,他的心被自己看到了,他按著自己的本心去做事,去看待身邊的事物,活的知足,透亮。內心的慾望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慾望也代表著生命力,不能一味地壓制,要去感知,去接納,但並不是無所顧忌的去放縱。

所以王陽明又提出:事上練,格物致知。才提出著名的四句教。

3樓:匿名使用者

心即理,知行合一。所有的行為都決定於思想,所以要做到行為的正確,必版須修心,權達到知善知噁的的境界,此心光明正是知善知噁的境界。所以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不是不言,而是已經說清楚了。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噁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4樓:愛三毛

王陽明 其臨終遺言就是"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就是 一生光明磊落 還有什麼不能說的呢?

5樓:神物質

我(心)就是世界之光,我就是這個能知能覺能明的,我從來都不是乙個人。覺得是人,就和我看電影入戲一樣,我是永恆的存在。

如何理解王陽明的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句話

6樓:匿名使用者

王陽明的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句話的意思是:就是說此生光明磊落,無愧於心,沒有什麼遺憾了,需要什麼言語呢。

1、良知人人都有,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怎樣做,最可靠的還是聽從自己的內心。

2、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乙個人的內心明亮,這個世界都是光明的。

3、順從自己的內心,達到致良知的境界,即使沒有生前的榮譽,也是順從內心,知道自己已經達到了另一種境界,也就是人一生追求的聖人境界。

4、心若沒有棲息地,走到**都是流浪。反過來說,心若定,到哪都無所謂。這是我現在的思維方式。

7樓:匿名使用者

結合語境,學生們知道他將逝去,問他有沒有什麼遺言。他說出詞句,就是說此生光明磊落,無愧於心,沒有什麼遺憾了,需要什麼言語呢。

不過我覺得他的學生是問他心學還有沒有需要的交待的吧,不過他如此說,也證明他都教出來了。那句非常牛逼的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噁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8樓:般若猴子

此心光明亦是佛家的自性,「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亦是道家「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此句捨掉「肉身」後的本體。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什麼意思

9樓:哈怎麼肥四

意思:我(心)就是世界之光,我就是這個能知能覺能明的,我從來都不是乙個人。覺得是人,就和我看電影入戲一樣,我是永恆的存在。

說明所有的行為都決定於思想,所以要做到行為的正確,必須修心,達到知善知噁的的境界,此心光明正是知善知噁的境界。

所以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不是不言,而是已經說清楚了。

出處:《此心光明:王陽明傳》第十六章

擴充套件資料

作者主要成就:

王守仁(2023年10月31日-2023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

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功績:正德十三年(2023年),王守仁恩威並施,平定為患江西數十年的民變禍亂。

正德十四年(2023年),王陽明在鄱陽湖中仿效赤壁之戰,平定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

嘉靖七年(2023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

思想:陽明學,又稱王學、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發展的儒家學說。根據王守仁一生中的經歷,其受到道家的影響明顯多於佛家,但其終究不離儒學本質,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

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10樓:與天地精神獨往來

光明者,為普照遍照,沒有遺漏之意,王陽明曾說過,普通人的心和聖人的心都是一樣的,只不過,普通人的心,就想是天上被烏雲遮住的太陽,而聖人的心,是通透清澈,沒有烏雲的太陽……通俗點講就是,我已經沒有什麼遺憾的事情了,俯仰無愧,做到了知行合一,即便再重新來一遍輪迴,也就這樣了,所以就實在沒啥好說的了

11樓:般若猴子

此心光明亦是佛家的自性,「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亦是道家「吾有大患,吾有身」這一句捨掉「肉身」後的本體。

12樓:寒衣霜劍

這顆心正大光明,又還有什麼可以說的呢?

13樓:5無為無畏

對這樣光明正大一生的人還有什麼值得疑慮的

醫學儀器亦復是越來越精準 精良,可是病人不但沒有見少,反而越來越多。為什麼呀

人口多了,病人自然多了,醫療科技跟不上人口增長速度。科技是發達了,人心是越來越不安分了,慾望也是越來越多了,科技發達到一定專的後果就是屬世界未日 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人,太多太多的病都是自己的生活習性造成的,病是好了,習性不改,日後必會再犯 其是最好的醫生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時代在發展,自然也在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