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關於爭取自身利益的問題。

2025-05-31 23:25:13 字數 2979 閱讀 4475

1樓:平衡光

說來慚愧,我也是佛教徒,很年輕,道理懂得,卻很多時候放不差洞衫下,做不到出家人那樣灑脫。

老子說:修德於身,其德乃真。

佛教菩薩放棄自身利益去利益他人。為什麼菩薩能做,我們不能做。

因為我們有不調和的身體,身體有五欲,財色名睡食,只要有身體,就要吃飯睡覺,用錢,和人相處,看美女。一到關鍵時刻,人體的本性就暴露無遺了,別說講道德,不爭不作惡就不錯了。

為什麼做不到。看看佛菩薩的莊嚴相貌,再看看我自己的。實在是不忍直視。

所以我認為,不修身,不積德,光講是沒用的,再有智慧,只是文字相,沒有真功夫,都是假的。一到檯面上一緊張全完了。

所以,說利而不害,為而不爭。他想公升職,你就放棄,讓他公升。他喜歡你老婆,你老婆沒意見,你就把老婆就讓給他。

但是我不行,我愛名愛利,愛色愛慾。說起來好笑,這樣讓似乎太懦弱了。但是往往懦夫傷己而不得已為之,莽夫更甚,傷人而非要爭之。

可見老子說,勇於敢,死矣。勇於不敢虛腔,活。只有大丈夫拿得起放得下,不傷己,也不害人,想想自己真的慚愧。

人逐欲而死,我棄欲而活,此事非大丈夫不能行。所以為什麼放棄**?因為放不下身欲之病。

想今日世人,多是為己之私,不做惡也是為己之私,為他人也是為己之私。最後用一些安慰的話來保護自己的良心,悲哀啊。兩個有絕症的人,只有乙個**機會。

往往是兩家人相爭,爭死許多人,最後救活乙個死人。

自己的口糧不足,身病不脫,不能出生死,講利益眾生,無私奉獻,終究是虛的。

人間皆苦,踏踏實實修行吧。鄙人品行不深,但說幾句不中聽的話。雖是戲言,但請各位學佛做佛的大人細細思考,應生慚愧,勿說爭顫鬥而不爭害而不害。

2樓:網友

佛放下了一切,豎肢身體也放下了,所以身心融合了,迴歸本質了,所以得到了本質本的能力,有了神通,所以又能變現出一切有形的東西,以退為進,失而指陵復得,餘逗世破而後立,置之死地而後生,浴火重生,自然成就。

3樓:日月化祥

宗教有共通的核心思想,而核心思想的指鉛出發點都在犧牲的精神,從這上頭來實踐並從中體驗宗教的核心理念,這就是與世俗旁逗正不同運悔的地方。

4樓:網友

我感覺佛教的生活哲學跟現代人是非常不同的,為餘吵而不爭的說法讓我想起了另乙個說法「不爭之爭」,這兩句話講究的都是順其自然,水到姿毀雹渠成。現代人說的卻是「一步差,步步差。」這裡面的差別就在於在你的生活中是精神世界更重要,還是物質世界更重要。

如果能下了以身佈施的心,又哪來的爭與不爭的煩惱。我等凡人當然做不跡帆到那麼好,不過方向在**終是要知道的。

佛教說要利益眾生,具體該怎麼利益呢?

5樓:海印放光

我們時時刻刻,都可以利益眾生,以下略舉例幾種,請自己選擇去做吧,必定命運好轉。

1每天唸佛迴向法界眾生。

2.每天誦經迴向法界眾生。

3.在家孝敬父母。

4工作時候幫助同事。

5上網時,點贊正義。

6遵紀守法,不做壞事,不隨地吐痰,自覺排隊……這些也是利益眾生。……

6樓:夢裡蓮花開放

佛教修行有乙個佈施波羅蜜,就是利益眾生的。佈施波羅蜜有三種,即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就是將錢財佈施他人。

法施就是講佛法給他人聽。無畏施就是保護眾生安全。財施得富貴報,法施得聰明報,無畏施得健康長壽報。

7樓:我愛吃玉竹

佛教文字非常特殊,而且是義諦性,尤其名詞名相講的非常清楚,利益分現世利益、後世利益兩種,也可以稱呼現益和當益。佛說法,開悟一切眾生本性,入於佛知見,這是真實的利益,這與自利利他完全符合,我們很多人理解的利益,以為都是無私法,奉獻法,佛教不可能是這樣的,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更是從因果角度去說,並不是學佛就是學習如何去奉獻愛心,那樣做不是佛教的善舉,因為佛教講的是真諦,與你的行為沒有任何關係,乙個人一生奉獻多少,未必你能明白真理,只是做了一些大眾認為的好事而已,這些好事未必都是好事,角度不同大家理解一樣不同。而佛教的利益是乾淨的無私的,這裡的無私,不是思想上的無私,是無煩惱清淨自在的本性饒益。

8樓:潛川如斯

利益眾生就是做對別人及眾生有益的事情,包括扶老太太過馬路、學雷鋒做好事都屬於利益眾生的事情。

9樓:一心稱念南無

一心念佛,把唸佛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是對眾生最大的利益。幹活和行善都不耽誤唸佛。

10樓:煩惱即菩提

就是佈施,有財佈施和法佈施,還有無畏佈施。

11樓:且看天地造化機

對眾生有利,和對眾生有害,反覆考量。

12樓:網友

佛教說要利益眾生,那麼該怎麼利益?那就是利益最大化的讓眾生的利益最大化,那麼就是最大的利益。

佛經如何看待利益

13樓:煉

您的問題讓我想到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墮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痴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佈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世人常為利益勞心勞力奔波,不知內心圓滿安寧的快樂。佛菩薩慈悲,我們應當學習佛菩薩的慈悲智慧。

南無十方常住三寶 南無金剛堅強消伏壞散如來。

14樓:網友

身外之物。

四大皆空。一切隨緣。

關於佛教的問題,關於佛教的一個問題。

樓主這樣子理解佛境界是因為樓主的思維還侷限在實在論 唯物論裡面。佛教的學問在於思維上的突破。所謂的悟道,不是於現實上你的生命離開了這個世界,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去,而是你的生命因為思維的轉化,而於精神上達到了不同的境界。這個世界不會有所謂的系統崩潰的問題存在,所謂的系統崩潰只是人的概念而已,系統 是概念...

佛教中關於殺生問題的爭論,關於佛教殺生問題!

釋尊有一次外出,正好遇到乙隻飢餓的老鷹追捕乙隻可憐的鴿子。鴿子對老鷹說 你放過我吧 你現在是在捕食,錯過我還有下乙個 我現在是在逃命,我的命只有一條啊 老鷹說 我何嘗不知道你說的道理呢?但我現在餓壞了,不吃了你我沒法活。這個世界大家活著都不容易,不逼到絕路上我也不會緊追不捨的。釋尊聽了慈悲心起,就把...

佛教 道教的問題,關於佛教道教共存的問題。

三皈依後,是不得再皈依其他外道。並沒有說就不可以去道觀。這是兩個概念。去了,並不等於信仰。民間的一些神說與道教範疇。佛教博大精深,包容一切。但是,在你自心沒有定力的時候,盡量不要研究其他門類的教典。但是心裡的信仰以及定力足夠時,看一看也無礙大事。不是不可以信仰,而是,當你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佛教徒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