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囚論原文及翻譯
1樓:瑤兒射手
縱囚論原文及翻譯如下:
信義行於君子,而刑戮施於小人。刑入於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寧以義死,不苟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辟囚三百餘人,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後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含高豈近於人情哉?談謹尺。
或曰:罪大惡極,誠小晌局人矣。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蓋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
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來乎?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來,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
不然,太宗施德於天下,於茲六年矣。
能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然則何為而可?曰:
縱而來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轉德之致爾。然此必無之事也。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爾。
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聖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於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幹譽。
縱囚論賞析
2樓:古詩文網
這是一篇史評,評論唐太宗李世民的假釋死刑囚犯,犯人被釋歸家後又全部按時返回,從而赦免他們的史實。文章開門見山,警拔有力。從耐卜返「信義行於君子,而刑戮施於小人」說起,定下了全文的基調,標弊或出全文的主旨。
接著從唐太宗縱放死囚的史實,以君子與小人相比較,反覆論析,指出唐太宗的做法有悖人情,違反法度,只不過是藉此邀取名譽的一種手段。議論縱橫,深刻入髓。「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而不是什麼「施恩德」「知信義」,揭昌飢露得可謂明快酣暢。
因此,唐太宗的做法不值得效法,不可以作為「天下之常法」,而應該「堯舜三王之治,必本於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幹譽」。文章據史立論,層層辨析,論證充分,結論高遠,警醒人心也。
據史書記載,唐太宗曾於632年(貞觀六年)下令把等待執行的死囚三百餘人放回家中,令與家人團聚,並約定返回獄中的日期。其後三百餘入均如期返回,朝廷遂赦免其罪。在歐陽修以前,一般的都把這件事傳為「美談」,認為唐太宗能「施恩德」,囚犯「知信義」。
作人獨能力排眾議,提出了自己的意見。這種敢於創新的精神本身就是可貴的。
縱囚論》最大的特點是邏輯性強,結構嚴密。全文基本上可以分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個部分。在提出問題時,作人肯定地指出,縱囚一事本身就不近人情,這就為下文的定下了基調。
在分析問題時,作人一針見血地指出,唐太宗之所以這樣做,純粹是為了沽名釣譽。文章從唐太宗、囚犯的不同的心理活動中得出了這樣乙個結論:這不過是上演了一場「上下交相賊」的鬧劇。
同時,他還從唐太宗登基六年來並沒有消弭小人犯極惡大罪的事實,證明了偶爾的縱囚也解決不了問題。這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筆法,確實犀利無比。在解決問題時,作人旗幟鮮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觀點:
不管從事何種工作,「必本子人情」。全文渾然一體,無懈可擊。
縱囚論》的反問句較多,有助於增強文章的說服力。第二段中採取問答的形式來論證,又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所有這些,都值得認真揣摩。
惠能原文 翻譯及賞析,惠原文 翻譯及賞析
惠原文 翻譯及賞析 惠 佚名。歷史 惠 源出 出自姬姓。以諡號為氏。周朝有君王名閬,於西元前 前年在位,死後諡號為 惠 史稱周惠王。其支猜激州庶孫以其諡 惠 為氏。家族名人 惠施。戰國時宋國人,與莊周為友,是名家代表之一。主張 契約異 說,認為一切差別 對立是相對的。莊子稱 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著有...
李煜原文 翻譯及賞析,李煜《句》原文及翻譯賞析
李煜 句 原文及翻譯賞析 迢迢牽牛星,杳在河之陽。粲粲黃姑女,耿耿遙相望。鶯狂應有恨,蝶舞已無多。落花春世 揖讓月在手,動搖風滿懷。詠扇 病態如衰弱,厭厭向五年。以下 律髓注 衰顏一病難牽復,曉殿君臨頗自羞。冷笑秦皇經遠略,靜憐姬滿苦時賀槐巡。鬢從今日禪森友添新白,菊是去年依舊黃。以下 翰府名談 萬...
袁枚原文 翻譯及賞析,袁去華原文 翻譯及賞析
袁去華原文 翻譯及賞析 袁去華,字宣卿,江西奉新 一作豫章 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高宗紹興末前後在世。紹興十五年 公元一一昌念四五年 進士。改官知石首縣而卒。善為歌詞,嘗為張孝祥所稱。去華著有適齋類稿八卷,詞一卷,著有 適齋類稿 袁宣卿詞 文獻通考 傳於世。存詞餘首。袁去華 袁去華的詩文明眸皓齒,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