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蒹葭的賞析三百字《關雎》或《蒹葭》的賞析不少於300字。。急。

2021-03-06 06:33:37 字數 5840 閱讀 7192

1樓:壞小孩

這首詩以秋水、蘆葦、霜露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朦朧、溫馨、優美的,並且充滿神秘感的意境: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經凝結成冰霜,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距離產生美」,這種美因距離而產生了朦朧的、模糊的意象。

主人公、依人的面目、身份、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若隱若現、朦朧飄渺的感覺。蒹葭、白露、秋水、依人,越發顯得難以捉摸,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

詩的開頭採用了賦中見興的手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讚嘆,描繪出乙個空靈渺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了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濃墨淡彩進行描繪渲染了深秋空寂悲涼的氣氛,以抒寫詩人愴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詩的每章頭兩句都是以秋景起興,引出正文。它既點明了季節和時間,又渲染了蒹蒼露白的淒清氣氛,烘托了人物悵惘的心情,達到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蒹葭」、「秋水」、「依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

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的物件形成了乙個完美的藝術世界。

詩的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託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出現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側面顯示了詩中主人公——朦朧的愛的境界,正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體現。

這比較詳細,你可以每段摘抄一些~

2樓:短頭髮戴眼鏡

《蒹葭》屬於秦風。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於秦谷(今甘肅天水)。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

後來秦逐漸東徙,都於雍(今陝西興平)。秦地包括現在陝西關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域的民歌。

對這首懷人詩,歷來解說不一。有人認為作者在思念戀人,詩的主旨是寫愛情;有人說是詩人借懷友諷刺秦襄公不能禮賢下士,致使賢士隱居、不肯出來做官;也有人說作者就是隱士,此詩乃明志之作。

我們細味詩意,詩中並未明確顯示男女戀情,況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難判定。說它是諷刺詩則更無根據。因此,我們只把「伊人」視為作者所敬仰和熱愛的人,至於是男是女,且不論及。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兩句,從物象與色澤上點明了時間和環境。那生長在河邊的茂密蘆葦,顏色蒼青,那晶瑩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結成白刷刷的濃霜,那微微的秋風送著襲人的涼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氣。

在這一蒼涼幽緲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時空裡,詩人時而靜立,時而徘徊,時而翹首眺望,時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緒不寧的情狀,不時地顯現於我們眼前,原來他是在思慕追尋著乙個友人。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兩句,交代了詩人所追慕的物件及伊人所在的地點,表現了詩人思見心切,望穿秋水,乙個勁地張望、尋求。「伊人」,指與詩人關係親密、為詩人崇敬和熱愛而未曾須臾忘懷的人。「所謂」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斷念叨著的,然而現在他卻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

「在水一方」,語氣肯定,說明詩人確信他的存在,並充滿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絕,相會不易。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沿著河邊小道向上遊走去,道路艱險,且又漫長,即使花費很長時間也難到達;如果徑直遊渡過去,儘管相距不遠,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彷彿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晃動。

詩人儘管立於河邊,但他那恍惚迷離的心神早已飛動起來,思見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見。詩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潤所說:「玩其詞,雖若可望不可即。

味其意,實求之而不遠,思之而即至者。」(《詩經原始》)

詩的二、三章只換了幾個詞,內容與首章基本相同。但它體現了詩歌詠唱的**特點,增強了韻律的悠揚和諧美,使表達的情感愈來愈強烈。

首章的「蒼蒼」,次章的「淒淒」,末章的「採採」,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悽青到泛白,把深秋淒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為霜」、「未晞」、「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形象地畫出了時間發展的軌跡,說明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濱,直呆到太陽東昇。

試想,他獨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著,其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惆悵!描寫伊人所在地點時,由於「方」、「湄」、「涘」三字的變換,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詩人和詩人盼望與伊人相會的活動與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繪了出來,這樣寫,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

另外,像「長」、「躋」、「右」和「央」、「坻」、「沚」的變換,也都從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尋見伊人困難重重,想見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詩所用幾組變換的詞語聯絡起來加以品味,更能體會到詩的雋永淳厚的意味。

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讚嘆,繪畫出乙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覆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正如《人間詞話》所說:「《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具有「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

這首被人傳誦不已的詩,對後世的影響也是明顯的。且看宋玉《九辯》中的一段描寫:「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泬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兮收潦而水清;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這裡通過對秋天的氣象和草木搖落的情狀的描寫,製造一種肅殺的氣氛,表達了詩人悲涼淒苦的心情。

這也許是受了《蒹葭》詩的影響,由此可以窺見《楚辭》對《詩經》的繼承和發展線索。《古詩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樓》的發端,賦中見興、以景託情的寫法,也沿用了《蒹葭》詩的筆法。其後的曹丕,從本詩中化出了「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的詩句。

由此可見,《蒹葭》詩在古代詩歌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

創作背景:

關於這首詩的內容,歷來意見分歧。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種說法:

一是「刺襄公」說。《毛詩序》雲:「蒹葭,刺襄公也。

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今人蘇東天在《詩經》辨義中闡(chǎn )析說:「『在水一方』的『所謂伊人』(那個賢人),隱喻周王朝禮制。

如果逆周禮而治國,那就『道阻且長』、『且躋』、『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順從周禮,那就『宛在水**』、『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國有希望。」

二是「招賢」說。姚際恆的《詩經通論》和方玉潤的《詩經原始》都說這是一首招賢詩,「伊人」即「賢才」:「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

」或謂:「徵求逸隱不以其道,隱者避而不見。」

三是「愛情」說。今人藍菊有、楊任之、樊樹雲、高亭、呂恢文等均持「戀歌」說。如呂恢文說:

「這是一首戀歌,由於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詩人陷入煩惱。說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隱喻。」

由於此詩之本寫之事無從查實,詩中的「伊人」所指亦難徵信,故而以上三說均難以最終定論。在這裡,我們姑且先把它當作一首愛情詩來解讀。

《蒹葭》屬於《秦風》。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於秦谷(今甘肅天水)。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

後來秦逐漸東徙,都於雍(今陝西興平)。秦地包括陝西關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域的民歌。

《關雎》或《蒹葭》的賞析、不少於300字。。急。

3樓:曉詰

《蒹葭》,此詩被歷代譽為情深景真、風神搖曳的好詩。全詩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寫景,後六句述事抒情。「蒹葭蒼蒼」等寫景句子,作為詩歌的發端,寫出了蒹葭茂盛、霜露高潔,烘托出抒情主人公摯烈的追求和純潔的愛情,同時兼有寫景敘事的作用,它是全詩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為它是主人公觸目所見、情之所趨。

作者又以秋水的描寫連線思念之人的深情。秋水盈盈,似乎是相愛者之間的脈脈深情;盈盈秋水,又是意中人顧自生盼的眼睛。秋水牽動情思,在水一方是特定環境中的深情流露,又是痴情者的獨特感受。

此詩採用重章的形式,一唱三歎。詩人情感豐富,非反覆詠歎不能抒其可望不可及的心情,使抒情不斷加深。由於在重複中變換個別詞語,寫出了白露從凝結為霜到融化為水而逐漸乾涸的過程,表現了時間的推移。

而詩人又在這時間的推移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章法的重疊也顯示了情感的逐層加深。

對這首懷人詩,歷來解說不一。有人認為作者在思念戀人,詩的主旨是寫愛情;有人說是詩人借懷友諷刺秦襄公不能禮賢下士,致使賢士隱居、不肯出來做官;也有人說作者就是隱士,此詩乃明志之作。我們細味詩意,詩中並未明確顯示男女戀情,況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難判定。

說它是諷刺詩則更無根據。因此,我們只把「伊人」視為作者所敬仰和熱愛的人,至於是男是女,且不論及。

詩經蒹葭300字賞析

4樓:愛游泳的天使

東周時的秦地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陝西大部及甘肅東部。其地「迫近戎狄」,這樣的環境迫使秦人「修習戰備,高尚氣力」(《漢書·地理志》),而他們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儲存在《秦風》裡的十首詩也多寫征戰獵伐、痛悼諷勸一類的事,似《蒹葭》、《晨風》這種淒婉纏綿的情致卻更像鄭衛之音的風格。

詩中「白露為霜」給讀者傳達出節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曉,因為蘆葦葉片上還存留著夜間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這樣乙個深秋的凌晨,詩人來到河邊,為的是追尋那思慕的人兒,而出現在眼前的是彌望的茫茫蘆葦叢,呈出冷寂與落寞,詩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兒在**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邊。

但這是乙個確定性的存在嗎?從下文看,並非如此。是詩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處,還是伊人像「東遊江北岸,夕宿瀟湘沚」的「南國佳人」(曹植《雜詩七首》之四)一樣遷徙無定,也無從知曉。

這種也許是毫無希望但卻充滿**的追尋在詩人腳下和筆下。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順流而下或者沿著彎曲的水道和沿著直流的水道,都不會影響到對詩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長恨歌)中,楊貴妃消殞馬嵬坡後,玄宗孤燈獨守,寒衾難眠,通過道士鴻都客「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尋找,仍是「兩處茫茫皆不見」,但終究在「虛無縹緲」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楊貴妃,相約重逢於七夕。

而《蒹葭》中,詩人一番艱勞的上下追尋後,伊人彷彿在河水**,周圍流淌著波光,依舊無法接近。《周南·漢廣》中詩人也因為漢水太寬無法橫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陳啟源說:「夫說(悅)之必求之,然惟可見而不可求,則慕說益至。

」(《毛詩稽古編·附錄》)「可見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著渴慕的程度。詩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隱約縹緲的,或許根本上就是詩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覺。 以下兩章只是對首章文字略加改動而成,這種僅對文字略加改動的重章疊唱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

具體到此詩,這種改動都是在韻腳上——首章「蒼、霜、方、長、央」屬陽部韻,次章「悽、唏、湄、躋、坻」屬脂微合韻,三章「採、已、渙、右、濁」屬之部韻——如此而形成各章內部韻律協和而各章之間韻律參差的效果,給人的感覺是:變化之中又包涵了穩定。同時,這種改動也造成了語義的往復推進。

如「白露為霜」、「白露未唏」、「白露未已」——夜間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氣溫公升高而融為露水,露水在陽光照射下蒸發——表明了時間的延續。 此詩曾被認為是用來譏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禮來鞏固他的國家(《毛詩序》、鄭箋),或惋惜招引隱居的賢士而不可得(姚際恆《詩經通論》、方玉潤《詩經原始》)。但跟《詩經》中多數詩內容往往比較具體實在不同,此詩並沒有具體的事件與場景,甚至連「伊人」的性別都難以確指。

上述兩種理解也許當初是有根據的,但這些根據或者沒有留存下來,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們的結論也就讓人懷疑了。《詩經》的歷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卻得到失之愈遠的相反結果。況且「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見英國哲學家、歷史學家科林伍德《歷史觀念》),對文字的闡釋也具有當代性。

現代大多數學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詩。 詩意的空幻虛泛給闡釋帶來了麻煩,但也因而擴充套件了其內涵的包容空間。讀者觸及隱藏在描寫物件後面的東西,就感到這首詩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詩人拿來單純地歌詠,其中更蘊育著某些象徵的意味。

「在水一方」為企慕的象徵,錢鍾書《管錐編》已申說甚詳。「溯洄」、「溯游」、「道阻且長」、「宛在水**」也不過是反覆追尋與追尋的艱難和渺茫的象徵。詩人上下求索,而伊人雖隱約可見卻依然遙不可及。

《西廂記》中鶯鶯在普救寺中因母親的拘繫而不能與張生結合,嘆惜「隔花陰人遠天涯近」,《蒹葭》中的詩人也是同樣的感覺罷。 詩人的追尋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終究還是水月鏡花。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則說坦塔羅斯王因自我吹噓犯下罪過而遭受懲罰——忍受永遠的焦渴和飢餓之苦。

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頷,湖岸長著果樹,累累果實就懸在他的頭頂。可是,當他口渴低頭喝水時,湖水便退去;當他腹飢伸手摘果時,樹枝便盪開,清泉佳果他始終可望而不可即。目標的切近反而使失敗顯得更為讓人痛苦、惋惜,最讓人難以接受的失敗是距離成功僅一步之遙的失敗。

蒹葭名句賞析及主題蒹葭600字賞析

蒹葭 詩文主題 這首詩詞寫出了蘆葦非常茂盛的狀態,描寫了愛情道路曲折綿長,伊人雖然近在咫尺,但卻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複的旋律,這首詩表現出詩人對愛情的執著和追求。名句賞析 1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這句詩從物象和色澤上點明了時間與環境,那生長在河邊茂密的蘆葦,顏色優青翠綠,那晶瑩的透亮的...

《關雎蒹葭》重章的不同之處,關雎和蒹葭的異同

關 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白...

關雎蒹葭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關雎》和《蒹葭》兩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麼不同?

關雎 這首詩寫的是乙個男子對乙個女子的思念 追求過程,寫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設想自己求而得之的喜悅,表現了古代青年對愛情婚姻大膽執著的追求。蒹葭 這是一首情景相生的抒情詩,通過對實際情景的描寫和想象,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主人公尋求伊人而不得的誠摯感情。表達了作者對愛情的執著追求,與求之不得的痛苦。從 蒹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