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蒹葭》的朦朧美分析《蒹葭》的朦朧美

2021-03-05 09:19:31 字數 4971 閱讀 7191

1樓:珈耶珞

作品雖然看來只是描寫了詩人對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惆悵的心情,但並非直敘,採用工筆式的細描,而是用曲筆,作寫意式的遠距離的勾勒。距離產生美感,如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詩句,杜牧《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描繪,都是遠距離產生美感的極好例證。

但這種美感也勢必因距離遠而變得模糊、朦朧,不清晰甚至不確定,是一種朦朧美。正因為空間距離或心理距離的關係,《蒹葭》全詩寫得撲朔迷離、煙水蒼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種神秘莫測的朦朧美。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模糊的,是男是女都無從知曉,其文化背景、個性情趣更是一派茫然。

「伊人」面目是模糊的,且不說肖像如何,連個大致的輪廓都看不到,其高潔、可敬、可愛、令人心馳神往的美,是從追求者那熾熱、執著的感情指向中,或通過清露秋水的烘托折射出來的。「伊人」所在空間位置也十分模糊,「在水一方」,只是國畫式的「大潑墨」寫意,煙波迷茫,人在何處?「宛在」,更是游移之詞,難於確定。

詩人在河畔翹首佇立,透過薄霧與葦叢,凝視水的「一方」,伊人所居之地,給人以霧裡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究竟是眼觀,還是「心見」都很難說,確乎難於實指而不可捉摸。至於這位追求者的感情、心態,作品也一字未提,我們說他(她)熾熱的愛戀、執著的追求,追求無著的惆悵、失望等等,都是我們讀者的感悟、分析,其實作品本身並未作清楚的交代,迷離彷彿,任讀者自己去領悟。

最令人不可捉摸的還是主題的多義性。《蒹葭》的主題究竟是什麼?是實寫青年男女的戀愛嗎?

真有那麼一位男子或女子在乙個深秋的清晨,在葦邊河畔彷徨躑躅,神魂顛倒,去追求乙個幻影嗎?那麼,是寫乙個夢境麼?也許是乙個青年追求情人,日思夜想,「悠哉悠哉,輾轉反側」之後進入夢境,醒後以詩記之。

也可能是在以形象的手法寫生活中常見的「伊人宛在,覓之無蹤」這樣一種心態模式。人們在生活中往往有這種體驗,某人或某物好像在那兒,具體找去又不見蹤影。不找時,又總覺得他(它)還在那兒。

還有可能是以描繪的方法表達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人生有許多東西是可望不可即的,愛情領域中有,事業領域中有,仕途生活中有,理想憧憬活動中更常常遇到。這是我們今天就詩論詩,不妨從多方面進行的詮釋。

至於古人的見解更令我們驚詫莫名。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兩句,從物象與色澤上點明了時間和環境。那生長在河邊的茂密蘆葦,顏色蒼青,那晶瑩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結成白刷刷的濃霜,那微微的秋風送著襲人的涼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氣。在這一蒼涼幽緲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時空裡,詩人時而靜立,時而徘徊,時而翹首眺望,時而蹙眉沉思。

他那神情焦灼、心緒不寧的情狀,不時地顯現於我們眼前,原來他是在思慕追尋著乙個友人。「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兩句,交代了詩人所追慕的物件及伊人所在的地點,表現了詩人思見心切,望穿秋水,乙個勁地張望、尋求。「伊人」,指與詩人關係親密、為詩人崇敬和熱愛而未曾須臾忘懷的人。

「所謂」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斷念叨著的,然而現在他卻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語氣肯定,說明詩人確信他的存在,並充滿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絕,相會不易。「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

」沿著河邊小道向上遊走去,道路艱險,且又漫長,即使花費很長時間也難到達;如果徑直遊渡過去,儘管相距不遠,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彷彿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晃動。詩人儘管立於河邊,但他那恍惚迷離的心神早已飛動起來,思見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見。詩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潤所說:

「玩其詞,雖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實求之而不遠,思之而即至者。」(《詩經原始》)

2樓:三水千

就是感情啊之類點的不明顯啦..

首先要強調意境。詩歌一般都很含蓄的。

3樓:桂桂使用者

還好啦!!!!

只要認真

4樓:庾翔蒼香露

此詩與《關睢》,我把之稱為詩經裡的雙璧。

此詩神韻縹緲,耐人遐想!三章疊詠,柔腸百轉!這就是她的朦朧美!

具體講: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作者借蒹葭、白霜烘托其心境的悲涼;

用道阻且長,宛在水**來表達真心實意的追求;使之具自然之美,而境由心生,是因為思人不見而鬱鬱不歡。但這種表達,是通過景來闡發的。所以有朦朧搖曳之美!

而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則寫出了可望不可及的神秘意味!成為後人人生感慨的口頭禪!這是婉轉地表達了理想不能實現的惆悵!

全詩一詠三唱,中心只有乙個就是思而不見意中人!而通過景物通過過程的描繪,把心中的隱情表達的淋漓盡致!

可謂高手寫情!朦朧之妙,在其中矣!

分析《蒹葭》的朦朧美

5樓:晨光眠夏

作品雖然看來只是描寫了詩人對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惆悵的心情,但並非直敘,採用工筆式的細描,而是用曲筆,作寫意式的遠距離的勾勒。距離產生美感,但這種美感也勢必因距離遠而變得模糊、朦朧,不清晰甚至不確定,是一種朦朧美。正因為空間距離或心理距離的關係,《蒹葭》全詩寫得撲朔迷離、煙水蒼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種神秘莫測的朦朧美。

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模糊的,是男是女都無從知曉,其文化背景、個性情趣更是一派茫然。其實作品本身並未作清楚的交代,迷離彷彿,任讀者自己去領悟。 最令人不可捉摸的還是主題的多義性。

人生有許多東西是可望不可即的,愛情領域中有,事業領域中有,仕途生活中有,理想憧憬活動中更常常遇到。這是我們今天就詩論詩,不妨從多方面進行的詮釋。至於古人的見解更令我們驚詫莫名。

蒹葭這首詩具有的含蓄美,意境美,朦朧美,**美如何理解? 5

6樓:浪咯哩咯兒浪

1、含蓄美:文字和形象。沒有明顯的愛情故事情節,但是,透過簡約的文字,依然可以清晰的領悟其中所言之志。

2、意境美:情景交融。不是某詞某句用了象徵辭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體象徵。

「在水一方」,可望難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從之,道阻且長」的困境和「溯游從之,宛在水**」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

3、朦朧美:模糊意象。詩中有雲,可以想象為仙雲繚繞,詩中有鬆,可想象為堅韌不拔等等,意象就是通過詩中的「人、物、事」的表象意會到詩中的意境,想象力是很重要的,意境體會到了,可以說詩的大意也就讀懂了。

4、**美:一意三疊,一唱三歎,詩歌的「韻」與**中的「和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使詩或樂更加的協調。韻使詩歌更接近於單純的**,也更接近內在的聲音。

擴充套件資料

《蒹葭》原文+翻譯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

翻譯:大片的蘆葦青蒼蒼,清晨的露水變成霜。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

就站在對岸河邊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追隨她(他)的道路險阻又漫長。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河水**。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翻譯:蘆葦淒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曬乾。我那魂牽夢繞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對岸。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艱難。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水中小洲。

蒹葭採採,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河畔蘆葦繁茂連綿,清晨露滴尚未被蒸發完。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彎曲又艱險。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水中的沙灘。

7樓:玫瑰月影

《蒹葭》是《詩經》中抒情的名篇,王國維《人間詞話》曾說:「《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並稱讚它「風格灑落」。全詩意境朦朧淒清,感情執著真切,成就了其獨特的藝術美感。

含蓄美《蒹葭》沒有明顯的愛情故事情節,但是,透過簡約的文字,我們依然可以清晰的領悟其中所言之志。

水天一色裡,在蒼蒼蒹葭中忽隱忽現的「伊人」無疑是高潔美麗而又可親可愛的,她就像一塊磁石般吸引著主人公。站在水邊凝望,伊人彷彿就在水的那一邊,可是蒼茫搖曳的蘆葦擋住了主人公痴望的雙眼,伊人的身影朦朧飄渺,不甚真切,因此,痴情的主人公焦急的「溯洄從之」「溯游從之」,從,尋求、追尋之意,主人公上上下下追尋的路途,並不是順暢的,「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充滿著艱險和阻礙,尋求的結果呢?伊人「宛在」而已,也就是說,主人公所傾慕的人兒依然是飄渺朦朧,可望而不可及!

那麼,追求者將會如何呢?詩沒有明確交代,這就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間,也許他會繼續「從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也許他會愁腸百結,相思成災,「剪不斷,理還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也許終於得見伊人面,抱得美人歸……

意境美品讀詩中文字,讓人身臨其境:深秋的清晨,灰白的蘆葦沾著晶瑩的霜花,秋風蕭瑟裡,茫茫蒼蒼的葦叢起伏搖曳,澄淨碧藍的河水蒸騰著霧氣,霧靄迷濛中,主人公徘徊於蜿蜒的水畔,急切的尋求著心上的戀人。伊人在水的那方忽隱忽現,可望而不可及,主人公上下追尋,欲罷不能,歷經艱辛,可是伊人只是「宛在」,覓之無蹤。

我們能夠感受和呼吸到的是主人公內心的執著、焦急、悵惘和迷茫。全詩給我們營造的是一種淒婉的情調,幽邃的境界。

朦朧美詩的起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蒼蒼:灰白色,這裡指蘆葦因為秋天的到來而變黃,加之秋霜的侵襲覆蓋而呈現出的色調。其色蒼蒼,其景荒涼。

需要注意的是,那是水邊一大片搖曳的蒹葭,和著秋水中的倒影,在同為青蒼色的天際底下,水天一色,蒹葭蒼蒼,隨風搖曳,是一幅淒迷的景象。主人公這時候登場,站在水邊向那邊凝望,飄飛的蘆葦叢中,乙個妙齡女子的身影若隱若現,「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水氣氤氳裡,女子更加顯得影影綽綽,美妙無比。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發顯得難以捉摸,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

**美視覺上的美感同時帶給讀者的是聽覺上的愉悅,透過這幅淒清的畫面,我們的耳旁,彷彿有以下的聲音拂過:小河流水的淙淙聲,水氣氤氳向上的蒸騰聲,蘆葦在晨風中搖曳的疏落聲,還有主人公上下尋覓急切的喘息聲和腳步聲,我們甚至還可以聽到主人公對伊人尋而不得的嘆息聲,而這種種聲音,使得原本淒清朦朧的畫面帶上了生命的氣息和動態的張力。

聽覺上的美感還來自於這首詩歌的韻律,重章疊句回環往復是《詩經》的特色,《蒹葭》亦如此,第一章採取偶句入韻的方式。蒼、霜、方、長、央,讀來朗朗上口,極具韻律美。後兩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覆,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礎上更換了個別的字,這樣全詩一意三疊,用韻先響後暗,先揚後抑。

全詩以四字句為主,只有每章最後一句變化成五字句。另外,「蒹葭」屬於雙聲詞,「蒼蒼」「萋萋」「採採」等是疊詞,用韻和句式的參差變化以及雙聲疊詞的運用,極大的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美。

詩歌《蒹葭》的美表現在哪些方面,詩經蒹葭的朦朧美體現在哪

初讀 蒹葭 這首詩並不覺得怎麼樣,而在細細品味之後竟也對它愛不釋手。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文一唱三歎,讀去琅琅上口,且不禁給人一種美的感受。迷朦的秋晨,在平靜又微泛漣漪的水邊,在迎風搖弋的蘆葦叢中,執著的追尋者帶著心中的嚮往 熱切的渴望,向著美的世界尋找伊人 美的化身。自然的美,...

《詩經蒹葭》的詞,《詩經 蒹葭》的詞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遊山西村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 贈汪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劉禹錫 竹枝詞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 憶江南 關於流水的詩 1 天淨沙 秋思 元代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

葭蒹的讀音是什麼呀,蒹葭的讀音是什麼

蒹葭,讀音 ji n ji 蒹葭,指荻草與蘆葦。詩經 秦風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葭蒹 的讀音是什麼呢?不知道的話來和我一起看看吧 拼音 ji ji n 蒹 ji n 沒有長穗的蘆葦 葭倚玉樹 喻兩人的品貌極不相稱 葭 ji 初生的蘆葦 蘆。莩蒹葭 初生的蘆葦。蒹葭 jianjia 一聲,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