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這首詩的描寫特點,蒹葭這首詩歌中的景物描寫有什麼特點

2021-03-03 23:17:27 字數 5989 閱讀 2289

1樓:匿名使用者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興」的特點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內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

容用做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物件形成乙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託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乙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

主人公跟「伊人」並無交往,甚至還不知道對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夠遠望,便心滿意足。「朦朧」和「距離」正是這首詩的動人之處。

蒹葭這首詩歌中的景物描寫有什麼特點

2樓:簫灑舞劍

景物特點是清秋蕭瑟.

用了這些景物起興,引出追求"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悵情感.

全詩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意境優美.

蒹葭 說說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並體會在藝術描寫是的特點。 急急急

3樓:匿名使用者

此詩三章重疊,各章均可劃分為四個層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興,展現一幅河上秋色圖: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蘆葦蒼蒼,露水盈盈,晶瑩似霜。這境界,是在清虛寂寥之中略帶淒涼哀婉色彩,因而對詩中所抒寫的執著追求、可望難即的愛情,起到了很好的氣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詩的中心意象: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尋河對岸的「伊人」。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

「在水一方」是隔絕不通,意味著追求艱難,造成的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主人公雖望穿秋水、執著追求,但「伊人」都飄渺阻隔。可望難即,故而詩句中蕩漾著無可奈何的心緒和空虛惆悵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並列的兩個層次,分別是對在水一方、可望難即境界的兩種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洄從之,道阻且長」,這是述寫逆流追尋時的困境:艱難險阻無窮,征途漫漫無盡,示意終不可達也。

「溯游從之,宛在水**」,這是描畫順流追尋時的幻象:行程處處順暢,伊人時時宛在,然而終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順流,百般追尋,執著之意可見;不是困境難達,就是幻象難近,終歸不得,悵惘之情愈深。

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體而充分的展現。

全詩三章,每章只換幾個字,這不僅發揮了重章疊句、反覆吟詠、一唱三歎的藝術效果,而且產生了將詩意不斷推進的作用。從「白露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這是時間的推移,象徵著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尋時間之長;從「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從「宛在水**」,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這是地點的轉換,象徵著伊人的飄渺難尋;從「道阻且長」,到「道阻且躋」,再到『道阻且右」,則是反覆渲染追尋過程的艱難,以凸現抒情主人公堅執不已的精神。重章疊句,層層推進,這是《詩經》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現方法。

詩中還巧妙的運用了如「蒼蒼」,「、淒淒」,使全文聲情兼備。

具體分析<<蒹葭>>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4樓:agoni霧

《蒹葭》是詩經中最優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點,集中體現在事實虛化、意象空靈、整體象徵這緊密相關的三個方面.

一、事實的虛化

一般說來,抒情詩的創作是導發於對具體事物的感觸,因而在它的意境中,總可看到一些實實在在的人事場景.然而(濛濛)的作者卻似乎故意把其中應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虛化了.追尋者是什麼人?

他為什麼而追尋?我們不知道;被追尋的「伊人」是什麼 身份?為什麼他那麼難以得到?

我們也不知道;以至於連他們是男是女也無從確認.特別是「伊人」,音容體貌均無,一會兒在河的上游,一會兒在河的下游,一忽兒在水**,一忽兒在水邊草地,飄忽不定,來去渺茫,簡直令人懷疑他是否真有實體存在.無疑,由於追尋者、特別是被追尋者的虛化,使整個追尋人物、追尋事件、追尋內容都變得虛幻願隴起來;然而也正是由於這事實的虛化、膜猶,詩的意境才顯得那麼空靈而富有象徵意味.

二、意象的空靈

實際上,詩中所描述的景象,並非目之所存的現實人事,而是一種心家.這種心象,也不是對曾經閱歷過的某件真事的回憶,而是由許多類似事件、類似感受所綜合、凝聚、虛化成的一種典型化的心理情境.這種心理情境的最大特點,是不粘不滯、空靈多蘊.

「在水一方」,可望難即,就是這種空靈的心理情境的藝術顯現.在這裡,由於追尋者和被追尋者的虛化,那看來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險阻,乃至逆流、順流的追尋路線,以及伊人所在的「水**」等諸種地點,也都成了虛擬的象徵性意象.對它們均不可作何時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則,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連兩個人何以都不渡過河去也成了問題.

《蒹葭》的成功,就在於詩人準確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創造出似花非花、空靈蘊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詩的意境呈現為整體性象徵.

三、意境的整體象徵

詩的象徵,不是某詞某句用了象徵辭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體象徵.「在水一方」,可望難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從之,道阻且長」的困境和「溯游從之,宛在水**」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們可能經常受到從追求的興奮.到受阻的煩惱、再到失落的惆悵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禮,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奮戰多痛苦或順流而下空歡喜的情感衝擊;讀者可以從這裡聯想到愛情的境遇和喚起愛情的體驗,也可以從這裡聯想到理想、事業、前途諸多方面的境遇和喚起諸多方面的人生體驗.

意境的整體象徵,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難以窮盡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國維曾將這首詩與晏殊的〔蝶戀花〕「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相提並論,認為它二「最得風人情致」,這顯然是著眼於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徵意蘊.

事實的虛化、意象的空靈和意境的整體象徵,是乙個問題的三個層面.從事實虛化到意象空靈,再到整體象徵,這大致上就是象徵性詩歌意境的建構過程.

5樓:匿名使用者

藝術特色

蒹葭《蒹葭》是詩經中最優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點,集中體現在事實虛化、意象空靈、整體象徵這緊密相關的三個方面。

事實的虛化

一般說來,抒情詩的創作是導發於對具體事物的感觸,因而在它的意境中,總可看到一些實實在在的人事場景。然而(濛濛)的作者卻似乎故意把其中應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虛化了。追尋者是 什麼人?

他為什麼而追尋?我們不知道;被追尋的「伊人」是什麼 身份?為什麼他那麼難以得到?

我們也不知道;以至於連他們是 男是女也無從確認。特別是「伊人」,音容體貌均無,一會兒在河的上游,一會兒在河的下游,一忽兒在水**,一忽兒在水邊草地,飄忽不定,來去渺茫,簡直令人懷疑他是否真有實體存在。無疑,由於追尋者、特別是被追尋者的虛化,使整個追尋人物、追尋事件、追尋內容都變得虛幻願隴起來;然而也正是由於這事實的虛化、膜猶,詩的意境才顯得那麼空靈而富有象徵意味。

意象的空靈

實際上,詩中所描述的景象,並非目之所存的現實人事,而是一種心家。這種心象,也不是對曾經閱歷過的某件真事的回憶,而是由許多類似事件、類似感受所綜合、凝聚、虛化成的一種典型化的心理情境。這種心理情境的最大特點,是不粘不滯、空靈多蘊。

「在水一方」,可望難即,就是這種空靈的心理情境的藝術顯現。在這裡,由於追尋者和被追尋者的虛化,那看來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險阻,乃至逆流、順流的追尋路線,以及伊人所在的「水**」等諸種地點,也都成了虛擬的象徵性意象。對它們均不可作何時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則,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連兩個人何以都不渡過河去也成了問題。

《蒹葭》的成功,就在於詩人準確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創造出似花非花、空靈蘊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詩的意境呈現為整體性象徵。

意境的整體象徵

詩的象徵,不是某詞某句用了象徵辭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體象徵。「在水一方」,可望難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從之,道阻且長」的困境和「溯游從之,宛在水**」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們可能經常受到從追求的興奮。到受阻的煩惱、再到失落的惆悵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禮,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奮戰多痛苦或順流而下空歡喜的情感衝擊;讀者可以從這裡聯想到愛情的境遇和喚起愛情的體驗,也可以從這裡聯想到理想、事業、前途諸多方面的境遇和喚起諸多方面的人生體驗。

意境的整體象徵,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難以窮盡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國維曾將這首詩與晏殊的〔蝶戀花〕「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相提並論,認為它二「最得風人情致」,這顯然是著眼於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徵意蘊。 事實的虛化、意象的空靈和意境的整體象徵,是乙個問題的三個層面。

從事實虛化到意象空靈,再到整體象徵,這大致上就是象徵性詩歌意境的建構過程。

要簡潔的自己取捨了

6樓:慕容漓陌

首先了解作品的出處或作者的總體創作特色,在此基礎上,再對要分析的作品進行檢驗,看看那些總體的藝術特色在該篇有無體現。比如《蒹葭》一詩選自《詩經·秦風》,關於《詩經》民歌的藝術特色,在褚斌傑編著的《中國文學史綱要》中講了四點:1、樸素自然的藝術風格;2、賦、比、興的表現手法;3、復沓的章法和靈活的句式;4、豐富的語彙與和諧的韻律。

對照以上特點檢驗,我們容易發現,《蒹葭》一詩運用了「興」的表現手法:用秋景起興,以景託情;運用了復沓的章法:全詩三章,只換少許字詞,反覆詠唱,回環跌宕,增強了詩的抒情氣氛。

;句式以四言為主;與復沓的章法相對應,注意詞語的變化使用,並使用雙聲疊字詞寫景狀物,增強了語言的形象性和表現力;隔句用韻為主,和諧而自然。

首二句以蒹葭起興,展現一幅河上秋色圖: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蘆葦蒼蒼,露水盈盈,晶瑩似霜。這境界,是在清虛寂寥之中略帶淒涼哀婉色彩,因而對詩中所抒寫的執著追求、可望難即的愛情,起到了很好的氣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7樓:藰尛柒

《詩經•蒹葭》的藝術特色分析

外文學院2007級日語系 李濟(0710092022)

企慕之境,可望不可及!

整首詩正是運用了「興」的手法。以秋景起興,以景託情。「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河畔蘆葦茂盛,秋晨的白露潔白無瑕,一種安逸、和諧、寧靜的氛圍被定了下來。且這首詩選擇的季節更是自古以來最容易引發人相思、愁緒的秋季,一種略帶哀傷寧靜的感情基調被確立。整首詩在開頭,就以水、蘆葦、秋霜、白露營造了一種朦朧、清新、神秘的意境,把暮秋特有的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之情緊密聯合在一起。

全詩還運用復沓的手法,反覆詠唱,回環跌宕,增強了整首詩的抒情意境,且以四言為主,也增強了語言的形象和表現力,用韻和諧自然,對詩中所寫的執著的追求也起到了很好的氣氛渲染和烘托作用。

《蒹葭》的特點還體現在其詩中的事實被虛化。在一般的詩中我們可以明確的看到人事場景,具體故事情況或結構。但是在此首詩中只有「伊人」和「追尋者」。

詩的具體線索也可以具體化的理解為「追尋者」—水—「伊人」。可是這個出現在詩中「伊人」的身份為何?這首詩中沒有明確的把「伊人」定位為情人、愛人、戀人,甚至是男是女我們也無法正式確認。

整首詩中對其的音容體貌描寫全無,她一會兒在河的上游,一會兒又在河的下游,一忽兒在水**,一忽兒又在水邊草地,飄忽不定,來去渺茫,是否有真實體的存在都讓人懷疑起來。但我們先假定此「伊人」為一位少女,我們可以想象秋已至,有些微涼的早晨,薄霧籠罩著一切,在蘆葦上晶瑩的露珠已經凝成了白霜。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薄薄的霧為少女抹上了一層紗,渺茫飄忽之感頓生,她一會兒出現在水邊,一會兒又在水之洲,似乎近在咫尺,卻又尋覓不到。

急切而又無奈之情擾亂著追尋者的心扉,如螞蟻爬弄一般癢,又心如刀絞般的痛。這樣,這首詩就成了一首表達思慕之情的愛情詩,透出一種獨特的美感。其不同於《關雎》之中的男子對「窈窕淑女」真誠熾烈的思念。

《蒹葭》給我的感覺是此種思念猶如靜靜的小河在流淌,顯得很含蓄和安靜,透著淡淡的哀傷和無奈。薄霧中時隱時現的妙齡少女,引發了人們的無限遐思。有一種一種幽雅、浪漫的氛圍,透出了細膩情感的無限韻味。

空靈的意象也是這首詩的一大特色。整首詩透出的是虛幻飄渺之感。此種對事物的虛化給人一種乃是心中之景感。

是詩人虛化成的一種獨特心理情境。甚至給人感覺這些都或許是詩人臆想出來。空靈之美自然顯露。

那淺淺的河水阻斷對「伊人」的追尋,「伊人」可望不可及。那僅僅的「在水一方」卻有萬里之遙之感。這其實是詩人心理情境的虛化,一種體現。

整首詩中的似隱似現,似有似無,一種空靈的心理情境。

這首詩的意境的整體象徵也不只是愛情詩如此簡單。此處「伊人」的具體定位、身份根本無從得知。假定為戀人、情人只是一種猜測。

「伊人」是美好的統稱。可以是賢人、友人、也可以是前途理想等。而這一切美好都因為有「在水一方」而顯得可望不可及。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和「溯游從之,宛在水**。

」之境也是我們在真正的現實社會生活中而常常遇到的。人們或因為追求而感到興奮快樂,也會因為受阻而感到無奈、煩惱、失落。受到真正歡喜、悲傷的衝擊。

我在這首詩裡可以讀到一種共鳴。對自己所想美好的不可求的無奈和哀傷。企慕之境,可望不可及也!

此等深刻的人生意蘊的象徵讓人深思。

全詩情景交融,透出獨特,讓人深思的美!在水一方!努力追求

《詩經蒹葭》這首詩有什麼好《詩經蒹葭》這首詩有什麼好450字

詩經 蒹葭 這首詩的好處在於 此詩在藝術上巧妙地採用了 興 的表現手法。首章以雎鳥相向合鳴,相依相戀,興起淑女陪君子的聯想。以下各章,又以採荇菜這一行為興起主人公對女子瘋狂地相思與追求。全詩語言優美,善於運用雙聲 疊韻和重疊詞,增強了詩歌的音韻美和寫人狀物 擬聲傳情的生動性。這首詩以水 蘆葦 霜 露...

蒹葭怎麼讀蒹葭全詩怎麼讀?

蒹葭 ji n ji 蒹葭 ji n ji 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 s 洄 hu 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 q 白露未晞 x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m i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j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ch 蒹葭採採,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s 溯洄從之,道阻且...

蒹葭是什麼詩,《蒹葭》是一首什麼詩

秦國民歌 情詩 由於此詩之本事無從查實,詩中的 伊人 所指亦難徵信,我們姑且先把它當作一首愛情詩來解讀。原因 詩中 伊人 可能是情人 戀人 賢人 友人 蒹葭 是詩經中最優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點,集中體現在事實虛化 意象空靈 整體象徵這緊密相關的三個方面。相關成語 秋水伊人,在水一方 許渾在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