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技巧

2021-03-05 20:21:45 字數 5561 閱讀 9771

1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是:

同姓從宗,閤族屬;異姓主名,治際會。名著而男女有別。其夫屬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

其夫屬於子道者,妻皆婦道也。謂弟之妻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無慎乎?

——《禮記•大傳第十六》

參考譯文如下:

同姓的人(即「父系時代本氏族裡的人」)要依著血系的支分派別,(如先分為老大房、老二房、老三房,再各統率其所屬的房分之類……),合起來成為乙個宗族,明確親疏遠近關係;異姓的人(即「來嫁者」,亦即乙個家族內的太太媳婦兒們)只是分別她們的輩份,而不再分別她們的支派,如只是分為老太太、太太、少太太等,而不再問她們誰是誰的妻子,誰是誰的母親等),分清輩分關係以定互相交往的相關禮儀。名分(輩分)既經確定,也就明確了乙個家族裡面男女有別。她們的丈夫屬於「父道」範疇的,他們的妻子都屬於「母道」的範疇;她們的丈夫屬於「子道」範疇的,他們的妻子都屬於「婦道」的範疇。

(這就出現了混亂的情況,)難道兄弟的妻子屬於「婦道」的範疇,而這位兄弟的嫂子卻可以屬於「母道」的範疇嗎?(所以說,)(女人的)名分(輩分),是乙個家庭存在、管理的大事(或「關鍵」)啊,難道可以不謹慎(對待)嗎?

注釋:1、《禮記正義》唐•孔穎達

[疏]「同姓」至「有別」。

○正義曰:此一節論同姓從宗,異姓主名,明男女有別之事,各隨文解之。○「同姓從宗」者,同姓,父族也。

從宗,謂從大小宗也。○「閤族屬」者,謂合聚族人親疏,使昭為一行,穆為一行,同時食,故曰「閤族屬」也。○「異姓主名,治際會」者,異姓謂他姓之女,來為巳姓之妻,系夫之親,主為母、婦之名。

夫若為父行,則主母名。夫若子行,則主婦名。治,正也。

際會,所以主此母、婦之名,正昏姻交接會合之事。○「名著而男女有別」者,若母、婦之名著,則男女尊卑異等,各有分別,不相淫亂,凡姓族異者,所以別異人也,猶萬物皆各有名,以相分別。天子賜姓賜氏,諸侯但賜氏,不得賜姓,降於天子也。

故隱八年《左傳》雲:「無駭卒,公問族於眾仲,眾仲對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諸侯以字為諡,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以此言之,天子因諸侯先祖所生,賜之曰姓。杜預雲:「若舜生媯汭,賜姓曰媯;封舜之後於陳,以所封之土,命為氏。

舜後姓媯而氏曰陳,故鄭《駁異義》雲:「炎帝姓姜,大皞之所賜也。黃帝姓姬,炎帝之所賜也。

故堯賜伯夷姓曰姜,賜禹姓曰姒,賜契姓曰子,賜稷姓曰姬,著在《書傳》。」如鄭此言,是天子賜姓也。諸侯賜卿大夫以氏,若同姓,公之子曰公子,公子之子曰公孫。

公孫之子,其親巳遠,不得上連于公,故以王父字為氏,若適夫人之子,則以五十字伯仲為氏,若魯之仲孫、季孫是也。若庶子妾子,則以二十字為氏,則展氏、臧氏是也。若男女,則以父祖官及所食之邑為氏,以官為氏者,則司馬、司城是也;以邑為氏者,若韓、趙、魏是也。

凡賜氏族者,此為卿乃賜。有大功德者,生賜以族,若叔孫得臣是也。雖公子之身,若有大功德,則以公子之字賜以為族,若「仲遂」是也。

其無功德,死後乃賜族,若無駭是也。若子孫不為卿,其君不賜族,子孫自以王父字為族也。氏、族對之為別,散則通也。

故《左傳》雲「問族於眾仲」,下雲「公命以字為展氏」是也。其姓與氏,散亦得通,故《春秋》有姜氏、子氏,姜、子皆姓而雲氏是也。○注「若衛」至「納焉」。

○正義曰:案《春秋左氏傳》桓十六年:「初,衛宣公烝於夷姜,生急子,娶於齊而美。

公取之,生壽及朔。」又昭十九年《左傳》:楚平王,郹陽封人之女奔之,生大子建,為大子建良秦女而美,平王自納之。

是其淫亂之事也。

2、《禮記正義》唐•孔穎達

[疏]「其夫」至「道也」。

○正義曰:此一經言他姓婦人來嫁已族,本無昭穆於己親,惟係夫尊卑,而定母、婦之號也。○「其夫屬乎父道」者,道,猶行列也。

若其夫隨屬於己之父行者,其妻皆即己之母行也,故云「妻皆母道」也。○「其夫屬乎子道者,妻皆婦道也」者,謂其夫隨屬於己之子行者,其妻皆婦行也。故婦人來嫁已伯父之列,即謂之為母也。

來嫁於己之子侄之行,即謂之為婦也。○注「言母」至「別也」。○正義曰:

雲「母、婦無昭穆於此」者,此謂己之族也。言他姓之女,或為婦,或為母,先無昭穆於己之親族。雲「統於夫耳」者,言所以有母、婦名者,謂系統於夫,始有母、婦之名也。

雲「尊之卑之,明非己倫,以厚別也」者,謂之為母者則尊敬之,謂之為婦者即卑遠之。既尊卑縣絕,明知非已之倫位,所以厚重相分別之義也。凡男女若無尊卑,倫類相聚,即淫亂易生,為無相分別也。

○「謂弟」至「母乎」。○此一經論兄弟之妻相稱謂之義。凡子行之妻,乃謂之為婦,弟非子行,其妻亦謂之婦者,以兄弟同倫,嫌相褻瀆。

弟雖非子行,其妻同子行之妻,謂之為婦,欲卑遠之。弟妻既得為婦號,記者恐兄妻得為母號,故記者明之雲:「是嫂亦可謂之母乎?

」言嫂不可亦謂之為母也。然弟妻既得為婦,兄妻不可亦得為母者,然弟小於己,妻必幼稚,故可謂之為婦。而嫂不可借子妻之名謂之為婦。

嫂雖是兄妻,年必與巳相類,既不甚縣絕,何得謂之為母?且弟妻既為婦,兄妻又為母,便是昆弟之倫翻為父子之例,故嫂不可謂之為母,而借嫂老之名以為兄妻之號也。○注「言不」至「相見」。

○正義曰:「言不可」者,謂嫂不可為母也。雲「謂之婦與嫂者,以其在己之列,以名遠之耳」者,謂之婦者弟妻,謂之嫂者兄妻。

「在己之列」,謂兄弟之妻作己之倫列,恐相褻瀆,故弟妻假以同子婦之名,兄妻假以嫂老之名,殊遠之也。雲「復謂嫂為母,則令昭穆不明」者,既以子妻之名名弟妻為婦,若又以諸父之妻名名兄妻為母,則上下全亂,昭穆不明,故不可也。鄭注《喪服》亦雲:

「弟之妻為婦者,卑遠之,故謂之婦。嫂者,尊嚴之,是嫂亦可謂之母乎?」言其不可也。

故言乎以疑之,是弟妻可借婦名,是兄妻不可借母名,與此注正合,無相違也。而皇氏引諸儒異同,煩而不當,無所用也。雲「昆弟之妻,夫之昆弟,不相為服,不成其親也」者,若男女尊卑隔絕,相服成親,義無混雜。

此兄弟之妻,己之倫列,若其成親為服,則數相聚見,奸亂易生,故令之無服,所以疏遠之。雲「男女無親,則遠於相見」者,以其全同路人,恩親不接,故云遠以相見。○「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無慎乎」!

○名謂母、婦之名,言得之則昭穆明,失之則上下亂,是人治之大者也,可得不慎之乎?言須慎名也。

3、際會:聚首;聚會。《禮記•大傳》:

「異姓主名,治際會。」西漢•鄭玄注:「際會,昏禮交接之會也。

」唐•孔穎達疏:「際會,所以主此母婦之名,正昬姻交接會合之事。」清•孫希旦集解:

「際會,謂於吉凶之事相交際而會合也…… 鄭氏專以昏禮言,非是。蓋同姓族屬漸眾,懼其離,有宗以統之,則不至於離。異姓男女相聚,懼其亂,有名以別之,則不至於亂。

」4、呂思勉《中國文化史》:

我國古代婚姻制度親族有別。以上所述,都是社會學家的成說。返觀我國的古事,也無乎不同。

《白虎通義.三皇篇》說,古代的人,「知其母而不知其父」,這正是古代的婚姻,無所謂夫婦的證據。人類對於男女**毫無限制的時代,去今已遠,在書本上不易找到證據。至於輩行婚的制度,則是很明白無疑的。

《禮記•大傳》說宗子閤族之禮道:「同姓從宗閤族屬,異姓主名治際會。名著而男女有別。

其夫屬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屬乎子道者,妻皆婦道也。謂弟之妻為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無慎乎?

」這正是古代婚姻,但論輩行乙個絕好的遺跡。這所謂同姓,是指父系時代本氏族裡的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老太爺、老爺、少爺們。

異姓,鄭《注》說:「謂來嫁者」,就是老太太、太太、少太太們。從宗,是要依著血系的支分派別的,如先分為老大房、老二房、老三房,再各統率其所屬的房分之類,參看下章自明。

主名,鄭《注》說:「主於婦與母之名耳。謂但分別其輩行,而不復分別其支派。

質而言之,就是但分為老太太、太太、少太太,而不再問其孰為某之妻,孰為某之母。「謂弟之妻為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翻作現在的話,就是:「把弟媳婦稱為少太太,算做兒媳婦一輩,那嫂嫂難道可稱為老太太,算做母親一輩嗎?

」如此分別,就可以稱為男女有別,可見古代婚姻,確有乙個專論輩行的時代,在周代的宗法中,其遺跡還未盡泯。

2樓:哈哩驢雅

子直少有令名,念欲其善終,故以諷焉。

文言文翻譯技巧

3樓:匿名使用者

1、原則:文言文翻譯要求準確達意,必須遵循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隨意地更換。省略現象應該作補充,特殊句式的翻譯也要按照現代漢語的語法規範加以調整,力求通順。

2、標準:信、達、雅。

信:要求準確表達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達:要求明白通順,沒有語病。

雅:要求遣詞造句比較講究,文筆優美富有表現力。

3、方法:增、刪、調、留、換。

增:增加內容,保持句子順暢。

刪:去掉多餘、累贅的成分,使句子簡潔。

調:在遇到特殊句式時,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語法成分調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規範。

留:對於人名、地名、時間名詞以及專有名詞,一般保留原詞。

換:某些內容損及到整個句子的「雅」時,調換其中衝突的內容。

[例]用現代漢語說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翻譯這個句子的時候,要注意到「物喜」「己悲」的意思,需要新增一些成分,還要注意「以」字的意思。答案應為「不因為外物的好壞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4樓:翡伊伊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名師指導

一、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

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餘、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譯成「(湖面)風平浪靜」。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蒐集資訊,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絡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絡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餘"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技巧

譯文 汝州有乙個土財主,家產很多,但是幾輩子都不識字。有一年,請了一位楚地的先生教他的兒子。這位先生開始教他兒子握筆臨帖。寫一畫,教他說 這是一字 寫兩畫,教他說 這是二字 寫三畫,教他說 這是三字 那孩子便喜形於色地扔下筆跑回家裡,告訴他父親說 孩兒全會了!孩兒全會了!可以不必再麻煩先生,多花學費...

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技巧

這兩句都出自 後漢書 範公升傳 後漢書卷三十六 鄭範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 問題中那第一句有刪減,這裡把刪減過後的翻譯和全句翻譯都放上。問題中句 刪減 譯文 使 和百姓陷於水火之中,不是國家的人 都不像是這個國家保護的人 這樣下去,青州和徐州的盜寇就像在帷帳裡一樣。問題中的這句其實不全,為方便理解下附此...

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技巧

譯文蘇城有南園 北園兩個處所,菜花黃的時候,苦於沒有酒家小飲 要是帶酒盒去,對花冷飲,又殊無意味。有說就近找個酒家的,有說看好花回來再飲的,但是終不如對花熱飲為快事。大家議論不定。芸姊笑道 明天大家只需帶好酒錢,我自能擔爐火來。大家笑道 好!眾人走了,我問道 你果真自己帶去?芸姊道 非也。我看見市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