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 王司馬 的解釋,王司馬的原文

2025-07-21 18:35:08 字數 1682 閱讀 9689

1樓:冰天雪衡

大司馬王霽宇是河北新城人,他鎮守北方邊境時,曾經讓鐵匠特意打了一把大桿刀,刀面寬一尺,重千斤。他每次巡視邊防的時候,就讓四個大力士抬著。每到一處,他總是讓人把大桿刀丟在地上,故意讓北邊敵兵來拿。

敵兵發現大桿刀,打算扛回去,可就是拚盡全力,刀還是一動不動。王司馬又暗裡用桐木照大桿刀的樣子另做了一把,寬窄大小一模一樣,外面貼上銀紙,經常拿著這把假刀在馬上揮舞。北邊敵兵看了,無不震驚他力大無窮。

王司馬還在邊關外插上蘆葦作邊界,蘆葦牆橫斜幾十裡,像籬笆一樣,他還揚言說:「這就是我的長城。」北邊敵兵一來,把那些蘆葦都拔下燒掉了。

王司馬又命人重新插上。不久,又被燒了。這樣搞了三次。

到第四次時,王司馬在蘆葦下埋上火藥炮石。當敵兵再來焚燒時,火藥炮石**,敵人死傷很多。敵人逃跑後,王司馬又像先前一樣插上蘆葦。

敵兵遠遠望見,都退走了。因此北邊敵兵害怕王司馬,對他服服帖帖。後來,王司馬年紀大了,請求告老還鄉。

他一走,邊塞又緊張了。朝廷只得召他復職。當時,王司馬已是八十多歲高齡的老人了,便在皇帝面前極力推辭。

皇帝安慰他說:「只是麻煩你躺在那裡鎮守就行了。」於是,王司馬又到了邊塞。

他每巡視一處,就躺在帷帳中。北邊敵兵聽說王司馬來了,都不相信。於是假說議和,準備檢驗王司馬是不是真的來了。

議和時,衛兵掀開簾幕,他們看見王司馬真的安然地躺在裡面,連忙驚慌逃走了。

司馬的意思

2樓:靜海之歌

司馬是古代職官名稱。

馬在中國古代的戰爭中佔據重要地位,春秋以前的職業化軍隊主要由貴族出身的子弟組成,戰爭方式主要是戰車的列陣對陣衝鋒,而古代的戰車是由馬拉的,所以馬的地位極鎮沒灶其重要。

形容哪個國家軍力強盛,就稱呼它為千乘之國、萬乘之國察嫌之類的,由於這層關係,司馬其實是專門負責管馬匹的官,是非常重要的軍職。

殷商時代始置,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與司徒、司空、司士、司寇並稱五官,掌軍政和軍賦,春秋、戰國沿置。漢武帝時置大御扮司馬,作為大將軍的加號,後亦加於驃騎將軍,後漢單獨設定,皆開府。隋唐以後為兵部尚書的別稱。

漢武帝定製,司馬,主武也,掌管軍事之職。大將軍所屬軍隊分為五部,各置司馬一人領之。魏晉南北朝,諸將軍開府,府置司馬一人,位次將軍,掌本府軍事,相當於後世的參謀長。

宋制,司馬銅印墨綬,絳朝服,武冠。至隋時廢州府之任,不置司馬,改置治中。

王司馬的原文

3樓:完美又清湛的魚丸

新城王大司馬霽字鎮北邊時[1],常使匠人鑄一大桿刀[2],闊盈尺,重百鉤[13]。每按邊[3],輒使四人扛之。鹵簿所止[4],則置地上,故今北人捉之 人力撼不可少動。

司馬陰以桐木依樣為刀,寬狹大小無異,貼以銀箔[5],時 於馬上舞動。諸部落望見,無不震驚。又於邊外埋葦薄為界[6],橫斜十餘里。

狀若藩籬[14],揚言曰:「此吾長城也。」北兵至,悉拔而火[15]之。

司馬又置之。 既而三火,乃以炮石伏機其下[7],北兵焚薄,藥石盡發,死傷甚眾。既遁去, 司馬設薄如前。

北兵遙望皆卻走,以故帖服若神。

後司馬乞骸歸,塞上覆警。 召再起,司馬時年八十有[16]三,力疾陛辭[8]。上慰之曰:

但煩卿臥治耳[9]。」於是司馬復至邊。每止處,輒臥幛中[10]。

北人聞司馬至,皆不信,因假議和,將驗真偽。啟簾,見司馬坦臥[11],皆望榻伏拜,撟舌而退[12]。

司馬溫公幼時文言文翻譯和原文語言表達有什麼區別

意思有所不同。因為司馬溫公幼時文言文翻譯是古時候的翻譯,而原文語言表培卜亮達基配寬本上都是現代翻弊晌譯,所以不同。司馬溫公幼時文言文翻譯 司馬光好學。宋代 朱熹。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遊息矣 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 書...

司馬相如的鳳求凰的原文是什麼,司馬相如《鳳求凰》

鳳求凰作者復 司馬相制如 鳳兮鳳兮歸故鄉,bai遨遊四海求其皇。時未du遇兮無zhi 所將,何悟今兮dao公升斯堂!有艷淑女在閨房,室邇人遐毒我腸。何緣交頸為鴛鴦,胡頡頏兮共翱翔!皇兮皇兮從我棲,得托孳尾永為妃。交情通意心和諧,中夜相從知者誰?雙翼俱起翻高飛,無感我思使余悲。司馬相如 鳳求凰 20 ...

三國殺諸葛瑾張角司馬懿王異,三國殺司馬懿閃電判中(生效)了,還能改判嗎?

諸葛謹和王異應該是盜版的。司馬懿是改判以後不能拿回開始的判定牌,可以用任意花色改判。張角是改判以後可以拿回開始的判定牌,只能用黑色改判。如果既有張角又有司馬懿,按出牌順序改判。望採納 按逆時針依次選擇是否發動。王異 使用了技能 秘計 王異 最初的判定結果為 殺 5 司馬懿 發動了技能 鬼才 司馬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