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的是誰
1樓:睡覺了去看海吧
最早在《新青年》上提倡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成為文學革命先聲的人是胡適。
胡適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筆名胡適,字適之,是我國現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他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曾留學美國,1917年夏回國,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部,大力提倡白話文,宣揚個性解放、思想自由,與陳獨秀同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
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說「然以今世歷史進化的眼光觀之,則白話文學之為中國文學之正宗,又為將來文學必用之利器,可斷言也。」他的文章從創作理論的角度闡述新舊文學的區別,提倡新文學創作,翻譯法國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從事白話文學的創作,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來提倡白話文代替文言文。
胡適是將舊文學的形式和語言作為箭靶而討伐的。他認為「今日作文作詩者」,首先要講究文法,其次就是要注意文章應該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寫。胡適提出「務去濫調套語」,在作文的時候應該拋棄以前的陳詞濫調, 「自己鑄詞以形容描寫」,同時作文要「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
他梳理了中國白話文學的發展史並以西方的白話文學的發展為參照,最後提出乙個振聾發聵的觀點「白話文學為中國文學之正宗」,並預言它「為將來文學必用之利器」,被陳獨秀稱為「今日中國之雷音」。
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
文言文向白話文的轉變
2樓:承吉凌
漢語自古以來就有文言文和白話文之分,而文言文則是官方的語言,是公卿文人的文字語言。
然而中國還存在並行的一套漢語,就是白話文,這是平常老百姓會話所用的語言,平民百姓不懂什麼文言文,更不可能用文言文來作為日常會話,這個白話文才是中國歷史上佔絕對多數使用人口和使用頻率的漢語。裂差但同樣不能說白話文是沒有文字的語言。
中國古代文字之多、音域之闊遠遠超出現代人所使用的狹小的幾千個字的範圍,現代文就是從這個平行的漢語中演變而來的。我們可以從現存的唐宋白話文文學、元代的戲曲、明代的象《三言兩拍》等文學鉅著中窺視到古代的白話文跟現代文其實並沒有象跟文言文一樣的太大的差別。
如果不能考證它們的發音,起碼它們的語法和文字的使用在紙面上是一目瞭然的。古代的白話文經五四的現代白話文到現代文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現代人把西方的語法給它做了條理化和增加了很多的詞彙。
現代漢語是從古代漢語、近代漢語發展而來的,換而言之,近好氏代漢語是現代漢語的前身,古代漢語是現代漢語的淵源,近代、古代是漢語發展的兩個重要階段,有了這兩個漫長而重要的發展階段,才有現在的美妙而豐富的現代漢語。
周秦時代的書面語,那就是文言。一種語言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不論是書面語還是口語,都必定有很大的變化。
可是文言一直沿用到「五四「時代,這是因為歷代統治者提倡使用文言的結果。當然,不同時代的文言或多或少摻雜了當時的口友源散語成分,但是基本格局未變,各時代的文人的寫作都竭力仿效古人,也就是把周秦的文章作為語言的典範,於是出現了書面語遠離口語的現象。
漢魏以後,另外出現了一種跟口語比較接近的書面語,如唐宋時代的語錄,宋代的平話,元明清的戲曲**等。語錄大多是佛教徒記錄禪師的言談,理學家的門人記錄老師的講話,常用問答的形式,口語化的程度比較高。
平話大多是用口語寫的歷史故事,便於在群眾中宣講。**如人們熟悉的《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等。
這些接近口語的書面語,通常稱之為古白話,或者叫早期白話。也有人稱之為近代漢語。
通常認為文言是對白話而言,其實白話包括古白話和當代白話。當代白話就是我們講的現代漢語。
求文言文轉譯白話文,求高手文言文轉成白話文
看這樣譯能不能幫您。凡人性都是親近自己的親人,因為親近親人所以尊敬自己的祖先,因為尊敬祖先所以敬重自己的祖宗,因為尊敬自己的祖宗所以把同族人聚集在一起,因為同族人聚集在一起,所以有嚴謹的宗廟制度,有嚴謹的宗廟制度所以有國家的尊崇,因為有國家的尊崇所以愛護百姓,因為愛護百姓所以有刑罰恰當,賞罰得當所以...
文言文與白話文演變,文言文向白話文的轉變
文言文向白話文的轉變 漢語自古以來就有文言文和白話文之分,而文言文則是官方的語言,是公卿文人的文字語言。然而中國還存在並行的一套漢語,就是白話文,這是平常老百姓會話所用的語言,平民百姓不懂什麼文言文,更不可能用文言文來作為日常會話,這個白話文才是中國歷史上佔絕對多數使用人口和使用頻率的漢語。裂差但同...
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急需!!
蜘蛛跟蠶說 你飽食終日,一直到老。絲吐成經緯 織成繭 顏色黃白燦爛,於是將自己裹縛。養蠶的婦人將你們放進沸騰的水中,你們 就喪失了性命。但是,你們的巧只適合用來自尋死路,不是太蠢了點嗎?蠶回答蜘蛛說 我的確是自尋死路,但 我所吐的絲就成了花紋和彩繡,帝王禮服上的 繡 龍,百官祭祀禮服所繡的服飾,哪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