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吾和我的區別,文言文我怎麼說?

2025-04-21 18:20:47 字數 1823 閱讀 8333

文言文我怎麼說?

1樓:貝貝愛教育

吾、予、餘。

一、吾拼音wú

1、我,我的:吾身。

2、姓。二、予拼音yú

意思同「餘」,我。

三、餘拼音yú

1、我:「餘將老」。

2、剩下來的,多出來的:剩餘。

3、十、百、千等整數或名數後的零數:十餘人。

4、後:「勞動之餘,歡歌笑語。」

5、農曆四月的別稱。

6、姓。漢字筆畫:

1、業餘[yè yú]

工作時間以外的:~時間。~學校。

2、多餘[duō yú]

超過需要的數量:他每月都把~出的錢存入銀行。

3、餘額[yú é

名額中餘下的空額。

4、餘生[yú shēng]

指晚年:安度~。

5、餘角[yú jiǎo]

兩角之和等於直角(90˚)時,這兩個角互為餘角。如直角三角形的兩銳角互為餘角。

吾文言文

2樓:得書文化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韓愈2.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師說》韓愈3.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師說》韓愈4.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盯頃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前赤壁賦》蘇軾5.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前赤壁鬧孫賦》蘇軾6.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用液則鏈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前赤壁賦》蘇軾。

我還是我用文言文

3樓:剛陽文化

在現代漢語中,「使我、讓我」的「使」、「讓」,屬於被動性的動詞,相當於「致使」,大多形成主語-謂語-兼語式賓語這樣的句子。

如:「他非去不可讓(使)我為難。」即前面的事情或原因,以至出現後面的結果擾培。

使和讓在這種情況下,文言文可用「致」。而「使我」、「讓我」已經是短語了,「我」在兼語式賓語中起著主語的作用。

文言文不能用乙個字兼作述賓的動詞和賓語部分的主要成分。如:「汝胡不早問,致餘忘之。」

其中的「致餘」相當於「使我、讓我(餘)」。雖然可以省略「餘(我)」,變成「汝胡不早問,致忘之。」

但這裡並不表示「致」本身含有「我」的意思。

僅作為第一人稱代詞而言,"我"字在古文中的意思就是自稱、自己。《說文解字》:施身自謂也。也就是說,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它與吾、餘、予、僕、愚是一樣的。

然而,就因為「用法」的不同,"我"與其他的第一人稱代詞有區別。

說文解字注》有一段話:「 施身自謂尺李滑也。不但云自謂而云施身自謂者、取施與我,施我古為疊韻。

施讀施捨之施。謂用己廁於眾中、而自稱則為我也。」意思是:

我」解釋為「施身自謂」,不僅僅是「自稱」還說到了「施身」,取意「施與我」;我在「眾中」,這時候的自稱才是「我」。其中,陵臘有兩層意思:「施與我」是作賓語;「眾中」指「我們」。

根據上面的材料,可以得知:

1、「我」可以作賓語。

凡用作賓語的第一人稱代詞多用我。如:「時不我待」、「不我欺」、「知我」、「其奈我何」、「何以教我」等等。

我」都是賓語。這些作賓語的「我」不能用「吾」、「餘」代替(上古漢語)。

2、「我」常用來指「我們」。

凡指我們、我方,多用「我」。如:「先我著鞭」、「非我族類」、「三人行,必有我師」等,「我」都是指我們、我方。

文言文獨特魅力,文言文的特色

文言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獨特的魅力。首先,文言文的規範 音韻美感 修辭技巧等空喊方面都極其講究,具有高鋒虧兆度的審美價值和表現力,能夠表達深刻的思想和感情。其次,文言文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精華,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能夠讓讀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銀租中國文化的深沉底蘊。再次,學習文言文有助...

如何改寫文言文,改變在文言文怎麼說

改變在文言文怎麼說 要用文言文說跡尺轎 改變自己重新開始 先來看看句子裡姿肆面的現代漢語詞語可以用哪些文言詞語來表示。困迅 改變自己 文言詞語可以翻譯為 自新 重新 文言詞語可以用 復 開始 文言詞語可以用 始 改變自己重新開始 用文言文可以這樣說 自新復始。修改文言文怎麼說 修改一法近聞吾鄉朱梅崖...

文言文翻譯啊文言文翻譯啊!!

原文 景德二年春,表請歸洛。陛辭日,肩輿至東園門,命二子掖以公升殿,因言 遠人請和,弭兵省財,古今上策,惟願陛下以百姓為念。上嘉納之,因遷從簡太子洗馬,知簡奉禮郎。蒙正至洛,有園亭花木,日與親舊宴會,子孫環列,迭奉壽觴,怡然自得。大中祥符而後,上朝永熙陵,封泰山,祠后土,過洛,兩幸其第,錫賚有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