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劉備與諸葛亮關係如何,歷史上劉備與諸葛亮是什麼樣的關係?

2022-01-07 17:06:27 字數 5916 閱讀 7380

1樓:挽弓當挽強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對劉備和諸葛亮這對君臣的印象必定非常深刻。劉備早年雖被人尊稱為「劉皇叔」,但其境遇比較悲慘,顛沛流離了大半生,卻始終沒能開闢出自己的根據地。後來劉備在隆中「三顧茅廬」請出了不世之才諸葛亮。

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劉備迅速鹹魚翻身,相繼拿下了荊州、益州,並建立了蜀漢政權,與北方的曹魏、南方的孫吳呈三足鼎立之勢。

從《三國演義》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幾乎言聽計從,而諸葛亮對劉備更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君臣之間的關係達到了親密無間的程度。那麼問題來了,歷史上的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關係是否跟《三國演義》中的如出一轍呢?很遺憾的說,答案是否定的。

歷史上的劉備與諸葛亮關係共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並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戰略構想。不久後,曹操大軍南下,諸葛亮親赴江東促成了劉備與孫權的聯盟。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一月,孫劉聯軍在赤壁大敗曹操。「赤壁之戰」結束後,劉備趁勢拿下了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等郡,並自封荊州牧,從此徹底告別了顛沛流離、寄人籬下的生活。這一期間劉備取得的所有成就,自然應當首先歸功於諸葛亮。

這也是劉備與諸葛亮關係的「蜜月期」,前者言聽計從,後者鞠躬盡瘁。

劉備與諸葛亮關係的第二階段時間跨度比較長,從劉備打算奪取益州開始,直至劉備白帝城託孤。許多人認為,劉備之所以能成功入蜀,主要也是靠諸葛亮在背後出謀劃策,其實這是個誤解。劉備奪取益州的主要戰略規劃制定和軍事行動參與都是另一位與諸葛亮齊名的謀士——龐統(214年在攻打雒城時戰死)。

而劉備奪取益州和漢中的首要功臣則是從益州劉璋陣營中反叛的謀士——法正(220年病逝)。

那麼在這個階段,諸葛亮去哪了呢?答案是退居二線。劉備每次親自率軍出征,都安排諸葛亮留守後方,但龐統和法正則一定要帶在身邊幫他出謀劃策。

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忠誠是毫無質疑的,但對他在軍事方面的能力恐怕並不太看得上。

因此,從赤壁之戰到白帝城託孤的十幾年時間中,諸葛亮在史書中的出場次數極少。劉備陣營中的幾次大規模軍事行動,比如劉備親率大軍征討東吳,諸葛亮都沒有發表任何意見,因為說了也白說,所以乾脆不說。後來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大敗,諸葛亮嘆息地說道:

「如果孝直(法正)還活著,必能阻止陛下東征之舉。」從諸葛亮的這句嘆息中可以看出,當時劉備只聽法正的,法正病逝後,劉備就誰的話都不聽了。

劉備與諸葛亮關係的第三階段就是白帝城託孤。劉備在「夷陵之戰」中被打敗後,心力交瘁,很快就病倒了。此時,劉備知道自己已時日不多,於是就要開始安排後事。

當時劉備的長子劉禪年僅16歲,還沒什麼治國理政經驗,因此為他找乙個合適的人選輔政就成了頭等大事。然而,此時龐統、法正、關羽、張飛等人都已經相繼離世,剩下能扛起蜀漢大旗的只有乙個諸葛亮,所以劉備也只能選擇諸葛亮託孤。

劉備非常了解諸葛亮的為人,知道他是乙個有理想,有責任心的人。因此由他來輔佐劉禪確實是極為理想的人選。為了表達自己的充分信任,劉備在病榻上對諸葛亮說:

「你的才能十倍於曹丕,必能定國安邦。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請幫他成就大業;如果嗣子無才,你可以取而代之。」當然,劉備所說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肯定不是真心話。

但對責任感爆棚的諸葛亮而言,劉備的這番囑託卻既是乙份信任,更是一副千斤重擔,因此諸葛亮後來在《出師表》中才會寫道:「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這就是劉備與諸葛亮關係的第三階段,也是這對君臣的最後交集時刻。223年6月10日,劉備病逝於白帝城,蜀漢進入了後主劉禪時代。

2樓:葉美美呵呵

諸葛亮幫助劉備奪得了江山,劉備又讓諸葛亮成為神話。他們兩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纏繞,交織在一起的,正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形容他們兩的關係是再適合不過的了。

我認為,看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應該分成三段。

第一段,在奪得荊州之前的關係。眾所周知,有三顧茅廬的典故。那時候,劉備走投無門,又希望大有所為,不得不力挽狂瀾,想尋得能人異士。

當得知有諸葛亮此號人的時候,不禁親自三次去請,就是為了讓諸葛亮出山。然而,諸葛亮看到劉備的心意之後,也確實為之所動,因此才會答應替劉備奪得天下。並且在這之後,諸葛亮也是盡心盡力,為劉備出謀劃策,所以,在奪得荊州的時候,他們兩的關係都是一致對外,相處愉快的。

第二段,在荊州之後劉備去世之前。在這一階段,其實,兩個人就開始因為戰略的問題,出現分歧了。諸葛亮講究的還是隆中對,而劉備開始想要大步向前走,因此兩個人的思想不再一致了,就很難有相同的步伐。

時間久了之後,關係自然是要生疏一些。

最後一段,劉備臨終託孤時候的心境。我認為這時候,劉備和諸葛亮都各自有慚愧。因為諸葛亮沒有幫劉備奪得天下,而劉備也因為沒有按照諸葛亮的思路走,導致錯失了很多機會。

所以,兩個人都對彼此懷有愧疚之心。

所以,有這樣三個關係的轉換,因此,最後劉備才會託孤給諸葛亮,並且說,如果劉禪不能勝任,諸葛亮自己可以代替。可見,在他的心裡,始終還是想要奪得江山。而之後,諸葛亮也是盡心盡力替劉備完成心願,一直輔佐劉禪,而不是取而代之。

3樓:木子果

歷史上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關係分為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劉備讓諸葛亮出山來幫助他統一天下,後來他和諸葛亮的關係是君臣關係。

4樓:狂拽一條街

「諸葛亮幫助劉備奪取了地位,劉備使諸葛亮成為了乙個神話。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交織在一起的。俗話說,一榮耀是一榮耀,一是失落。它們之間的關係是完美的。

5樓:顧輕舟老師

關係非常好,即是君臣,又是好兄弟好朋友。

6樓:個非凡哥

表面上他們的關係很好,實際上都是隔著新的。

歷史上劉備與諸葛亮是什麼樣的關係?

7樓:賣藥

劉備與諸葛亮是君臣關係。赤壁戰前和戰後:戰前其實就是指公元207到戰後的一段時間,這個時候劉備剛得諸葛,「如魚得水」,他們的關係應該是很融洽的。

因為他們在根本上有乙個共同的目標和理想那就是:興復漢室。而自從劉備奪取了蜀漢後,劉備的野心逐漸的強大起來,對於早期的革命鬥爭精神,可以說是減少了許多。

特別是他做到漢中王以及皇帝後,這種純粹的興復漢室的理想已經或者幾乎沒有了。而諸葛亮呢?他決不僅是作為劉備的謀士,更多的是為了實現其政治抱負的,這就是他當初出山助劉備的根本原因。

他看中了劉備是為天下而進行征戰的,這與其理想吻合。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表面似乎風平浪靜,可實際卻並非如此。諸葛亮會感到無奈,感到痛苦;而劉備會感到彆扭,也沒有好的辦法解決。

所以二人的關係很微妙,決非通常所認為的那樣。順便說一下,歷史上,劉備對諸葛亮不是言聽計從的,諸葛亮並不是劉備的首席謀臣!

歷史上的劉備如何認識諸葛亮的?

8樓:貓要睡覺

建安12年,公元207年

208年:出山,為左將軍劉備幕僚。無職務。

209年:軍師中郎將。中郎將低於將軍。

軍師中郎將屬於雜號中郎將是中郎將中地位較底的。其負責「督零陵、桂陽、 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見三國志 諸葛亮傳)幹後勤,雖然也比較重要,但參與不了軍機大事。

此時關羽為偏將軍,張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趙雲為牙門將軍,麋竺為左將軍從事中郎。(均見《三國志》)

214年:軍師將軍兼益州郡(今雲南宜良縣)太守。遠離權力中心。

此時蜀郡(成都)太守是法正。董和為掌軍中郎將署左將軍府事,當時劉備是左將軍。益州郡(今雲南宜良縣)的前任太守是董和,因乾的好,才被劉備提拔。

由諸葛亮繼任。(見《資治通鑑》)

214年末: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與董和同任。當時劉備是左將軍大司馬。劉備稱漢中王后,諸葛亮職務未變。

221年:丞相。後兼司隸校尉。(司隸校尉監察京畿百官,連曹操要親領司隸校尉以控制百官,掌握生殺大權。

9樓:僑經業

關於劉備初識諸葛一事,歷來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流傳面頗廣的劉備三顧茅廬說。諸葛亮在其《出師表》中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陳壽在《三國志》中即採用了此說;另一種是諸葛亮北行見備說。三國時魏人魚豢所著《魏略》明確地記載了諸葛亮歸附劉備,是亮詣備而非劉備三顧的結果。同時《九州春秋》亦作了如是記載,可見並非孤證。

三顧說與晉見說可謂涇渭分明、截然不同。孰是孰非?我們如果拋開主觀的成見,揆諸史實,即可發現晉見說更符合歷史的真實,也就是說劉備初識諸葛,是諸葛亮北行見備的結果。

諸葛亮高臥隆中,自稱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其實乃是尺蠖之屈,以求伸也。當時的局勢是北方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並有了龐大的智囊團,獨據中原;江東的孫權也在承繼父兄之業的基礎上,獨據一方,劃江自守著。因而這兩方勢力對於晚去與外來的諸葛亮來說,其抱負與才能均難以得到全面的施展和實現。

而荊州的劉表,擁兵自守,不曉軍事,非雄才大略之主,因而抱有管、樂之志、積極進取的諸葛亮只有待時鳳翔。南投荊州的劉備雖正寄人籬下,但在中原奮戰數載,早以播下聲名,不失為人中之主;且是漢室人物,因而擇主劉備正合諸葛的意願。曹操一統北方、旌揮南指的這種燃眉之勢給他們的結識,提供了天時、地利的條件,在這種情勢之下,諸葛亮於是北行見備,為劉備謀劃。

《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魏略》載:

劉備屯於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

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亮遂言日:將軍度劉鎮南(劉表)孰與曹公邪?

備日:不及。亮又日:

將軍自度何如也?備日:亦不如。

日:今皆不及,而將軍之眾不過數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備日;我亦愁之,當若之何?

亮日: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全國中凡有遊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乎可也。

備從其計,故眾遂強。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

持三顧說者一般均否定這段史料的真實性,其實是毫無道理。諸葛亮正是在初次見備時,提出了遊戶自實以益兵眾的建議,並由此諸葛亮得到了劉備的敬重。

劉表荊州時,北方戰亂頻仍,荊州地區則相對平靜,關中膏腴之地,頃遭荒亂,人民流入荊州者十萬餘家。荊州平樂,國未有釁,因而流民遊食者極多。而劉表坐保江漢間,並無四方之志,因而不曾致力於澄清吏治,整頓戶籍,擴兵積糧,故劉表在荊州雖招誘有方,卻著籍者寡,劉備在南投劉表後,從新野移屯樊城,所轄兵眾僅為數千人,但當曹操南下,劉備撤離樊城時,則僅關羽之水軍就有精甲萬人,可見諸葛亮替劉備出此上策,利用荊州搜刮遊戶之機招募丁壯,擴充了劉備的軍隊。

從諸葛登門見備,劉備以其年少而未加重視,到了解、尊重、信任諸葛亮的記敘也合情合理。如果再從諸葛歸附劉備到劉備南走夏口這一年左右的時間內所發生的史事,即可發現劉備、諸葛此時尚不是魚與水的關係,也就是說諸葛尚不及隨劉備南下的關、張等人,史籍記載也均未涉及諸葛亮輔助劉備事,因而劉備特別器重諸葛亮並無具體事實依據。

我們再從另外乙個角度來看,《魏略》成書於《三國志》之前,是當代人實錄當代史,魚豢為早陳壽一輩的人,而隆中其地在赤壁之戰以後即併入了曹魏的版圖,上距劉備三顧隆中求見的時間較為短暫,因而魚豢如要收集這方面的史料是不難做到的。那麼是不是魚豢故意置劉備三顧而不顧,憑空捏造出亮北行見備呢?當然不是!

《魏略》有紀、志、傳,自是正史之體,是史料豐富、態度嚴謹的史著。在裴松之所引諸書注《三國志》時,此書則是被引用最多者。之後,西晉的史學家司馬彪在審慎詳察的情況下,也持此說,可見其真實性的程度是可以靠得住的。

那麼陳壽又為何一反前代及同代史家之論而獨持三顧說呢?這一則是取之於諸葛亮的《出師表》,再則用三顧說更符合於封建的倫理道德觀念,更能顯出劉備的德行及諸葛的清名,從而也就使之達到了封建意識的理想化高峰。

我們回過頭來看諸葛亮的《出師表》。《出師表》是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臨出發時所寫。這篇表與其說它帶有自傳的性質,倒不如說是出師的宣言,北伐的誓詞。

《出師表》其意正在於統一軍心、統一民心以激勵鬥志,完成北伐大業。這裡我們試作一揣測,《出師表》作於227年,此時劉、關、張群雄俱亡,無從對證,因而諸葛亮為了政治上的需要而提出了三顧之說。當然這可能性頗小,更大的可能則是劉備在樊城結識了諸葛亮後,知亮有英略,因思其輔佐而曾經三往隆中與之作過傾心交談。

千百年來,劉備三顧茅廬說之所以壓過諸葛亮北行見備說而廣為流傳,一方面是因它有聲有色,有著濃郁的傳奇色彩,另一方面則是劉備求賢若渴及謙遜精神更合乎讀者的心理,因而更易於接受。不過歷史終究是歷史,治史的目的之一就在於去偽存真,以還歷史的本來面目。至於其它方面的功用,則可由**故事去完成。

劉備與諸葛亮關係真那麼鐵嗎,劉備跟諸葛亮的真實關係是什麼樣的,劉備真的信任諸葛亮嗎?

史料顯示,他們之間的關係未必如此。第一,從三顧茅廬後到白帝城託孤前,諸葛亮與劉備之間的關係並非像 三國演義 中寫的那樣親密無間,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也並非是第一人。因為在奪取西川的戰爭中,劉備只是讓諸葛亮守住荊州,以龐統 法正作為主要謀士,輔佐自己西取巴蜀,後來才調諸葛亮率兵入川。第二,在奪取漢中的戰...

歷史的諸葛亮真的有那麼強嗎,歷史上的諸葛亮真的有那麼厲害嗎

肯定沒得撒!三國演義把諸葛亮神話了,羅貫中的正感太強,寫書時完全把三國時期的各集團分化成了正邪雙方!孔明是厲害,但是有些事情很難說!比如草船借箭,正史考沒有次事,就算有也是孫權!又比如出茅廬之前,孔明和崔州平,徐元直等人談論天下大事之時,孔明指出他二人官可至州刺史 二人問孔明,孔明笑而不答!可見諸葛...

劉備如何面試諸葛亮,劉備是如何得知諸葛亮的?

1?劉備三顧茅廬是家喻戶曉的故事,成為世間美談。故事發生在公元207年,劉備當時47歲,而諸葛亮當時27歲,兩人相差20歲。那麼47歲的劉備,是如何招聘到27歲的諸葛亮的呢?現在老闆應該像劉備學習怎樣廣納真正的人才!首先身為公司的老闆,你應該明白你需要什麼樣的人才?1?吧!與曹操相比,劉備自身的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