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民本思想的意義,孟子的民本思想

2021-09-04 11:00:13 字數 5791 閱讀 1942

1樓:匿名使用者

“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學中的核心思想。孟子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盡心下》)提倡“王道”政治,目的是勸告統治者重視人民,君與民同憂,同樂。

在現實社會中,孟子的“民本”思想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關於“民本”思想,孟子有具體闡述。他說:“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其賢,然後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之可焉,然後去子。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

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梁惠王章句下》)

孟子對人民的認識,民本思想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問題嚴重,連年的戰爭,給生產力造成極大破壞。到了戰國後期,戰爭的規模又不斷升級。飽受戰爭之苦的是廣大平民。

孟子說:“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之戰,殺人盈城。”(《離婁章句上》)秦國攻打楚國的時候,秦將白起引水灌鄢城,淹死百姓數十萬。

孟子與梁惠王有幾句對話:“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吾對曰:‘定於一。’‘孰能一之?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梁惠王章句上》)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是人民的強烈願望。

統治階級為滿足侈欲,聚斂財物的手段十分殘酷,君王的苛暴和貴族的奢淫,使勞動人民難以承受,人民的反抗情緒日益增長。有的國家發生了平民暴動,人民為躲避戰亂,大量逃亡,社會一派混亂。孟子的“仁政”思想就是在這樣一種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他到各諸侯國遊說,強調以仁政治天下。

孟子推行仁政王道,有豐富的政治內容。孟子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

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乃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在位, 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的這段話,講述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財產,才能操守道德,如果老百姓窮困不堪,就會走險犯罪。等老百姓犯了罪,再用刑罰懲罰,這是陷害百姓。英明的君主應該保護老百姓的利益,使他們有一定的財產侍奉父母,養活妻子兒女,只有如此,老百姓才能安定下來。

從這段文字中,孟子是實實在在地維護老百姓的利益,而不是像孔子對民人小施恩即可。民有恆產,進有恆心,君主要保民而王。

孟子強調:“省刑罰,薄稅斂。”重刑罰、暴斂稅,是歷代統治階級與人民的矛盾焦點。

孟子提出省刑罰、薄稅斂,是勸說統治階級要善待民眾,不要過分地剝奪他們。在現實社會中,法律很多,國家正走向依法治國的道路。向農民納稅,這是幾千年來一直不變的國家財稅政策。

中國是個農業國家,農業是國家稅收的主要**。隨著工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稅收的主導地位一天天減弱。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對農業不存在索取,而是給予,有許多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政策。

我國仍處在索取階段,這很不利於農業的發展,也不利於農業在國際市場中競爭。國家應該儘快採取措施,減少農民的稅賦或取消農民的稅賦。中國的農民很窮,特別是中西部不發達地區,農民還有很多的困難。

國家如果不要農民那點錢,也能支撐住的情況下,可免去對農民的稅賦。有的人說,城市人每月收入超過800元,交所得稅,而農民一個月只有一二百元的收入,還要交5%以上的稅,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用仁政來解決君民關係。“仁政”的提出是伴隨孟子“性善”學說提出來的。他認為,人性本善,人生來就有惻隱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這幾個方面發展下去,就可以成為“仁、義、禮、智”。

君王應相信人民的這種善性,“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公孫丑上》)。性善學說,雖然是唯心主義哲學思想,但孟子強調君王善待人民,要制民之產,使民有恆產,又有恆心,安於生產生活。

君王要為民父母,保民而王。這些思想還是有現實意義的。

古為今用,學習古人的經驗,是為了檢查我們今天的行為。總書記“****”的思想,就包含著深刻的愛民思想,這也是對古人 進步思想的發展。每一個當權者,什麼時候也不要忘乎所以,一定要善待百姓,百姓安,才能天下安,百姓富,才能天下興。

2樓:秒懂百科

民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其重要的思想資源

孟子的民本思想

3樓: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

人性方面,主張性善論。以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

因而他要求人們重視內省的作用。在社會政治觀點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論。仁政就是對人民“省刑罰,薄稅斂。

”他提出民貴君輕的主張,認為君主必須重視人民,“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過,臣下則諫之,如諫而不聽可以易其位。

至於象桀、紂一樣的暴君,臣民可以起來誅滅之。他反對實行霸道,即用兼併戰爭去征服別的國家;而應該行仁政,爭取民心的歸附,以不戰而服,也即他所說的“仁者無敵”,實行王道就可以無敵於天下。

4樓:楊子電影

孟子在人性方面,主張性善論。以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

因而他要求人們重視內省的作用。在社會政治觀點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論。仁政就是對人民“省刑罰,薄稅斂。

”他提出民貴君輕的主張,認為君主必須重視人民,“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過,臣下則諫之,如諫而不聽可以易其位。

至於象桀、紂一樣的暴君,臣民可以起來誅滅之。他反對實行霸道,即用兼併戰爭去征服別的國家;而應該行仁政,爭取民心的歸附,以不戰而服,也即他所說的“仁者無敵”,實行王道就可以無敵於天下。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教育方法中的“因材施教”。肯定在進行教育時,必須採取因人而異的多種方法。而且,對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發展。

認為教育學生必須要有一定的標準,使學生有一個明確的奮鬥目標。孟子所倡導的學習方法和教育方法是中國古代教育學的結晶,對我們今天的學習和教育仍然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

孟子的天道認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間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興衰存亡、富貴窮達,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對於天必須百依百順,“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對立面,否認人的思想是社會存在的反映,認為人生下來就具有與生俱來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孟子的民本思想有什麼積極意義

5樓:阿沾

其一,順應了民意、約束了**權力。其二,維護了社會秩序,保持了國家穩定。其三,加強了文化認同、鞏固了民族團結,促進了國家統一。

其四,使百姓得到物質、政治、精神三方面的滿足。經濟上推行各種惠民政策,政治上愛民、寬民,思想上教民、化民。

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在價值觀上重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緩和階級矛盾、減輕人民負擔的作用;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對於君,相對於統治者而言的,本質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者的統治地位。而我們黨所倡導的“以人為本”堅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

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其重要的思想資源,它發端於商周交替之時。古代民本思想經歷了從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從重民輕天到民貴君輕這樣發展歷程。

自國家產生之後,中國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社會性質也從原始社會轉入階級社會,表現為後來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以及**集權的**社會等。民本思想在國家政治制度的發展及變更之中一直存在併發揮著重要的影響。

明末清初,隨著激烈的階級鬥爭和新的生產關係的因素產生,古代民本思想得到極大發揮,就是以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為代表的進步思想家對君主****進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指責君主制度是“天下之大害”,反對君主把天下當作私產,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君的責任就在於“以天下萬民為事”。這種社會政治思想是進步的,可以看作是早期民主思想的啟蒙。

6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封建社會的社會矛盾中起到協調作用,限制和軟化****.培育"賢臣"和"明君";為近代中國接受西方民主思想提供了一定的基礎和銜接點;鍛造了中華民族禦侮圖強的愛國主義;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文化建設有著一定的借鑑意義.

“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學中的核心思想.孟子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盡心下》)提倡“王道”政治,目的是勸告統治者重視人民,君與民同憂,同樂.

在現實社會中,孟子的“民本”思想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關於“民本”思想,孟子有具體闡述.他說:“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其賢,然後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之可焉,然後去子.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

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梁惠王章句下》)

孟子對人民的認識,民本思想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問題嚴重,連年的戰爭,給生產力造成極大破壞.到了戰國後期,戰爭的規模又不斷升級.飽受戰爭之苦的是廣大平民.

孟子說:“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之戰,殺人盈城.”(《離婁章句上》)秦國攻打楚國的時候,秦將白起引水灌鄢城,淹死百姓數十萬.

孟子與梁惠王有幾句對話:“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吾對曰:‘定於一.’‘孰能一之?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梁惠王章句上》)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是人民的強烈願望.

統治階級為滿足侈欲,聚斂財物的手段十分殘酷,君王的苛暴和貴族的奢淫,使勞動人民難以承受,人民的反抗情緒日益增長.有的國家發生了平民暴動,人民為躲避戰亂,大量逃亡,社會一派混亂.孟子的“仁政”思想就是在這樣一種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他到各諸侯國遊說,強調以仁政治天下.

孟子推行仁政王道,有豐富的政治內容.孟子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

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乃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的這段話,講述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財產,才能操守道德,如果老百姓窮困不堪,就會走險犯罪.等老百姓犯了罪,再用刑罰懲罰,這是陷害百姓.英明的君主應該保護老百姓的利益,使他們有一定的財產侍奉父母,養活妻子兒女,只有如此,老百姓才能安定下來.

從這段文字中,孟子是實實在在地維護老百姓的利益,而不是像孔子對民人小施恩即可.民有恆產,進有恆心,君主要保民而王.

孟子強調:“省刑罰,薄稅斂.”重刑罰、暴斂稅,是歷代統治階級與人民的矛盾焦點.

孟子提出省刑罰、薄稅斂,是勸說統治階級要善待民眾,不要過分地剝奪他們.在現實社會中,法律很多,國家正走向依法治國的道路.向農民納稅,這是幾千年來一直不變的國家財稅政策.

中國是個農業國家,農業是國家稅收的主要**.隨著工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稅收的主導地位一天天減弱.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對農業不存在索取,而是給予,有許多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政策.

我國仍處在索取階段,這很不利於農業的發展,也不利於農業在國際市場中競爭.國家應該儘快採取措施,減少農民的稅賦或取消農民的稅賦.中國的農民很窮,特別是中西部不發達地區,農民還有很多的困難.

國家如果不要農民那點錢,也能支撐住的情況下,可免去對農民的稅賦.有的人說,城市人每月收入超過800元,交所得稅,而農民一個月只有一二百元的收入,還要交5%以上的稅,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用仁政來解決君民關係.“仁政”的提出是伴隨孟子“性善”學說提出來的.他認為,人性本善,人生來就有惻隱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這幾個方面發展下去,就可以成為“仁、義、禮、智”.

君王應相信人民的這種善性,“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公孫丑上》).性善學說,雖然是唯心主義哲學思想,但孟子強調君王善待人民,要制民之產,使民有恆產,又有恆心,安於生產生活.

君王要為民父母,保民而王.這些思想還是有現實意義的.

古為今用,學習古人的經驗,是為了檢查我們今天的行為.總書記“****”的思想,就包含著深刻的愛民思想,這也是對古人 進步思想的發展.每一個當權者,什麼時候也不要忘乎所以,一定要善待百姓,百姓安,才能天下安,百姓富,才能天下興.

管子民本思想,《管子》民本思想的特點

藍黑心國米魂 一 承認土地的私有權,向土地私有者徵稅 二 實行 與民分貨 的封建地租制 管子 民本思想的特點 本人認為可以從管子提出的一系列吸引人口 富民強國的措施入手,分體其民本思想的特點,這樣對於當今社會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一 獎勵生產,發展農業。輕重甲 中談到 一農不耕,民或為飢,一女不織,...

《左傳》的民本思想是怎樣體現的

萌芽於三代而形成於春秋之際的民本思想 是我國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作為記載這一時期歷史的 信史 左傳 比較集中而深切地反映了這一思想 文章通過對左傳中民本思想的考察 闡述了春秋之際民本思想中關於神 民關係和君 民關係的認識 以及處理這種關係的思想 指出 民本思想的出現 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 ...

孟子有哪些思想,孟子的思想主張是什麼?

孟子的思想主張 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 行仁政 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 墨翟。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對儒術的理解。他主張仁政,提出 民貴君輕 的民本思想,遊歷於齊 宋 滕 魏 魯等諸國,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