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食的用法意義,文言文「之」的7種用法和意義?

2021-03-19 00:36:11 字數 5601 閱讀 8157

1樓:匿名使用者

名(1) 會意。字從人,從良。「良」意為「拖尾到底」,引申為「從生到死」。「人」與「良」聯合起來表示「維持人一生的東西」。本義:糧。

(2) 同本義 [cooked cereals,especially rice;food]  食,飠公尺也。——東漢·許慎《說文》。按,六穀之飯曰食。

掌王之食飲。——《周禮·膳夫》。注:「飯也。」

治其糧與其食。——《周禮·廩人》。注:「止居曰食。」

共王及後之六食。——《周禮·饌人》。注:「六穀之飯。」

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左傳·隱公元年》

甘其食,美其服。——《老子》

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戰國策·齊策》

字形對比

食非多品,器皿非滿案,不敢會賓友。——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3) 又如:食次(酒菜和點心之類;食品);食店(飯店);食壘(一種有幾層屜的食盒);食嗓(食道);食忌(飲食的禁忌);食官(古代掌管飲食的官);食膳(膳食,餚饌);食為民天(飲食是人民最重要之事)

(4) 糧食 [grains]

字源演變

籍兵乞食於西周。——《戰國策·西周策》。注:「糧也。」

食太陰在卯穰。——《史記·貨殖列傳》。索隱:「謂谷也。」

食,謂農殖嘉穀,可食之物。——《漢書·食貨志》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唐·白居易《賣炭翁》

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三國志·諸葛亮傳》

(5) 又如:口中食(吃的糧食);食地(可種糧食的田地)

(6) 食物的通稱 [food]

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樂羊子妻》

野獸在深山裡沒有食吃。——魯迅《祝福》

(7) 又如:豬食;雞食;貓食

(8) 食祿,俸祿 [official's salary]

君子謀道而不謀食。——《論語·衛靈公》[2]

(9) 食墨亦簡作「食」。龜卜的術語。古代龜卜兆與墨畫重合叫「食墨」,為吉兆 [omen]

召伯相宅,卜惟洛食。——《文選·張衡·東京賦》

(10) 虧損。後作「蝕」 [loss]

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史記》

(11) 特指日蝕或月蝕 [eclipse]

彼月而食,則維其常。——《詩·小雅·十月之交》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易·豐》

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左傳·隱公三年經》

是故聖王日食則修德,月食則修刑。——《管子·四時》

動(1) 吃 [eat]

食舍肉。——《左傳·隱公元年》

長鋏歸來乎,食無魚!——《戰國策·齊策四》

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 宋· 蘇洵《六國論》

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宋·蘇軾《超然台記》

古人食稻而祭先穡,衣帛而祭先蠶。——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袁可立)家廟記》

(2) 又如:廢寢忘食;以食食( sì )人;食母;食以草具;吞食;食犬(專供食用的狗);食酒(飲酒);食茶(自己飲用的茶);食息(吃飯休息,泛指休息);食藿懸鶉(形容貧窮困苦);食餼(即「補廩」。生員中的附生遞補為廩生);食獐(吃獐子);食肉寢皮(食其肉而寢處其皮。

形容痛恨之極)

(3) 靠著吃飯;賴以為生。引申為依賴、依靠 [depend on;rely on]

尊為公侯,食邑萬戶。——《漢書·張安世傳》

(4) 又如:食力(依賴民眾的賦稅生活);食采(受納採地的租稅);食邑(卿大夫的封地。收封地的租稅以供食用,故稱「食邑」,或稱「采邑」);食俸(官吏每月每歲所受的薪俸。

又稱「食祿」);食加(靠大夫的田畝增加而生活);食官(靠官府發的糧食而生活);食租衣稅(靠收稅而生活);食職(靠職務所得而生活)

(5) 享受;受 [enjoy]

自我徂爾,三歲食貧。——《詩·衛風·氓》

居右,食嘉。——王充《論衡》

(袁可立)居朝僅十二載,而碩果不食班聯,六有足異者。——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6) 又如:自食其果;食徵(享用稅收);食德(享受先人的德澤);食報(受報答或受報應);食俸(享受俸祿)

(7) 墾耕 [reclaim]

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禮記·檀弓上》

(8) 又如:食力(依靠自己勞力而生活)

(9) 背棄[諾言] [go back on]

爾無不信,朕不食言。——《書·湯誓》

(10) 又如:食言而肥

(11) 接受,採納 [accept]

賢聖不能正不食諫諍之君。——《鹽鐵論》

(12) 祭獻,享祀 [offer sacrifice]

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清· 袁枚《祭妹文》

(13) 又如:食監(官名。漢置。掌管晦時祭祀)

(14) 另見 sì;yì[3]

(15)sì,給人吃,供養。

2樓:love奇奇兔兔

1、動詞,譯為吃。

2、名詞,譯為吃的東西;食物。

3、名詞,譯為糧食。

4、動詞,通假字,通「蝕」,虧缺。

5、動詞,使動用法,譯為使……食;或者譯為拿東西給人吃。

6、動詞,譯為飼養;喂東西。

文言文「之」的7種用法和意義?

3樓:匿名使用者

1補充音節

2的 3主謂之間無實意

4代詞5表示對地點,時間的限制

6賓語前置標誌

7定語後置標誌

文言文而的用法和意義及例句有哪些

4樓:原來是知恩

1、頰毛;鬍鬚。

例句:先秦《周禮·考工記》:「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而。」

譯文:深藏它的爪,在這一天,當作他的王鱗的鬍鬚。

2、通「爾」你,你的。

例句:明代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

譯文:你父親長銓,公升我到京城述職,那麼你從早到晚侍奉母親。

3、通「如」。好像

例句:戰國時期呂不韋屬下門客《察今》:「軍驚而壞都舍。」

譯文:軍隊驚慌的好像房屋倒塌。

4、作介詞:

(1)表並列關係。

例句: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捕蛇者說》:「黑質而白章。」

譯文:它黑色的身子上有著白色的花紋。

(2)表相承關係。

例句:先秦韓非《扁鵲見蔡桓公》:「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譯文:扁鵲看見桓侯就逃。

(3)表示遞進關係。

例句:戰國時期荀子《勸學》:「君子愽學而日參省乎已。」

譯文: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

(4)表轉折關係。

例句:戰國左丘明《餚之戰》:「吾見師出,而不見其入也。」

譯文:我看見老師出來,卻不能看見你帶領軍隊回來啊。

(5)表修飾關係。

例句:戰國時期荀子《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

譯文:我曾經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

(6)表假設關係。

例句:漢代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譯文:我攻打趙國,很快就要下,而諸侯敢救趙的,攻下趙國,一定調兵先攻打他。

(7)表因果關係。

例句:漢代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譯文:我實在是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

(8)表時間、方位、範圍的界限,相當於「以」。

例句:清代文學家袁枚《祭妹文》:「今而後,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

譯文:從今以後,我要再生病了,教我從**去呼喚你呢。

5、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吧」。

例句:先秦《論語·子罕》:「豈不爾思,室是遠而。」

譯文:怎不叫人為你費思慮,房子是那麼遠啊。

5、詞綴,嵌在某些時間詞後面。

例句:清代林嗣環《**》:「俄而,百千人大呼。」

譯文:不久,成百上千的人大喊。

1、概述:

而是乙個漢語字,讀音有ér或者néng,基本意思是作名詞時表示頰毛,作動詞時表示能夠。一般是做定詞後助詞或連詞。

出自《說文》:「而,頰毛也。象毛之形。」譯:「而,是頰毛。類似毛髮的形狀。

2、相關詞語:

(1)而後: 以後;後來;然後。

(2)而或:有時候

(3)而今:現在

(4)而況:連詞。何況

(5)而立:指年至三十,學有成就。後來用「而立」指人三十歲。

5樓:匿名使用者

1.【而】

(一)用作連詞.1.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捨汝而旅食京師,以求鬥斛之祿(《陳情表》)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係,

①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係,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遊》)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文言文,「得」字的用法,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1 需要。但bai 該句子出自 呂du氏春秋 zhi察傳 要看上下文dao語境 以訛傳訛的語內 境中是容 得到 挖到 的意思 作者認為的意思 真意 本意 是 需要 您不妨查一下這篇文章,驗證驗證。也就是說這個題有點問題。2 找到。語出 桃花源記 找道路 語境中。3 能夠。詞語含義依賴文字語境與社會生...

文言文而的詞性,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而 1 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複句的各種關係。a 表示並列,又。侶魚蝦而友麋鹿 b 表示修飾,可不譯。順流而東 c 表示承接,就。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d 表示假設,如果。諸君而有意,瞻餘馬首可也 e 表示轉折,但是。後人哀之而不鑒之 f 表示因果,因而。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以1.作介詞 則以鐵範置鐵板上 何以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用.拿憑 因為2.作連詞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可譯為 來 3.作動詞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認為 在文言文裡,以 起初是個實詞,多屬動詞 後來演 化成虛詞,多屬介詞。由此可見,文言文 以 既可充當實詞,也可充當虛詞,其主要用法如下 一 當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