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各位師兄,藏傳佛教和大乘佛教有什麼區別

2021-03-09 10:10:26 字數 5368 閱讀 3915

1樓:aaa**王

佛教發展的四個時期

一、原始佛教

二、部派佛教(早期小乘佛教)(現代南傳國家代表如,緬甸,泰國,斯里蘭卡)

三、大乘佛教(中期北傳佛教,如中國,朝鮮,日本)

四、藏傳佛教(金剛乘,後期的佛教密宗)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的區別:顯密二宗最大不同點,在修持上之傳承與儀軌。顯宗理論固然有師承傳授,而修持法門不一定要嚴格之師承、儀軌;如瑜伽之五重唯識觀,天台之大小止觀,即無師承亦可自習。

反之,密宗之儀禮繁複,世界諸宗教中無出其右者,自初皈灌頂至金剛上師有一定之程式,不可躐等,與顯教之簡易方便迥異其趣。就教義而言,顯教為應身佛說法,密宗則以法身佛說法。依顯教修行者,認為須經三大阿僧祇劫,修六度萬行始得證佛果;依密宗者,則認為僅修三密之妙行,現生即可成佛。

又有六大緣起之說,六大即地、水、火、風、空、識,此六大乃一切諸法之本體,能造一切佛,乃至一切眾生之根身器界,即自性等四種法身,眾生國土等三種世間,皆為六大所生。

依此六大緣起,故立生佛平等之義,大、

三、法、羯等四種曼荼羅亦由六大緣起現法身德相。眾生若依三密妙行修持,契證性德時,即以父母所生身立證大覺位。所謂『三密加持妙行』,即手結印契,口誦諸佛真言,心住三摩地。

如說修行時,行者之身口意能與諸佛之身口意相應,則可速得成佛。諸佛之身口意,即大、

三、法、羯等四種曼荼羅:大曼荼羅即諸佛之身密,三摩耶曼荼羅即意密,法曼荼羅即語密,羯磨曼荼羅即其餘三曼荼羅之業用。要之,四種曼荼羅具有諸佛之三密而不闕。

又此四種曼荼羅賅攝一切曼荼羅,依大日經建立之曼荼羅稱為胎藏界曼荼羅,依金剛頂經建立之曼荼羅稱為金剛界曼荼羅;前者表示本覺之理,故又稱因曼荼羅;後者表示始覺之智,故又稱果曼荼羅。

又對依余經所立之別尊曼荼羅而言,此金胎二部稱為總德曼荼羅。

此外,一切佛菩薩等乃從大日如來法身所流出之別尊,各代表其別德,為一門之本尊,對於此,大日如來即是總德普門之本尊;一門之諸尊中,阿■、寶生等四佛表大圓鏡等四智;四佛又各有四菩薩,合為十六大菩薩,與四波羅蜜、四攝、八供等,計三十七尊,凡此皆不外從大日法界體性智流出者。行者若常以白淨之信心,自住金剛薩埵三昧,修五相成身等妙行,即現得契證佛智,圓滿佛身,成就利他事業。

2樓:莫文靈雲南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在修行方式、修行目的和佛陀觀等方面有許多不同看法。所謂「乘」,有「乘載」或「道路」之意。大約在公元1世紀左右,印度佛教內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學說和教義教規的派別。

這些佛教派別自稱他們的目的是「普渡眾生」,他們信奉的教義好像乙隻巨大無比的船,能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此岸世界到達涅磐解脫的彼岸世界,從而成就佛果。所以這一派自稱是「大乘」,而把原來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貶稱為「小乘」。但是這一稱呼,「小乘」佛教派別本身是不承認的,例如現在緬甸、泰國、伊斯蘭卡等國的佛教,一直稱為「南傳上座部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表現在許多方面。首先,在對於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乙個教主、導師,是乙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大乘佛教則把釋迦看做是乙個威力廣大、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並且認為除釋迦牟尼佛外,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有無數的佛。

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張修戒、定、慧「三學」(通過守持戒律,修習禪定而獲得智慧型)、「八正道」(八種正確的思維和行動方法)。大乘佛教則除了「三學」、「八正道」外,還偏重於修習包括「六度」、「四攝」在內的「菩薩行」。

菩薩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謂菩薩,即指立下弘大誓願,要救渡一切眾生脫離苦海,從而得到徹底解脫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釋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階段,即在修習「菩薩行」的階段作為自己修行的榜樣,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張可以在家修行,並不強調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樣需要出家修行,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區別之一。

大乘教徒把菩薩的修行發放概括為「六度」、「四攝」。「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型,他們認為這六種方法是能夠脫離生死苦海,達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攝」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在與他人相處時需要遵守的原則,具體是指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認為這是菩薩救渡眾生時所應遵守的原則和方法。

為了與小乘相區別,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學說稱之為「菩薩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實踐稱作「菩薩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稱之為「菩薩戒」。

在教義學說上,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間的重要區別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張「我空法有」,即否定個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但對客觀世界的否定卻不徹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別則通過「分析」的方法來否定客觀事物,實際上卻承認事物的基本組成因素「極微」的存在,帶有唯物思想傾向。大乘佛教則通通常主張「人法兩空」,既否定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也否定客觀事物的存在,他們認為關於客觀事物「空」的認識並不是通過「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緣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質實體,因而是「空」。

事物現象的存在只不過是一種虛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這是大乘思想,特別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乙個重要特點。另外在修行目標上,小乘佛教把證得「阿羅漢」果作為修行的最高目標。

而大乘佛教則以「普渡眾生」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為最高的修行目標。

密宗是大乘佛教的乙個宗派。早在7世紀松贊干布時期的藏傳佛教,就傳入密部經典。8世紀間印度密教僧人寂護和蓮花生到藏弘法,建有密教的根本道場桑耶寺。

其後又有法稱來藏傳瑜伽金剛界法、大曼荼羅等灌頂;無垢友、施戒等來藏譯出《集密》等許多密宗典籍。密教在**得到了流傳。但公元841年讚普朗達瑪禁佛時受到了嚴厲的打擊。

直至10世紀,藏地阿里地區統治者智光派沙門寶賢等赴印學習「集密」、「時輪」等經續、注釋及儀軌等。並迎請印僧作信愷、作蓮密、佛祥靜、佛護、蓮花密等來藏翻譯顯密經論,而以瑜伽密部尤其是《集密續》為重點。東印度僧人法護及其**等也在藏地譯出許多前所未有的密乘典籍,使密教在藏地又得到弘傳。

11世紀中期,中印度超戒寺僧人阿底峽應請入藏,宣揚顯密觀行教法,使密教得到相應發展。其**續其法燈,弘通無上瑜伽,首開**密教噶當一派。此外,弘傳密教的,還有寧瑪、噶舉、薩迦等派。

15世紀初,宗喀巴及其**賈曹杰、克主傑等創立格魯派。下傳**、班禪兩大系,為現今藏地盛行的一大密宗教派。**密法一般分為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

但密宗各派幾乎全以無上瑜伽部各種教授為主要修習法門。無上瑜伽部又分為三部。其中父部奉密集金剛、大威德金剛為本尊;母部奉勝樂金剛、喜金剛為本尊;無二部奉時輪金剛為本尊。

各尊均有自己大量的「本續」、「蔬釋」和「儀軌」。藏密的重要法門有大圓滿、大手印、道果、五次第、六加行、拙火定等。

該宗認為世界萬物、佛和眾生皆由地、水、火、風、空、識「六大」所造。前「五大」為「色法」,屬胎藏界(有「理」、「因」、「本覺」三個方面的意義);「識」為「心法」,屬金剛界(有「智」、「果」、「始覺」、「自證」四個方面的意義)。主張色心不二,金胎為一。

兩者賅宇宙萬有,而又皆具眾生心中。佛與眾生體性相同。眾生依法修習「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業」清淨,與佛的身、口、意三密相應,即身成佛。

此宗儀軌複雜,所有設壇、供養、誦咒、灌頂等,均有嚴格規定,需經阿闍梨(導師)秘密傳授。

藏傳佛教與漢地佛教有何不同

3樓:匿名使用者

藏傳佛教,使用藏語書寫的經典,是藏化的佛教!向來對小乘、大乘、密乘三乘的戒律格外重視,但由於地理環境等因素的限制,素食只為少數行者所受持。相比之下,漢傳佛教的素食觀實在很殊勝,自古以來的素食傳統,不知饒益了多少眾生。

若能學習這種慈悲為懷的素食觀,則可減少現今藏傳佛教中的諸多過患。藏地許多活佛、大德的住處過於奢華。漢傳佛教:

使用漢語書寫的經典,也就是漢化的佛教!雖有許多古代大德的論典與教言流傳於世,也有許多寺院與佛學院,但像藏傳佛教這樣系統聞思修佛法的道場卻極為罕見。佛法的見修至關重要,如果缺乏對見解和修行的次第引導,即使有修行之心,恐怕也難以找到入門之處。

若能像藏傳佛教這樣樹立起聞思修的體系,出家人一生的修行就會很有把握。

藏傳佛教不論是在佛教教義,經典,佛像造型,傳承體制上,還是在對百姓生產、生活等方面都與漢傳佛教有很大區別!!

4樓:匿名使用者

唯梅子 這位朋友,說的有一些概念錯誤

大乘佛教

和密乘佛教不是並列關係。大乘佛教只和小乘佛教是並列關係。

南傳佛教大部分是小乘佛教

顯宗,也就是漢傳佛教提倡大乘佛法,大藏經裡面有一些密乘的經典,但密宗的一些修法的訣竅、傳承卻沒有。漢傳佛教的法師,不一定了解密宗,有些人一點都不了解密宗是怎麼回事。我接觸過。

密宗包括顯宗,密宗的堪布,相當於漢地的法師,都是先學顯宗,再學習密宗,他們對顯宗經律論很精通,同時又得對密宗非常精通。所以我看一些堪布講解的經就是比一些漢地法師講的透徹。只是一些、個別人,我並沒有說全部都比他們講的透徹。

5樓:唯梅子

藏傳佛教分為2大部分:1.大乘佛教。2.密乘佛教。沒有小乘。

漢傳佛教分為3大部分:1.小乘佛教。2.大乘佛教。3.密乘佛教。

南傳佛教分為2大部分:1.小乘佛教。2.大乘佛教。沒有密乘。

6樓:個

漢地佛教是修心

藏傳佛教不僅修心更重修身,即生成佛

7樓:匿名使用者

語言不同,宗旨一樣——解脫。但受風土人情,民族文化,社會經濟等種種的影響,在修行的方法上會有差異。

藏傳佛教、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三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8樓:匿名使用者

佛陀在世時根本沒有什麼上座部,大眾部等,也沒有什麼南傳,北傳,大乘和小乘的分別。部派佛教的出現是因為對法與律的詮釋的差別所致。僧團當時在教理和戒律上皆是一致,沒有多大的差異。

南傳佛法是肯定我們個人的修行,不依賴佛、菩薩、**神等的參與,這一點是具有極積的意義的。

教派的爭辯是無謂的,大乘和小乘的分別是大眾部佛教徒強加的分法,上座部佛教徒否認這種分法。從律藏來看,屬於上座部系統的律有[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巴利律];屬於大眾部只有[摩訶僧只律]。雖然在經典裡[根本有部律](卷45)及[雜阿含769經]曾提到大乘之名,這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在[雜阿含604經]以修行四攝法的稱為大士,在[增一阿含經](卷19)也提到大乘的六度;但這些都是部派佛法,不是佛陀在世時的原始佛法,根據口耳傳授世代相承的原始佛法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北傳佛教在理論的發揮上可說超過了南傳佛教,但在實踐上,我們不可以一概而論,認為北傳地區就是大乘的,而南傳地區就是小乘的;這些都是無謂的,現彎臘姿在中國佛教空前興盛的是念佛,素食與空談,這可以從網頁上的言論上清楚看到,而對生老病死的切身問題都沒興趣了。

南傳佛法教義簡單樸實,義理清晰,不含迷信色彩,不依賴宗教儀式,或是祈求天神**;充分肯定個人的學習能力,循序漸進修習、徹底開發我們心靈裡寶貴的智慧型和慈悲;於今生人世、講求踏實、明白因果業報的道理,尋求向善覺悟的道路;淨化我們人生的生活。佛說∶「我們是業的主人,是自己業的繼承人,由自己的業而生,是自己業的親族,依自己的業支撐而活,不論我們造何種業,善的或惡的埋絕,我們必將去承擔。」

南傳佛法是部派佛教時期的佛法,部派佛教的出現是因為對法與律的詮釋的差別所致。雖然南傳佛法也含有真正的佛法,同時比局兆北傳的佛法還要純正的多。但世人爭強好論,耗時費力。

只要大家依法來修行一段時日,就再也不必多費口舌了。

修行密宗的各位師兄來,請教各位師兄,藏傳佛教和大乘佛教有什麼區別

東方不敗 藏傳佛教有個傳統,就是先齋戒沐浴 穿淨衣 修完清淨法無數壇,將自己心目中合緣的佛菩薩天王力士像集合一起,然後用布幪眼,再來持鮮花一束,閉眼念禱,誠心懇求上師諸佛高真引導,最後將鮮花向空中一拋,此鮮花落地時,距離那一尊最近,就是以那一尊為本尊。另外,藏傳佛教有吉祥草祈夢法。你可請你上師加持一...

藏傳佛教的宗教文化,藏傳佛教的起源

藏傳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藏傳佛教是由古象雄王朝引入 地區的,因為印度佛教與本波佛教之間各自互相吸收了許多對方的內容而各自得到了發展。象雄是 古象雄佛法 的發祥地。古象雄的王子辛饒彌沃如來佛祖 釋迦牟尼佛前世 白幢天子 的 為了救度眾生而慈悲傳教了 古象雄佛法 雍仲本教。雍...

藏傳佛教的主要思想和理念有哪些藏傳佛教的主要思想和理念有哪些

藏傳佛教教義特徵為 大小乘兼學,顯密雙修,見行並重,並吸收了苯教的某些特點。傳承各異 儀軌複雜 像設繁多,是藏傳佛教有別於漢地佛教的乙個顯著特點。顯宗說一切有部 經部 唯識 中觀四宗中以中觀為最發達。龍樹一系的論典以 正理聚六論 為中心,經過宗喀巴的倡導,中觀應成派月稱所著的 入中論 最受推崇,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