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惡其不仁,而言其必無後也什麼意思

2025-07-17 11:55:29 字數 3689 閱讀 5945

1樓:網友

按照字面理解就是: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作為一句單獨的引用語,這句話常常被冠以多種解釋,而要理解這句話,還得先回到它本身的語境中來看。

孟子是在告誡梁惠王,用人形的陶勇陪葬都讓人深惡痛絕,更應該體諒百姓,實行仁政。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的理解。

奴隸社會,中國古代商朝就盛行「人殉」,用活人陪葬,有錢有勢的用活人,無權無勢的奴隸或者平民就「束草為人」用草扎的人代替活人,周代之後推行仁政,改用陶俑。這是非常了不起的社會進步。後世哪怕是暴君秦始皇也用的是陶俑而不是活人。

而很多人誤解孔子覺得這是罵人的,其中宋代朱熹有注:「古之葬者,束草為人以為從衛,謂之芻靈,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則有面目機發,而大似人矣。

故孔子惡其不仁碰喊,而言其必無後也。」意思是說原來孔子主張「束草為人」,而不贊成用俑,因為一旦開了這個頭,就可能用活人來殉葬了。

其實大家讀《論語》就會發現,孔子在《論語》裡面經常罵人的,比如「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罵季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罵人的很多,但是沒有一例是以「乎」結尾的,倒是帶有「乎」的句子有很多,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反問句,表示的是肯定。

這就可以理解孔子說的那句「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鍵芹?」,表達的是對第乙個用陶俑陪葬這個做法之人的肯定。孔子認為對這種改活人為陶俑做法是對的,那些用活人陪葬的才應該斷子絕笑亮野孫。

2樓:w物是人非

孔子惡其不仁,而言其必無後也的意思是:孔子厭惡他的不仁,說他以後將沒有後代。

3樓:醋蛋

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孔子厭惡他不仁義,對他說他也必定沒有後人,也不會被後人記住。

4樓:樂玟

孔子惡其不仁,而言其必無後也。孔子厭惡他不仁慈,是說他以後必然不會有後代。

5樓:網友

孟子中對「始作俑者」的一句話,朱熹作註解盯圓族時說凱弊孔腔巨集子厭惡那些「始作俑者」的貴族,這些貴族這樣不實行仁政,那麼就說他們這些人會沒有後代。這是很厲害的一句罵人話。

孔子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出處

6樓:敏姐學姐

孔子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出自《三國志·蜀》。

1、翻譯:不要認為壞事很小就去做,不要認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這句話講的是做人的道理,善,即使是小善也必須要做;惡,即使是小惡也不能去做。小善能積成大善,小惡會形成極惡。

2、全文: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小人亦有所為,亦有所不為。然君子之所為者,乃天降之大任也,小人之所為者,唯己利是圖耳。

君子受命於天,成大事於己,任重而道遠,小人遇患而避之,無所得而不作,碌碌之無為矣。故君子者,擔當也,臨危而受命,攬責於己身,弗卻而諉之,必有大成。

3、典故:這是劉備去世前給其子劉禪的遺詔中的話,原句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目的是勸勉他要進德修業,有所作為。不要因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為壞事小而去做。

小善積多了就成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惡積多了則「足以亂國家」。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

7樓:白露飲塵霜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

仁」是儒家倡導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即以人為本,富有愛心。「仁則榮,不仁則辱」的意思是:「仁」就光榮,不「仁」就恥辱。

這裡引用各名大師在其著作中所說。

歐陽康《中國價值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古代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可以說是「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孟子說,「仁則榮,不仁則辱」。

管子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仁、義、禮、智、信是儒學的核心,也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思想道德的價值核心。

胡敏 馬志剛《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是一項長期的任務》: 乙個社會,有什麼樣的榮辱觀,就會有什麼樣的社會風氣。只有分清是非榮辱,明辨善惡美醜,乙個人才能獲得正確的價值判斷,乙個社會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

正如古人所說,「仁則榮,不仁則辱」;人只有「恥於不善」,才能「至於善」;國有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說,榮辱觀**於網路,**於課堂,**於同伴,所以樹立正確的榮辱觀,是我們比學習更重要的任務。

讀書感悟。

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什麼意思?

8樓:小美聊電子科技

意思:不仁的人得到乙個國家,有這樣的情況;不仁的人卻得到天下,是從來沒有過的。出處:

戰國孟子《孟子·盡心下》原文:孟子曰:「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譯文:孟子說:「不施行仁德卻能得到乙個國家的,培啟派有這樣的事;不施行仁德,卻能得到天下,這樣的事不曾有過。」

作品解析修身,是儒家「兼善天下」的基點,孟子則將其提高到人生價值。

的高度,視為「安身立命」的根本,而且與他的教育思想融為一體。本篇中配賀,他對修養方法進行了總結,要求修身者應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剔除功利心,從我做起,謹言慎行,勤奮自信,而且提出了乙個重要的理念:「寡慾」。

他對人慾是這樣分析的:「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盡心下》

所謂「寡慾」,就是去奢欲,即在不否定人合理欲旁核求的前提下,控制人慾的泛濫。他首先承認追求聲、色、味、臭、安佚,是人的本能慾望,但能否得到滿足又有命運的成分,因此視之為身外之物,不刻意去追求。孟子的「寡慾」,實際上是「節慾」。

孔子為什麼說宰我不仁

9樓:開封祥符

據《論語》來說,孔子譏刺宰我有兩件事:一是宰我竟然向孔子質疑君子守三年之喪將會敗壞許多事,不合時宜。一是宰我晝寢,於是孔子指責道: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宰我在孔子面前表現的幾件事都嚴重違背了孔子的原則,所以被斥為不仁。

這是孔子稱宰我不仁的主要兩個原因。孔子直接說宰我不仁,是在第一件事中,《論語》裡有記載。

10樓:文化傳承的源與流

《論語·陽貨》: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舊谷既沒,新谷既公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

曰:「安。」「女安,則為之!

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

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

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譯文:宰我問:「父母去世,子女守孝三年,期限太久了。

君子三年不講習禮儀,禮儀必然荒廢敗壞;三年不演奏**,**必然生疏忘記。舊穀子已吃完,新穀子已成熟,取火用的木料也都輪了一遍,守孝一週年就可以了。」孔子說:

父母去世還不滿三年)你便吃大公尺飯,穿錦綢緞,你心安嗎?」(宰我)說:「(我)心安。

孔子說:)「你心安,就這樣做吧!君子居喪守孝,吃美味不覺香甜,聽**不覺快樂,住好房子不覺安適,所以不那樣做。

如今你心安,就去做吧!」宰我出去後,孔子說:「宰我不仁啊!

孩子生下三年之後,才能脫離父母的懷抱。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通行的喪禮。難道宰予沒從父母那裡得到過三年的愛護撫育嗎?

點評:孔子的意見是孩子生下來以後,要經過三年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應該為父母守三年喪。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批評宰我「不仁」。

納宦其子出自哪篇文章,「欲戴其冠,必承其重」出自哪篇文章?

勾踐滅吳 令孤子 寡婦 疾疹 貧病者,納宦其子。教參上的譯文是 下令孤兒 寡婦 患病的人,貧苦和重病的人,由公家出錢供養教育他們的子女。我認為此句譯文有兩處明顯的錯誤 其一 孤子 譯為 孤兒 我以為不當。孤兒 在鬧困 現代漢語詞典 中這樣解釋 死了父親的兒童 死了父母的兒童。既然是 兒童 那麼文中 ...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這句的翻譯是?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翻譯是 郯子這些人,他們的道德修養知識學問還比不上孔子。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的。出處 師說。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種樹者必培其根()操千曲而後曉聲()

種樹者必培其根下一句是什麼?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想培育一棵大樹,要從樹根培育。要想教育乙個人就要從德開始。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欲樹之長,必於始生時刪其繁枝。出自明代王陽明 傳習錄 此段以種樹培根為喻,告知人們要培育好一顆大樹,先從樹根開始。要培養好乙個人,先從品德心性開始。樹若要根深葉茂,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