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綽號是什麼?
1樓:文學小百靈
在《三國演義》之中,孫權悶念悄有乙個眾所周知的綽號,那就是「孫十萬」了。
孫十萬是指孫權。歷史上逍遙津一戰,孫權帶領十萬兵力想進攻合肥,在合肥主將張遼只有七八千兵力的情況下,多日未能攻下。
大戰初期,張遼選了八百兵士,攻進孫權大軍,氣勢勇猛,使孫權不敢應戰。後孫權撤退時又差點命喪在此地。因此此戰之後孫權就被稱為「孫十萬」,相對應,張遼也被稱為「張八百」。
吳大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三國時期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5月21日在位)。
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高羨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螞渣,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合肥之戰」一共打了五次,我們主要講孫權戰敗這次!214年曹操被孫權勸退,留下樂進、張遼、李典三人守合肥,守軍為七千人。
215年孫權就來而不往非禮也,響應漢中劉備的號召率軍十萬攻打合肥。曹操臨走的時候留下密函一封,意思讓張遼、李典出戰,樂進守城,張遼認為兵力如此懸殊等到曹操(當時曹操在漢中)救援,黃花菜都被孫權吃好幾碟了。
想要趁著孫權大軍還沒穩定,不如先發制人搓搓敵人的銳氣,然後再堅守不出。李典是同意張遼的意見,於是倆人準備弄個敢死隊,殺雞宰牛犒勞招募的八百士兵,打算明天衝擊敵營。
孫權字什麼
2樓:海獵
孫權字仲謀,三國時期吳衫銷卜國的開國皇帝,西元229~252年在位,是卓越的政治家,漢族,吳郡富春縣人。200年,繼孫策掌事;208年,與劉備在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222年,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229年,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 <
孫權字仲謀,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西元229~252年在位,是卓越的政治家,漢族,吳郡富春縣人。200年或穗,繼孫策掌事;208年,與劉備在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222年,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229年,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孫權稱帝后,設定農官,實行屯田,設定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
252年孫權病逝,諡號大皇鬥搜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
孫權字什麼
3樓:卷枋茵
孫權字仲謀。孫權,號稱「吳大帝」,為吳郡富春縣人,三國時期孫吳的建立者。孫權之父兄——孫堅和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
建安五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孫權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孫權小名是什麼。
孫權的籍貫為吳郡富春縣,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於東漢光和五年出生,為孫堅的第二子,第一子為孫策。孫氏世代在吳地為官,而孫權出生時,孫堅正擔任下邳縣丞之職。
據傳,他是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第二十二代孫。
孫權為人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崇尚俠義,喜歡蓄養賢才,因此漸與父兄齊名。他常跟隨在孫策左右並參與內部事務的決策,其才能令孫策都自嘆不如。每當宴請賓客時,孫策常常回頭看著孫權說:
這些人以後都會是你的手下。」此時,孫權與胡綜、朱然在吳郡讀書。
黃武元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同年,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
孫權稱帝后,設定農官,實行屯田,設定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神鳳元年,孫權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
孫權建議的學習目錄是什麼,《孫權勸學》孫權勸呂蒙學習的原因和目的是什麼
應該是歷史書。因為孫權勸學所說 擔當涉獵,見往事耳 見往事就是了解歷史。所以他建議的學習目錄應該是歷史書。1 孫權勸學 是北宋史學家 政治家司馬光創作的一篇記敘文,選自 資治通鑑 2 資治通鑑 是由北宋司馬光主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了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西元前403年 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
孫權的優缺點,孫權的缺點是什麼
優點 知人善任 呂蒙當時只是士兵 知錯能改 會聽張昭勸告 思賢若渴 呂蒙快死時 用人不疑 甘寧 屈身忍辱 向魏假投降 雄才大略 還是向魏假投降 仁慈 忘了,好像是攻城的時候吧 缺點 以上優點一般都是在50歲之前,50歲前沒什麼缺點,60歲時候就有了,疑心病重,殘忍 陸遜 基本就這樣了,三國的君主中孫...
孫權勸學講了什麼故事,孫權勸學講了乙個什麼故事
寫的是呂蒙在孫抄權勸說下 乃始襲就學 其才略很快就bai有驚人du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並與之 zhi結友 的佳話。可分dao兩層 先寫孫權勸學,呂蒙 乃始就學 後寫魯肅 與蒙論議 結友而別 道理 告訴我們不能因為事情繁忙,就放棄學習,堅持讀書是有益的。同時也提醒我們不要以一成不變的態度看待他人,要以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