桀紂之失天下也文言文,桀紂之失天下原文譯文

2025-05-06 16:40:07 字數 1289 閱讀 7667

不謙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紂是也的意思是什麼?

1樓:社會暢聊人生

意思是:不謙虛謹慎從而失去天下,進而導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紂就是這樣。

出自西漢韓嬰《周公誡子》,原文選段:

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之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

夫此六者,皆謙德也。夫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謙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紂是也。可不慎歟?

譯文:我聽說,品行高尚仍常懷恭敬之心的人,必享榮耀;封地遼闊,物產豐富,仍能保持勤儉的人,他的生活必定安定;官職位高勢盛,仍然保持謙卑的人,是真正高貴的人;人口眾多、軍隊強大,仍能常懷敬畏之心,防備外患的人,必是勝利的人。

自身聰慧、明智但仍覺得自己愚笨的人,是富有哲思的人;見聞廣博,記憶力強,但仍覺得自己見識淺陋的人,是乙個有智慧的人。

這六點都是謙虛謹慎的美德。即使尊貴如天子,富裕得擁有天下,便是因為奉行尊崇這些品德。不謙虛謹慎從而失去天下,進而導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紂就是這樣。你能不慎重嗎?

桀紂之失天下原文譯文

2樓:亢承嗣

原文: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鸇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

今之慾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終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譯文:孟子說:「桀和紂失去了天下,是因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於失去了民心。

得天下有辦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辦法,贏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辦法:他們想要的,就給他們積聚起來,他們厭惡的,不加給他們,如此罷了。

人民向於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獸奔向曠野一樣。所以,替深水趕來魚的是水獺;替樹叢趕來鳥雀的,是鷂鷹;替湯王、武王趕來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紂。如果現在天下的國君有愛好仁德的,那麼諸侯們就會替他把人民趕來。

哪怕他不想稱王天下,也不可能了。

現在想稱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來治。如果平時不積存,好就終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將終身憂愁受辱。

以至於死亡。《詩經》上說:『那怎能把事辦好,只有一塊兒淹死了。

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不謙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紂是也可不慎歟翻譯

周成王。將魯國土地封給周公。姬旦的兒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誡兒子說 去了以後,你不要因為 受封於 魯國就怠慢人才。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輔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輕的了。可是洗一次頭,要多次停下來,握著自己已散的頭髮 吃一頓飯,要多次停下來,接待賓客,即使這樣 還怕因怠...

殆若或使之也文言文翻譯,輮使之然也翻譯

輮使之然也翻譯 輮使之然也 翻譯 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出自戰國荀子 荀子 勸學 本文圍繞 學不可以已 這個中心論點,從學習的意義 作用 態度等方面,有條理 有層次地加以闡述。大量運用比喻來說明道理,是這篇文章的特色。原文節選 君子曰 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賈直言河朔舊族也史失其地文言文閱讀翻譯

翻譯 賈直言,出身於河朔地區的名門望族,史書對他祖籍在什麼地方沒有具體的記載。語文文言文翻譯 地崩抄山催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襲相鉤連的翻譯 山崩地裂,埋葬了五位英雄壯士,這樣以後高險的山路和棧道才相互勾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的翻譯 上有擋住太陽神六龍車的山巔,下有激浪排空紆回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