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一則文言文
1樓:愛創文化
原文: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
教學相長也。」 翻譯:
即使有美味的佳餚,不去品嚐,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在學習之後就會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別人以後就會知道不能理解的地方。知道不足,這樣之後就能更好地反省自己;知道困難,這樣之後就能自我勉勵。
所以說:教和學互相促進。《兌命》說:
教人是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你的我的榮幸~
原文: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
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辦。
其此之謂乎?
註釋: 1.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
2.至:達到極點。
3.困:不通,理解不了。
4.自反:反省自己。
5.自強(qiǎng):自我勉勵。強,勉勵。
6.《兌(yuè)命》:《尚書》中的一篇。兌,通「說」,指的是殷商時的賢相遊租明傅說。
7.學(xiào)學半:教人是學習的一半。第乙個「學」是教的意思。
8.其此之謂乎: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其,句首語氣詞,表示推測。
翻譯: 即使有美味佳餚,不去品嚐,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了之後才知道不足,教了之後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知道不足,然後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後才型鉛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和學互相促進,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
神告《兌命》中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禮記學記原文及翻譯
2樓:歆如談教育
《禮記學記》原文
發慮善,求善良,足以謏文,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局衝皮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禮記學記》翻譯
深謀遠慮,物色好人,可以贏得一些好名聲,但還不能夠鼓動民眾。如果禮賢下士,親近與己疏遠的人,就可以鼓動民眾,但還不能夠感化、教化民眾。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眾,養成良好的風俗習慣,就必須通過學校教育才行。
玉質雖美,不經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人有天賦但不學習,就不能明白至道。所以古代君王建設國家,統治人民,都把教育作為首要任務。《尚書》「兌命篇」說:
人君應當始終念念不忘以教育為本」,就是這個意思!
《禮記學記》簡介
學記》是中國古代一篇教育**,是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
學記》文字言簡意賅,比喻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瞭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務,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關係。
學記》主張課內與課外相判型結合,課本學習和實際訓練相結合,既要擴大知識領域,又要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桐差。
《禮記》一則的譯文,《禮記》翻譯
禮記 翻譯 所謂使自己的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自欺。要像憎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愛好美好的容貌一樣,這就是說自己不虧心。因此,君子對獨居這事必須謹慎。小人獨居,幹不好的事,沒有什麼做不出來的 看見了君子,這才躲躲藏藏地把不好的掩蓋起來,把好的顯示出來。其實人們看他,正像看透他裡面的肺肝一樣,躲藏掩蓋又...
文言文一則,古文一則,急!!!!
題替 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有人 讓弈秋教兩個人學習下棋,其中一個人學下棋時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 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弈秋的教導,可是他心裡一直認為天鵝會從頭頂飛過,想拿弓箭去射它。雖然他和他同學在一起學習,學習的成果卻不如他同學。這能說他的聰明才智不如他同學嗎?說 不是這樣的 弈 下棋 秋 ...
出自文言文的成語出自文言文中的成語及解釋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 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