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是什麼,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有什麼不同呢

2021-03-11 02:05:43 字數 5505 閱讀 1256

1樓:明石

儒家提倡人治,德治

法家提倡樸素的法制觀點

儒家認為人本善,強調個人道德修養對社會的決定作用法家認為人本惡,強調法律規範對社會秩序的保護

2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的思想和主張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乙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

「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說過: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哲學注重人的自身修養,要與身邊的人建立一種和諧的關係。對待長輩要尊敬講禮貌。朋友之間真誠守信用,「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為官者要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份內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統治者要仁政愛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對待其他人要博愛,「幼吾幼,及人之幼。

老吾老,及人之老。」。對待上司要忠誠\,「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對待父母親屬要孝順,「父母在,不遠遊。」,「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尊重知識,「朝聞道,夕死可矣。

」,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提倡人要到達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境界。

儒家學派之前,古代社會貴族和自由民通過「師」與「儒」接受傳統的六德(智、信、聖、仁、義、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社會化教育。從施教的內容看,中國古代的社會教育完全是基於華夏族在特定生活環境中長期形成的價值觀、習慣、慣例、行為規範和準則等文化要素之上而進行的。儒家學派全盤吸收這些文化要素並上公升到系統的理論高度。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日統治階級壠斷教育的局面,一變「學在官府」而為「有教無類」,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這樣儒家思想就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為全社會所接受並逐步儒化全社會。但是儒家學派固守「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後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內涵豐富複雜,封建皇權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和講華夷之辨。

-----------------------

而法家我覺得更適合行軍和乙個國家的建立,但是成型之後,還是需要儒家思想做管理的。

法家的思想簡略介紹如下:

反對禮制

法家重視法律,而反對儒家的「禮」。他們認為,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這是很公平的,正確的主張。而維護貴族特權的禮制則是落後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乙個作用就是「定分止爭」,也就是明確物的所有權。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淺顯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

積兔於市,過而不顧。非不欲兔,分定不可爭也。」意思是說,乙個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對於集市上的那麼多的兔子,卻看也不看。

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權已經確定,不能再爭奪了,否則就是違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個作用是「興功懼暴」,即鼓勵人們立戰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懼。興功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富國強兵,取得兼併戰爭的勝利。

「好利惡害」的人性論

法家認為人都有「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說過,商人日夜兼程,趕千里路也不覺得遠,是因為利益在前邊吸引他。打漁的人不怕危險,逆流而航行,百里之遠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漁的利益。

有了這種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結論:「人生有好噁,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不循今」的歷史觀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商鞅明確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

韓非則更進一步發展了商鞅的主張,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他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術」「勢」結合的治國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

法家思想和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區別,最大的就是法家極力主張君主集權,而且是絕對的。這點應該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們可以有選擇地加以借鑑、利用。

3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 核心:中庸 法家核心:法制 相同:都是那個時期的一家之言 都是各自的進步性和侷限

4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寬仁待人,法家嚴刑峻法以法治國。

5樓:飛峰戢煜

儒家為人治,希望人民提公升自身的道德修養來約束自己的行為,簡單的說就像是現在的中國希望靠教育部來約束犯罪。

法家為法治,法大於人,萬物皆有法可依,用嚴峻的律法來約束人民的行為。西方就是這樣做的!

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有什麼不同呢

6樓:尛魚兒丶

儒家與法家的政治思想從其哲學基礎,人性觀念,平等思想,政治統治思想以及民本和戰爭思想等方面均表現出不同點。

一、階級立場和哲學基礎 儒家思想代表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沒落的奴隸主階級的利益, 提出的政治主張是不符合當時的時代潮流的;法家思想代表的是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銳意改革,主張征戰,是符合當時的歷史潮流的。儒家從自己階級立場出發,崇尚周朝「禮」,政治思想的哲學基礎是「仁」,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法家思想的哲學基礎源自於道家的「道」的觀點,認為人應該遵道行事,即法家所主張的「法」。

二、政治思想的主要觀點 儒家認為,禮是維持社會秩序的最理想的工具,是使貴賤、尊卑、 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範。做到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自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

婦婦的理想社會,而臻於治平。儒家提倡的禮崇尚節制,杜絕爭亂,使貴賤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是一種倫常的理想,渴望建立起儒家理想的西周初年的政治統治。 法家認為,法是維持社會秩序的最理想的工具,主張「以法治國」, 「一斷於法」。

法家重視法律,而反對儒家的「禮」。在執法上,主張賞罰分明,輕罪重罰。重視法律作用忽視仁義、教化。

法家主張實行極端的君主**統治,認為君主應當擁有絕對的政治權利,主張君主利用法、術、勢來家與群臣,統治民眾。 總之,儒家以禮為維持社會秩序之行為規範,法家以法律為維持社會秩序之行為規範,儒家以道德為維持禮之力量,法家以法律制裁為推行法律之力量。

三、人性論與政治統治方法 儒家認為人性本善,故而以人為本,提出一些民本思想,主張德 治與人治。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奸邪之心。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複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

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絡。「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

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法家認為人性自利,人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法家認為人 都有「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所以就要用利益、榮譽來誘導人民去做。

比如戰爭,如果立下戰功就給予很高的賞賜,包括官職,以此來激勵士兵與將領奮勇作戰,從這一觀點出發,也認為君主應當實現王權的**,利用各種手段維護自己的權力。法家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

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法家認為「權制斷於君則威」,主張立法權掌握在君主手裡,臣下不得行使,建立起一種「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的君主極端**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皇帝本人則凌駕於法之上,超越於法之外。

四、歷史觀 儒家的歷史觀是保守倒退的,孔子希望社會能退回到西周初年, 繼續「禮」治,而當時新興地主階級已然出現,這一歷史觀是背歷史潮流而去的,因而在春秋戰國時間儒家思想不受青睞。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 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

商鞅明確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更進一步發展了商鞅的主張,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

亂」,他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五、平等思想 儒家雖然提出人不分貴賤,都可以通過修身來達到「賢」,進而 步入仕途。但儒家否認社會是平等的,認為人有智愚賢孝之分,社會應該有貴賤上下的分野。勞力的農、工、商賈是以技藝生產事上的,勞心的士大夫是以治世之術治理人民食於人的,各有其責任及工作,形成優越及從屬關係的對立;認為親屬關係之中,應該以輩分、年齡、親等、性別等條件為基礎所形成的親疏、尊卑、長幼的分野。

儒家認為,上述兩種差異之分同為維持社會秩序所不可缺。儒家心目中的社會秩序,即上述兩種社會差異的總和。 法家並不否認也不反對貴賤、尊卑、長幼、親疏的分別及存在, 法家注意的是法律、政治秩序之維持,人為有功必賞、有過比罰,何種行為應賞,何種行為應罰,完全是一種客觀的絕對標準,不因人而異,必須有同一的法律,一賞一刑,才能使人人守法,而維持公平。

法家認為一切的人在法律面前均需平等,不能有差別心,不能有個別的待遇。但是法家的平等思想只是體現在法治方面,而且對於君主沒有限制,相反,君主應當凌駕於法律至上,借助法律統治臣民。 儒家和法家的平等思想都有一定的侷限性,都是有差別的平等。

六、法家的耕戰思想 儒家傳統思想將社會各階層劃分為士、農、工、商,重農抑商, 主張實行富民政策,但沒有提出實際的操作辦法。法家自商鞅起,便主張抑工壓商,使人民出於農耕一途;而農耕與戰鬥,又緊密地鏈結在一起。法家採用軍事組織與人民平時生活相結合的方法,即耕又戰,

在加上連坐與戰時軍法的實施,遂將臣民牢牢控制在主君手上。對民眾的控制比起儒家更加的緊密,這也是為其大一統政權服務的需要。 儒家反對不義之戰,希望實現禮治。

惟有法家徹底主張武力統一, 而且統一後的政治形態,是徹底的**集權。即所謂:「事在四方,要在**。

聖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揚權》,最後也被商鞅在秦國應用,成就了中國第乙個大一統的王朝。

七、尚賢思想 儒家主張尚賢,認為尚賢是為政之本,理想政治就是賢人政治, 主張教民,選賢任能,實現為政以德。 法家不尚賢,認為臣子權力過大會禍及君主專權,不利於統治。 法家認為「權制斷於君則威」,主張立法權掌握在君主手裡,臣下不得行使,建立起一種「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的君主極端**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皇帝本人則凌駕於法之上,超越於法之外。 後人評述: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這極大的削弱了法 家在中國統治思想上的地位。而之後的各個朝代,大多的以儒家思想治國,法家被吸收在儒家之中,成為統治思想的一部分,儒法兩家,也成為中國政治思想,乃至中國文化思想中最為有分量的思想流派。其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

我們國家將「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就體現了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對我國當今政治思想的影響。

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有什麼不同呢

儒家與法家的政治思想從其哲學基礎,人性觀念,平等思想,政治統治思想以及民本和戰爭思想等方面均表現出不同點。一 階級立場和哲學基礎 儒家思想代表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沒落的奴隸主階級的利益,提出的政治主張是不符合當時的時代潮流的 法家思想代表的是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銳意改革,主張征戰,是符合當時的歷史潮...

儒家思想仁是何物,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10

樓主這個問題,兩千年來沒有標準答案。究竟 仁 是什麼?老夫子自己也沒有給過一個明確的定義,韓愈曾經試 釋過 博愛之謂仁 只是怎麼都有點讓人想起墨子的 兼愛 說,而且儒家從來不提倡 博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很明顯的由己及人,儒家的愛是分層次的,分親疏的。所以 博愛之謂仁 是不準確的。...

儒家思想什麼時候成為官方哲學,儒家思想何時成為官方哲學?

漢代。漢代官方提倡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儒家思想何時成為官方哲學?西漢,漢武帝時,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官方哲學 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開始成為官方思想 至於所說官方哲學,大抵也是這時候 宋朝朱熹理學強化了儒學的統治 關於儒學何時成為官方哲學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