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禮指的什麼,儒家禮的主張是什麼

2021-03-05 09:22:21 字數 4628 閱讀 4242

1樓:浨芮

禮說,是春秋時期孔子所提出來的思想,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

孔子通過「仁」、「禮」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乙個**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2樓:匿名使用者

說到「孔子」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吧。小時候看古裝劇就經常聽到文人們講孔子,張口閉口就是「子曰……」。到了初中,語文教科書上第乙個單元就會有《論語》,並且一定會要求熟讀背誦。

從這點就能看出孔子有多麼重要。今天來學習一下儒家思想中的「禮」吧。

華夏古文化包括許多方面,孔子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禮樂制度與禮樂觀念。他在這兩方面用功最勤,禮樂也是他思想體系中核心觀念之一。禮樂文化以禮為主,以樂為輔,單提個禮字即可以代表禮樂。

所謂禮指的是周禮。周禮是周族從父系家長制時代以來逐步形成的典章、制度、儀節、習俗,包含了周人的習慣法和道德律。隨著周人進入奴隸制社會,周禮中原始的平等民主因素逐漸淡化,而等級制的內容不斷強化,但有一點是始終一貫的,即血緣關係的紐帶不斷,家族組織與社會政治組織合一。

武王滅商之後,周成為「天下共主」。為了統治廣大的黃河和淮河流域,周公對周禮進行一番改革(史稱「制禮作樂」)並普遍推廣,使中國社會在殷周之際發生巨大變化。  變化表現在**呢?

著名學者王國維(公元1877到2023年)曾經指出:「周人制度之大異於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喪服之制,並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諸侯之制。二曰廟數之制。

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數者皆周之所以綱紀天下,其旨則在納上下於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以成一道德之團體。」按照宗法制,周天子在群子中立嫡長子,作為群弟的首領和王位繼承人,在家族中是大宗,在政權組織中即為天子。

而他的群弟在家族中是小宗,在政權組織中則被封為公侯。公侯的嫡長子在他這一支中又成為大宗,繼承公侯之位,他的群弟則是小宗,被分封為卿士。由於大小宗的不同,所以形成從天子到公侯到卿士的不同等級,產生從上到下的統治關係和從下到上的臣屬關係。

在古希臘、羅馬,家族組織被打碎,建立了純粹的地域國家。在中國則是把家族組織與國家政權組織合而為一,形成宗法等級制國家。在這樣的國家裡,由於存在血緣關係的紐帶,上下左右的關係不光靠法律來調整、維繫,尤其要靠道德來調整、維繫。

那個把法律、道德、禮儀、習慣等等集於一身的東西就是周禮。所以周禮不僅僅是周朝的禮儀,它代表西周以來傳統的宗法等級制度。

禮有兩個重要原則,其一為尊尊,就是把人區別分為許多等級,並保持低賤者對尊貴者的尊崇,承認貴族的特權。尊尊首先是尊君。孔子主張「事君盡禮」(《八佾〔yi〕》),「事君,能致其身。

」(《學而》)按禮的規定侍奉君主,能為君主獻身。齊國陳恆殺君奪權,孔子主張派兵討伐。其實齊君的腐敗無能,孔子並非不知道,但他認為君主再壞,臣子也不能推翻或殺掉他,臣的義務就是服從君主。

中國傳統文化

禮的另一重要原則是親親,即對親族的愛,它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不過孔子強調的是子對父母的孝順和弟對兄長的恭敬。他說:

「**入則孝,出則弟」(《學而》),「事父母能竭其力。」(同上)根據親親原則,家族利益至上,親人犯了國法應該隱瞞而不是檢舉。「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子路》)怎麼能把隱瞞過錯叫正直呢?因為它維護了家族的利益。

小結:儒家思想的產生畢竟還是在封建社會的大背景下,所以根本上還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禮」的思想在現在的開放社會已經發生了改變,大家不再接受階級統治,社會主義才是時代最好的產物。

3樓:匿名使用者

華夏古文化包括許多方面,孔子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禮樂制度與禮樂觀念。他在這兩方面用功最勤,禮樂也是他思想體系中核心觀念之一。禮樂文化以禮為主,以樂為輔,單提個禮字即可以代表禮樂。

所謂禮指的是周禮。周禮是周族從父系家長制時代以來逐步形成的典章、制度、儀節、習俗,包含了周人的習慣法和道德律。隨著周人進入奴隸制社會,周禮中原始的平等民主因素逐漸淡化,而等級制的內容不斷強化,但有一點是始終一貫的,即血緣關係的紐帶不斷,家族組織與社會政治組織合一。

武王滅商之後,周成為「天下共主」。為了統治廣大的黃河和淮河流域,周公對周禮進行一番改革(史稱「制禮作樂」)並普遍推廣,使中國社會在殷周之際發生巨大變化。

變化表現在**呢?著名學者王國維(公元1877到2023年)曾經指出:「周人制度之大異於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喪服之制,並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諸侯之制。

二曰廟數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數者皆周之所以綱紀天下,其旨則在納上下於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以成一道德之團體。

」按照宗法制,周天子在群子中立嫡長子,作為群弟的首領和王位繼承人,在家族中是大宗,在政權組織中即為天子。而他的群弟在家族中是小宗,在政權組織中則被封為公侯。公侯的嫡長子在他這一支中又成為大宗,繼承公侯之位,他的群弟則是小宗,被分封為卿士。

由於大小宗的不同,所以形成從天子到公侯到卿士的不同等級,產生從上到下的統治關係和從下到上的臣屬關係。在古希臘、羅馬,家族組織被打碎,建立了純粹的地域國家。在中國則是把家族組織與國家政權組織合而為一,形成宗法等級制國家。

在這樣的國家裡,由於存在血緣關係的紐帶,上下左右的關係不光靠法律來調整、維繫,尤其要靠道德來調整、維繫。那個把法律、道德、禮儀、習慣等等集於一身的東西就是周禮。所以周禮不僅僅是周朝的禮儀,它代表西周以來傳統的宗法等級制度。

禮有兩個重要原則,其一為尊尊,就是把人區別分為許多等級,並保持低賤者對尊貴者的尊崇,承認貴族的特權。尊尊首先是尊君。孔子主張「事君盡禮」(《八佾〔yi〕》),「事君,能致其身。

」(《學而》)按禮的規定侍奉君主,能為君主獻身。齊國陳恆殺君奪權,孔子主張派兵討伐。其實齊君的腐敗無能,孔子並非不知道,但他認為君主再壞,臣子也不能推翻或殺掉他,臣的義務就是服從君主。

中國傳統文化

禮的另一重要原則是親親,即對親族的愛,它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不過孔子強調的是子對父母的孝順和弟對兄長的恭敬。他說:

「**入則孝,出則弟」(《學而》),「事父母能竭其力。」(同上)根據親親原則,家族利益至上,親人犯了國法應該隱瞞而不是檢舉。「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子路》)怎麼能把隱瞞過錯叫正直呢?因為它維護了家族的利益~

儒家思想中仁和禮是什麼關係

4樓:唯愛唐七

儒家思想中仁和禮的關係是:仁最為重要,是核心思想。「仁」是「禮」的內在精神,不仁則談不上真正有禮。禮是道德規範中重要內容,是仁的有益補充表現形式。

儒家釋「禮」多在四書。是要讓人們認清自己和周圍人、事、物的相互關係.狹義的禮更偏重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禮,古字作「禮」,本意是拿個祭祀的器皿「豆」來祭那個至高上無所不能的「上天」的。它的潛台詞就是對人對事要有真正的謙卑心,則在外表上就會產生發自內心的恭敬。

《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這個解釋是從四書來的,也符合「禮」字的本意。

至於「仁」字,是禮的作用,也就是《說文》解釋的:親也。對人對事都是發自內心的恭敬,相互間的關係能不「親」嗎?能不令人感到有「仁者愛人」的行為嗎?

所以,禮和仁的關係是:禮是本質,仁是作用。

拓展資料:

仁的產生是社會關係大變動在倫理思想上的表現,是對子與父、君與臣以及國與國關係的倫理總結,因而具有很豐富的內容。

從另乙個角度說,仁學思想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生產力的發展必然促使生產關係的變革,這種社會變革引起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劇烈變化,從而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禮被破壞後,有識之士便站了出來,尋求一種新的理想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仁包含的範圍是相當廣泛的,他包括了各種具體的宗法道德為主的行為規範,在當時他已經涉及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孔子正是在此基礎進一步提出仁的倫理道德意義。

春秋時,仁往往與忠、義、信、敏、孝、愛等並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只有到了孔子這裡,仁才被從其它德性中超拔出來,並被賦予新的豐富的內涵。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世衰道微,這就成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認同的現實基礎。馮友蘭曾說:「孔子對於中國文化之貢獻,即在一開始試將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論化,與以理論的根據。

」 這話非常正確。而孔子所給與原有制度的「理論的根據」不是別的,正是仁。全新意義上的仁,完全是孔子動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體貼出來的,是孔子述中所作。

古人認為禮定貴賤尊卑,義為行動準繩,廉為廉潔方正,恥為有知恥之心。禮在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作為典章制度,它是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是維護上層建築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儀式。

作為道德規範,它是國家領導者和貴族等一切行為的標準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禮、殷禮、周禮。

夏、殷、周三代之禮,因革相沿,到周公時代的周禮,已比較完善。作為觀念形態的禮,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是同「仁」分不開的。孔子說:

「人而不仁,如禮何?」他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治,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限制。

到了戰國時期,孟子把仁、義、禮、智作為基本的道德規範,禮為「辭讓之心」,成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為重視禮,他著有《禮論》,論證了「禮」的起源和社會作用。他認為禮使社會上每個人在貴賤、長幼、貧富等等級制中都有恰當的地位。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不斷的發生著改變和調整。

在封建時代,禮維持社會、政治秩序,鞏固等級制度,調整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社會關係和權利義務的規範和準則。禮既是中國古代法律的淵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

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是什麼,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有什麼不同呢

儒家提倡人治,德治 法家提倡樸素的法制觀點 儒家認為人本善,強調個人道德修養對社會的決定作用法家認為人本惡,強調法律規範對社會秩序的保護 儒家的思想和主張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 概括和繼承了夏 商 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乙個...

儒家思想的基本觀點,儒家思想的基本觀點?

孔子時期 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維護周朝的 禮 主張貴賤有 序 文化方面主張 有教無類 孟子時期 發展了孔子的學說.提出 民貴君輕 主張 政在得民 反對苛政.認為 性本善 荀子時期 主張 制天命而用之 董仲舒則認為 天人感應 君權神受 儒家基本上堅持 親親 尊尊 的立法原則,維護 禮治 ...

儒家思想的優劣

優點 道德精神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的社會責任感,朝聞道,夕可死 的精神追求,堅毅的人格 積極的人生態度,尊老尚賢敬師和見利思義的人生準則。大一統思想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團結 以人為本 民本思想有利於 三農 問題 和為貴 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 禮讓為先 睦鄰友好 和而不同的文化內涵使中國樹立了良好的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