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舉制度的歷史作用剪短些唐朝科舉制度是怎樣的

2021-03-07 07:39:55 字數 5263 閱讀 2701

1樓:賀喵大

唐朝實行科舉制度,滿足了封建君主**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權**、鞏固封建統治的效果.

第一,官吏選用大權由**朝廷來行使,這就加強了全國政權的統一和集中。

第二,選官有統一標準,全國要想做官的人都以全力去適應這些標準,這就加強了思想的統一

第三,向各地方的庶族地主、平民開啟了門路,刺激、網羅了一批中下層知識分子,使他們有了參與政權的機會,這就調和了階級矛盾,擴大了統治階級的基礎。

第四,科舉看起來好像是最公平不過的,任何人只要讀好書,就有資格應考做官,這樣不僅掩飾了官僚政治的階級實質,還可吸引全社會的知識分子,使他們埋頭讀書,養成極其馴服的性格,不易發生不滿封建統治的不穩思想。

2樓:地煞

科舉制度的歷史作用:

(1)政治方面: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任職。

(2)教育、社會風氣方面: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3)文學藝術方面: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科舉,科舉制、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

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但後期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使許多人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思想。

在中國,科舉制從隋朝(一說唐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一年(2023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世界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結束於2023年的越南阮朝),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科舉考場為江南貢院,占地超過30餘萬平方公尺。另闢有的中國科舉博物館是中國唯一反映中國科舉考試制度為內容的專業性博物館,也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心、中國科舉文化中心和中國科舉文物收藏中心。

3樓:恩惠

科舉取士不重門第,為大批庶族人才的參政廣開了門路;

用人之權收歸**,擴大了政治統治的基礎,而**任用的開放與高度流動,也使威脅**集權統治的離心因素難以產生。

唐代科舉制度呈現出的發展趨勢表現為:科舉制度的各個科目逐步衰落,並且慢慢演變為主要以進士科為主;與之相應的選拔錄取標準也慢慢發展為以文章的辭藻華麗為主,一度達到了以歌賦作為選才的主要標準;考生**和錄取範圍越來越廣泛,錄取名額也逐漸擴大,科舉制度越來越成為選拔**的主要途徑。

唐代科舉制度雖然在一直發展變化中,但其基本框架一直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動。唐代科舉制度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

是唐代科舉制度在某種程度上還保留了許多舊的察舉制度的痕跡,薦舉制度的一直採用就恰恰說明了這點;

是雖然規定應試者不受門第條件限制,但是唐代的門蔭和雜色入流中的品子,仍顯示出身份性因素依舊起著強大的作用;

是唐代統治者在官吏選用上重用吏幹人才,但進士科的主要內容以文學為主,通過進士科選任的賢能之才不能委以重任,選拔人才的標準和所需人才的型別不太相符;

是唐代科舉制度過於重視文學取士,唐朝統治期間雖然針對錄取標準發生了許多改變,但基本思想仍沒有發生過大的變化,其制度弊病較多,容易造成政治動亂和社會風氣的敗壞。

4樓:萬年老三

1.科舉制度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衝破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門閥的作用; 2.科舉制擴大了官吏的**,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和知識分子,通過科舉考試參加了政權,「大著登台閣,小者任郡縣」; 3.

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做官緊密聯絡起來,從而提高了**的文化素質; 4.科舉取士把選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權利,從地方豪門士族的手裡集中到****,大大加強了**集權,有利於政局的穩定。

唐朝科舉制度是怎樣的

5樓:落魄的水手

科舉在唐代的逐漸成熟

由於隋煬帝楊廣的統治極其殘暴,隋朝在只歷經了兩朝37年之後,便被蜂擁的起義浪潮所推翻。李唐王朝經過南征北討之後,建立起來。唐王朝建立之初,為了吸收中小地主階層中的知識人才,曾經一度沿用隋朝科舉制度:

「武德四年,復置秀才、進士兩科」。又「高祖武德四年四月十一日,敕諸州學士及白丁,有明經及秀才、俊士、進士明於理體,為鄉曲所稱者,委本縣考試,州長重複,取上等人,每年十月隨物入貢。至五年十月,諸州共貢明經一百四十三人,秀才六人,俊士三十九人,進士三十人。

」由此可知,唐高祖武德四年決定恢復隋朝設定的明經、秀才、進士等科,並於武德五年即正式開科取士。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淵次子李世民發動兵變,殺其兄、弟建成、元吉,挾持李淵,迫其立已為太子,史稱「玄武門之變」。不久,李淵宣布退位,李世民登基,史稱唐太宗。

唐太宗勵精圖誌,不斷對唐朝的各項政策、制度進行改革, 在這種情況下科舉制度也逐漸成熟完善起來。_^\t~

(一)參加科舉者的主要**

由於唐代以來官學、私學教育的不斷昌盛,培養了大量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人才。例如貞觀以後,僅國學生就有8000餘人④。國學生是參加科舉的重要力量,因為他們在各級官學學習,考試合格後被送至尚書省參加科舉,因此被稱為「生徒」;自學成才繼而向地方**投牒自舉,經考試合格後同地方貢品一起被送入京參加科舉者,謂之「鄉貢」。

唐朝對「鄉貢」報考者的要求也不甚嚴格,除作* 犯科者不得 參加外,只要求商人或工人不得參加,應該說是比較開明的⑤ 「生徒、鄉貢」這二種人是科舉的主要**。

(二)科舉的主要科目及內容

唐代的科舉分常舉、制舉兩種。所謂常舉是指每年分科舉行的科舉;制舉是指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科舉。由於常舉和制舉選拔人才的目的不同,因此在考試內容、考生**、考試方法上有很大區別,而常舉以其長期性、固定性的優點成為了科舉中最重要的部分。

本文在這裡討論的僅是最重要的常舉。常舉的主要科目是: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童子等。

秀才一科要求對有關國家的大政方略問題,作策論五篇。旨在選拔一些具有巨集觀全域性意識的高階人才,因此對考生要求非常高,如果被推薦而來而未能得,所薦州長官甚至還要受處分,以至於後來參加考試人數非常少,唐高宗時曾被停止過,此後也處於名存實亡的狀態。

6樓:大朗

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創立完善科舉的關鍵人物。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

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前者難,後者易)。

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乙個是生徒,乙個是鄉貢。

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

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

墨義是對**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採名花,稱探花使。

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常科登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

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後,以博學巨集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得到正式的官職。

韓愈在考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著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

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如詩人白居易向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受到老詩人的極力稱讚。但是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

他即位後,大大擴充了學院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科舉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永制。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於鄉貢,由兵部主考。

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公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狀元便是郭子儀了。

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他在位期間,曾在長安、洛陽宮殿八次親自面試科舉應試者,錄取很多很有才學的人。開元年間,任用**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以後成為定製。請採納

7樓:綠茶

唐朝時,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帝王積極推進科舉制度改革,選拔了大量寒門人才,有一次考試之後,新科進士魚貫而入,入朝堂拜見皇帝,唐太宗高興得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唐代科舉考試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考試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考試的內容已經很複雜,常科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等五十多種科目,最為重要的是明經和進士,唐高宗李治以後,進士科逐漸重要起來,許多宰相權臣等都是進士出身,由於考試時間都在春天,因此科考被稱為「春闈」。

唐代科舉取士規模很小,進士科得第很難,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新科**中通過科舉考試錄用的,只佔5%左右,而且,進士及第只是取得了作官的資格,還要通過吏部的考試才能作官。

無論如何,對於寒門學子來說,通過科舉考試如同鯉魚跳過龍門一樣值得慶賀,科舉成績公榜之後,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

宴會以後,新科進士們一起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題名顯示榮耀,中進士因此又稱為「雁塔題名」,新科進士的各種聚會慶賀活動中,有很多王公權貴參加,有很多權貴就在聚會中甄選女婿,這對那些既得官位又得嬌妻的窮酸學生來說,真是天大的喜事。

唐代詩人孟郊曾作《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以此表達高中後的愉悅心情,柳宗元常科登第後,經吏部考試合格,即刻被授予「集賢殿正字」,相反,一些通過了科舉考試卻沒有通過吏部考試的人則沒有那麼幸運,只能到地方上去任**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韓愈在考中進士後,吏部考試三次都沒有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

什麼是科舉制主要科目有哪些唐朝科舉制度的主要科目有哪些?

科舉,科舉制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 投牒自進 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

初一歷史 科舉制度的影響有哪些,科舉制度有何歷史影響

一般強調的科舉影響主要集中在對明清兩朝的八股文批判上 認為是束縛思想 阻礙近代科技的發展和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的舊式工具。百科上比這裡複製貼上的要豐富的多。說點可能沒有的。科舉制上承魏晉六朝九品中正制,開創世界文官考試的先河,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美國彭德爾頓法要到1883年才正式出台,某...

科舉制度創立的意義

樓主你好,下面的答案希望你滿意 科舉制度的創立是 集權的需要,是選士制度發展的必然結果。隋朝統一中國後,為了加強 集權,鞏固統一,首先加強官制與官制密切相關的選士制度的改革。這是因為 1 要加強 集權,必須把選用人才的大權集中在 的手裡 2 要鞏固統治,必須最大限度地網羅和籠絡知識分子,為他們提供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