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簡介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的科舉制度。

2021-03-05 09:22:09 字數 5433 閱讀 4188

1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考試選拔**的一種基本制度。它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六個朝代。

1、首創隋朝(事業單位考試知識點)

魏晉以來,**大多從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當時可謂權貴在朝廷上為所欲為,於是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擔任**。

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的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無法繼續下去。於是當時的隋文帝就做了個好事,廢除了九品中正制,採用分科考試選拔**,從而就奠定了科舉制的雛形,隋煬帝時,正式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形成。

2、唐朝繼承和完善科舉制度(事業單位考試知識點)

唐太宗貞觀時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增加了考試科目,當時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但是當時錄取極嚴,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所以當時也有不少考生早已是白髮蒼蒼卻依舊參加考試。

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還首創武舉和殿試。武舉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馬槍、負重摔跤等,唐代最著名的武狀元便是郭子儀了。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科舉考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定製。

唐玄宗開元年間,任用**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以後成為定製。

3、宋代改進(事業單位考試知識點)

宋朝的科舉制比唐朝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考試分為解試(州試)、省試、殿試**,殿試成為定製,考試方法採用糊名法,還實行謄錄制度,以防作弊行為。

宋朝日益完善考試程式和方法,大幅提高錄取比例,也出現了一些鼓勵科考的打油詩,比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4、明清八股(事業單位考試知識點)

明朝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但採用八股取士,科舉制度凸顯弊端。2023年清末新政廢除科舉,科舉制退出歷史舞台。

鄉試是地方考試。唐宋時稱「鄉貢」、「解試」。明清兩代在各省城舉行。

每屆三年,考期在子、午、卯、酉年的秋八月,稱「秋闈」(秋試),為正科。遇新君登極壽誕慶典,加科為恩科。考三場,每場三日。

由欽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屬本省生員、貢生、監生等經科試合格,方准應試,考中者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舉人可於次年春進京應會試,即便會試沒考中,也具備了做官的資格。

會試與殿試是**考試。鄉試翌年,即醜、辰、末、戍年春季,舉人匯集京城,參加由禮部舉行的會試,又稱「禮闈」、「春闈」,考三場,每場三日。取中者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會試後貢士再由皇帝親自御殿複試、決定取捨、等第,即殿試。試期一天,依成績分甲賜及第、出身、同出身。殿試第一甲第一名,初稱「榜首」,亦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鄉試、會試、殿試連續考中第一即「連中三元」。

2樓:冰樂之天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

1)鄉試,(2)會試,(3)殿試。

鄉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於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參加鄉試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通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

鄉試考中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禮闈,又稱為春闈。參加會試的是舉人,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後一般要舉行複試。

以上各種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略仿宋代的經義,但是措辭要用古人口氣,所謂代聖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

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編修。其餘諸進士再參加朝考,考論詔奏議詩賦,選擅長文學書法的為庶吉士,其餘分別授主事(各部職員)、知縣等(實際上,要獲得主事、知縣等職,還須經過候選、候補,有終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內特設的教習館(亦名庶常館)肄業三年期滿舉行「散館」考試,成績優良的分別授翰林院編修、翰林院檢討(原來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編修、原來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檢討),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或分發到各省任知縣。

……「范進中舉」這個片斷選自《儒林外史》的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戶**查捷報」。這一回寫的是范進中舉的故事。**描寫廣東學道周進,到廣州上任,先考兩場生員,考完兩場以後,第三場是南海、番禺兩縣的童生來進行考試。

童生裡就有范進,范進考完這場考試後就進了學,取得了第一名,人們稱他為「相公」。范進進了學以後想進一步考舉人,考上舉人後人們就會稱他為「老爺」。中舉是科舉考試的乙個過程,在我們講評這個故事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清代的科舉考試制度。

清代的科舉考試制度分兩個階段,乙個是科舉的初步考試,乙個是科舉的正式考試。科舉的初步考試有這麼三種,一種叫童試,一種叫歲試,一種叫科試。童試,一般又叫做「小考」。

凡童子開始應初試的時候稱做「童生」,童生經過一定的考試選拔,在縣裡面選拔了以後到督學進行考試,督學考試合格就可以稱做「秀才」了。范進是多年的童生,最後終於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這也是乙個選優的過程,這叫「歲試」。

每三年還要參加一次大的考試,叫「科試」。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為了推舉舉人考試的資格,通過這個考試的提名,便有資格參加舉人的考試。范進剛好趕上童試這一年也是科試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試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資格參加舉人的考試。

這是科舉的初步考試。

接下來是科舉的正式考試,它也有三種:鄉試、會試、殿試。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這四個年中的八月舉行鄉試。

鄉試考中了以後就稱為舉人,舉人實際上是候補**,有資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舉制度規定,舉人可以到吏部註冊,可以取得一定官職,可以當縣官、縣太爺了。當然這個職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額。

舉人的名額很少,那麼舉人當中候補做官的人就更少了,這樣就往往有候補官。這是第一種鄉試。接下來是會試。

會試是緊接著鄉試,在第二年的二月份舉行。鄉試是頭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試,叫「春試」,這就是會試。會試如果考中了,稱為進士,進士每年的名額大概有300名左右。

會試考完以後還要進行第三場考試殿試,在會試以後的第二個月,大概在4月份前後。殿試是皇帝在太和殿親自考試,考中後就是欽定的進士,可以直接做官了。這是清代的科舉考試制度,自明代開始形成的一套很嚴格的科舉考試制度。

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詩》《書》《禮》《易》《春秋》,五經裡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題目和寫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

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後來又叫八股。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它關係到乙個人能不能公升官,能不能科舉考試中進士公升官。所以在**中說:

「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漢」是指漢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詩,漢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詩歌也好,都不如當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當時的人們都一門心思地撲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開科舉考試的大門。

參考資料

3樓:

古代的科舉制度有幾種級別?分別考什麼?為什麼呂秀才考不上舉人

4樓:匿名使用者

制舉又稱制科、大科、特科,是由皇帝下詔而臨時設定的科舉考試科目。目的在於選拔各類特殊人才。唐代制舉甚盛,其科目甚多,據記載有上百個,其中較重要者為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等。

宋代制舉科目大為減少,最多時為九科,但事實上只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茂材異等、才識兼茂明於體用三科。神宗熙寧七年(1074)廢,哲宗元佑二年(1087)復置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紹聖六年(1094)又罷。南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復置,但直至南宋末,中第者僅一人而已。

宋代士人未仕、已仕者均可應詔參加制舉考試。直至南宋末,考試一般分為閣試、殿試兩級。閣試論六首,按成績分為五等,入前四等方可參加殿試。

殿試策一道,合格者分為五等,上二等不授人,第三等即為上等。制舉登科,未仕者即依貢舉進士例授予官職,有官者則依等第公升遷。兩宋制舉共殿試22次,入等者不過40人,但也選拔了不少著名的人才。

另外,宋代為了選拔起草詔誥人材還特設了詞科,包括巨集詞科、詞學兼茂科、博學巨集詞科及詞學科。 元、明不設制科。清代曾設「博學鴻詞科」、孝廉方正、經濟特科等,但並未成為制度,亦不重要。

5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的制度稱為科舉制,始於隋,唐代。

科舉考試分鄉試、會試和殿試**。殿試是最高一級的考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取後稱進士,第一名是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明清兩代的考生無論年齡大小,首先參加入學考試,入學後稱為秀才。秀才分三等,只有一等者可獲得官家每月發給的糧食(類似現代的獎學金)。

唐代的時候,考試科目很多,而且每年舉行。到了明代和清代,文科只設一科,考八股文(文句和段落);武科則考騎馬射箭和舉重等,每三年舉行一次。中國皇朝就是通過分科考試來選取文官和武將的。

科舉考試到了清代末期被廢除。

6樓:網上搜_吾翻翻

(1)鄉試,(2)會試,(3)殿試。

7樓:匿名使用者

鄧xiao平與歐巴馬愛**的事, 拿科舉制度當美女,愛**不已. q+351489746

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的科舉制度。

8樓:禮望亭逢裳

隋朝:隋文帝廢除選官舊制(九品中正制),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當時有秀才、明經二科。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始置進士科,標誌著科舉制的正式誕生。

但是隋朝不經常舉行考試,錄取的人不多,各科考試的內容和方法尚未形成固定制度。

唐朝:唐承隋制,推行以進士科為主要取士科目的科舉制度。在科目的設定、類別的劃分、科試的內容、科場規章等方面更加詳備,更加完善,並逐漸制度化。

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以進士、明經兩科最重要。唐朝的科舉每年定期舉行,常設的考試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明法、明書、明算是關於律令、文字、數學的專門科目,選擇專門人才。

以明經、進士二科最為重要。唐還破例開了武科,即在科舉考試當年同時進行武舉考試。內容有騎射、步射、馬槍等內容,考中的可以任命為武官。

兩宋時期:科舉制度沿唐之制,經過大刀闊斧的改革,日趨成熟,表現得更加開放和規範,擴大取士名額,確立了鄉試、會試、殿試三年一次的**考試,形成進士科的空前繁榮。宋朝的科舉放寬尺度,允許商人中有「奇才異行者」應舉,改變了隋唐對商人採取歧視政策的弊端。

此外,科舉考試嚴格的考試程式和嚴密的考試規則,革除了「問者登科名級,多為勢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的弊病,使「一切以程文為去留」的原則得到真正的貫徹。

明清時期: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鄉試(農曆八月)。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行會試(農曆

二、三月)。分三甲取錄,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

二甲、三甲若干人,但是明、清兩朝都以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的文句為題,還規定了文章的格式一定要採用八股文,促使讀書人養成了脫離實際、死啃教條的風氣。到了清朝光緒三十一年(2023年)統治者決定推行新的學校制度,

科舉制度被廢除。

希望能夠幫到您!

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中國古代賦役制度有哪些演變

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 1 春秋初稅畝 從春秋末齊國管仲的 相地而衰徵 魯國開始實行 初稅畝 2 戰國秦漢時期 商鞅變法,地主土地私有制確立,相繼出現了貴族地主 軍功地主和商人地主。2 王田製 王莽時期 把全國的土地更名為 王田 歸國家所有,禁止自由買賣。3 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 九品中正制度,使以大...

中國古代文官制度,分析中國古代文官制度得特點及原因

文官制度的內容 一 錄用 世襲制主要形成於商周時期,依據家族的血緣和親疏關係,確定各 的任用和級別。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分封制和宗法制,儘管這兩種制度主要用於上層的統治階級內部,但這種 親貴合一 的制度,也算是一種特殊的文官制度,起到了一定的借鑑作用。薦舉制東周時期,周王室沒落後形成了諸侯割據現象。諸...

中國古代醫療的特點,中國古代醫療制度的特點及形成這種特點的原因

爭對性 根本性 通暢。希望採納 爭對性 不會出現頭痛醫腳 腳痛醫頭的特點。根本性 是除了爭對性的 還要看看全身的陰陽協調,固根本,固人的精氣和元氣。通暢 古代中醫認為,人只要 生病了,就是那裡出現了堵塞或者損失 當然現代醫學也證實了 主要講究調節氣息和全身通暢和修復的 疏通經絡 我國古代的五禽戲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