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漢語裡怎麼區分而字的用法

2021-03-07 06:08:35 字數 5705 閱讀 8746

1樓:千島湖寒潭

而1.用作連詞。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一)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鐘山記》)

(四)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五)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如: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可不譯。如: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做做主語,譯為「你」。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3.複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2樓:袁清風

而可以是助詞、修飾詞、連詞

學而時習之,連詞

撫掌而笑,修飾詞

而已,助詞

3樓:小大俠

在古代漢語裡,怎麼區分而字的用法

4樓:匿名使用者

【而】用作連詞時,有以下用法:

1.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2.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3.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捨汝而旅食京師,以求鬥斛之祿(《陳情表》)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5.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7.表示因果關係,

①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係,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在古代漢語中「而」字做連詞的主要用法是什麼?舉例說明

5樓:honey哈妮妹妹

表示並列關係。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2.表示遞進關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3.表示承接關係。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蘇軾《石鐘山記》

4.表示轉折關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5.表示假設關係。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餘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6.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

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拼音:ér

筆劃:6

五筆:dmjj

部首:而

結構:單一結構

五行:金

筆順:橫、撇、豎、橫折鉤、豎、豎

釋義

古同「爾」,代詞,你或你的:「~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連詞:表平列,如「多~雜」。

表相承,如「取~代之」。

表遞進,如「~且」。

表轉折,如「似是~非」。

連線肯定和否定表互為補充,如「濃~不烈」。

連線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如「侃侃~談」。

插在主語謂語中間表假設,如「人~無信,不知其可」。

3.表(從……到……):從上~下。

4.而,通「能」,才能。

然計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義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5.助詞,表示偏正關係,相當於「之」,「的」

虞之與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6樓:牽瑤東郭涵涵

「而」字做連詞的主要用法有4種:

1.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有時可不譯。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十則)

2.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並且」、「就」,有時可不譯。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古代漢語,舉例說明「而」字做連詞的主要用法

7樓:隨風飄散

「而」字作為連詞用法

1.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2.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3.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捨汝而旅食京師,以求鬥斛之祿(《陳情表》)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5.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7.表示因果關係,

①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係,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8樓:匿名使用者

"而"作連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1、表示並列,遞進或承接關係.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並且","而且","就""然後",其中表示並列關係時,一般不必翻譯。

例如:(1)舌一吐而(不必翻譯)二蟲盡為所吞(2)學而(然後)時習之;溫故而(然後)知新(3)任重而(並且)道遠2、表轉折關係,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但是""可是""卻"。例如:

(1)人不知而(卻)不慍(2)學而(但是,卻)不思則罔(3)而(但是)日中時遠3、表修飾關係.連線狀語和謂語,表示行為的方式,手段,原因等,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地」"著",有時可不翻譯。例如:

(1)既而(可不翻譯)盡奔騰五陣之勢(2)雜然而(表修飾,地)前陳者(3)傭者笑而(表修飾,著)應之曰

9樓:匿名使用者

「而」字做連詞的主要用法有4種:

1. 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有時可不譯。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十則)

2. 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並且」、「就」,有時可不譯。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

3. 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十則)

4. 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動詞和狀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 。例:康肅笑而遣之。(《賣油翁》)

古代漢語中「而」字的用法

10樓:sunny柔石

1、相當於「之」。

《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君子以說的多做的少為恥。

2、表語氣。略近於「兮」。

《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譯文:算了吧,算了吧!現在黨政的那些人危險極了!

3、如同、好像。

《詩經·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捲髮如蠆。」

譯文:那些都城的人士,衣帶下垂飄左右,那些貴族的女兒,髮如蠍尾翅在首。」

4、因而、所以。

《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譯文: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潤澤,深水潭生長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5、如果。

《論語·八佾》:「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文:如果說管仲懂得禮,那還有誰不懂得禮呢?

一、說文解字

1、文言版《說文解字》:而,頰毛也。象毛之形。《周禮》曰:「作其鱗之而。」凡而之屬皆從而。

2、白話版《說文解字》:而,臉頰上的絡腮鬍子。字形像毛髮之形。《周禮》上有句子說,「振作起它的麟和臉頰上的毛」 。所有與而相關的字,都採用「而」作邊旁。

二、相關詞彙解釋:

1、因而[yīn ér]

連詞。表示結果:他是無私的,因而也是無畏的。

2、時而[shí ér]

表示不定時地重**生:天空中時而飄過幾片薄薄的白雲。

3、故而[gù ér]

因而;所以:聽說老人家身體欠安,故而特來看望。

4、反而[fǎn ér]

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預料和常情:風不但沒停,反而越來越大了。

5、既而[jì ér]

用在全句或下半句的頭上,表示上文所說的情況或動作發生之後不久:先是驚嘆,既而大家一起歡呼起來。

11樓:我是乙個麻瓜啊

1、表示並列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係,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

例如:《兩小兒辯日》:「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譯]:「這不是遠的小近的大嗎?」

2、表示承接關係,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

例如:《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 [譯]:「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知道新的道理」。

3、表示遞進關係,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一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

例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譯]:「學了知識而且按一定的時間去複習」。

4、表示修飾關係,前項修飾後項,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譯]:「河曲有個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

5、表示轉折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

例如:《狼》:「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譯]:「後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來了」。

古代漢語連詞而的用法有哪些古代漢語舉例說明而字做連詞的主要用法

詳細釋義 名 象形。小篆字形,象鬍鬚形。上面的 一 表示鼻端,表示人中 下面分內外兩層,外層象兩腮的鬍子,內層象生在嘴下的鬍子。而 是漢字部首之一。本義 頰毛 同本義 而,頰毛也。東漢 許慎 說文 連 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線詞 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1 表示並列關係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

於的用法和意義古代漢語

孤,中國漢字,古同 辜 讀 g 意思是 幼年死去父親或父母雙亡 單獨 古代帝王的自稱 古代漢語中於的用法和意義是 一 引進動作 行為發生的時間 地點 方位或動作 行為所涉及的範圍等。引進動作 行為發生的時間 地點 方位等是介詞 於 最基本的用法,可視情況譯為 在 從 到 在 中 在 方面 等。例如 ...

在古漢語裡 畫 的意思,畫圖在古代漢語中的意思

畫 拼音 hu 畫 的簡體字。繪圖 繪 圖。像。地為牢。脂鏤冰 在凝固的油脂或冰上繪畫雕刻,一融化就都沒有了,喻勞而無功 影象 面。片。壇。板。卷 a 成卷軸形的畫 b 喻壯麗的景色或動人的場面 外音。圖 詩中有 寫,簽押,署名 到。卯。押。供。用手 腳或器具做出某種動作 比 指手 腳。曲終收撥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