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中有哪些較為特殊的語序在古代漢語中,特殊句式有哪些

2021-03-05 09:21:41 字數 6990 閱讀 2557

1樓:匿名使用者

古漢語的正常語序,與現代漢語基本相同,一般是「主語+狀語+謂語+賓語+補語」的順序,「定語」則用在名詞之前。

特殊語序:

1.謂語前置。

2.賓語前置。

3.表示動作行為的數量的詞序。

語序:1.語言裡語素、詞組合的次序。

為漢語裡的主要語法手段。語序變動,可組成意義不同的片語、句子。按主語、謂語和賓語的排列順序可分為svo、sov、ovs和vso等型別。

2.按句子中心與受其支配的賓語的關係可分為vo、ov兩種。語序是漢語句法結構中的乙個主要的表達手段,同樣的詞排列順序不同,句法結構關係也不同,所表達的意義也有所不同。

2樓:初級提問者

古漢語的正常語序,與現代漢語基本相同,一般是「主語+狀語+謂語+賓語+補語」的順序,「定語」則用在名詞之前。

古漢語中也有一些特殊的語序:

一、謂語前置

所謂「謂語前置」,就是指為了突出或強調謂語,而將主語和謂語的語序「倒裝」。這既是一種修辭手段,也是一種語法現象。現代漢語中也有這種用法,如「光榮啊,人民的軍隊!

」「多美啊,祖國的山河!」但古漢語中謂語前置的現象更為常見。

古漢語中的謂語前置句,主要用於感嘆句和疑問句,通常在謂語後面綴以語氣詞。

1 謂語前置的感嘆句

《列子·湯問》:「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孟子·梁惠王上》:「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2 謂語前置的疑問句

《論語·顏淵》:「何哉,爾所謂達者?」

《孟子·梁惠王上》:「何哉,君所謂逾者?」

主謂倒置,是為了突出謂語的意義加重謂語的語氣或感**彩,或是為了合乎講對仗,押音韻,如 :桃之夭夭, 灼灼其華。 之子於歸, 宜其室家。

二、賓語前置

賓語通常是用在動詞或介詞後面的。有時候,為了強調賓語,而把賓語放到動詞或介詞前面,這就叫「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是古漢語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語言現象。

賓語前置一般受到一定的語法條件的限制,賓語無條件前置的情況較少。古漢語中賓語前置的情況有四種,下面分別加以介紹。

1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時前置

(1) 疑問代詞作賓語時前置的基本情況

古漢語中的疑問代詞「誰」、「何」、「胡」、「奚」、「曷」、「安」、「焉」、「惡」、「孰」等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時,必須前置,要求很嚴,很少例外。例如:

《論語·子罕》:「吾誰欺?欺天乎?」(「欺」是動詞,「誰」作賓語時前置,名詞「天」作賓語時不前置)

《孟子·告子上》:「鄉人長於伯兄一歲,則誰敬?曰:敬兄。」(「敬」是動詞,賓語「誰」前置,「兄」不前置)

范仲淹《岳陽樓記》:「噫!微斯人,吾誰與歸?」(「誰」作介詞「與」的前置賓語)

賈誼《論積貯疏》:「卒然邊境有急,數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胡」作介詞「以」的前置賓語)

如果動詞前面有能願動詞(即助動詞),那麼疑問代詞賓語要放到能願動詞前面。例如:

《左傳·成公三年》:「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2 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前置

在用了否定詞「不」、「毋(無)」、「未」、「莫」的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時,一般放到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後。例如:

《論語·先進》:「居則曰:『不吾知也。』」

《左傳·宣公十五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但否定句中代詞賓語的前置,要求不是很嚴,也就是說,可以前置,也可以不前置,這兩種情況同時存在,不同於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時必須前置。例如:

《詩經·魏風·園有桃》:「不我知者,謂我士也驕。」(「我」前置) 有人對我不了解,說我士人傲慢太驕狂。

《詩經·王風·黍離》:「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我」不前置。「何」是疑問句中疑問代詞賓語前置)

3 用代詞「之」、「是」等復指的前置賓語

(1) 用代詞「之」、「是」等復指的前置賓語的基本情況

在古漢語中,有時為了強調賓語,就將賓語前置,而以代詞「之」、「是」等來復指它們(「之」、「是」等也放在動詞或介詞之前。有的學者認為,「之」、「是」等是助詞,是賓語前置的標誌)。這裡有兩種情況:

① 前置賓語是名詞或名詞性片語時,用「之」、「是」等來復指。例如:

用「之」復指的:

《左傳·隱公元年》:「姜氏何厭之有?」(「何厭之有」即「有何厭」,「之」所復指的前置賓語是名詞性片語「何厭」,而不是疑問代詞「何」)

用「是」復指的:

《左傳·僖公五年 》:「將虢是滅,何愛於虞?」(「將虢是滅」即「將滅虢」。)

② 前置賓語是代詞時,一般只用「之」復指。例如:

《穀梁傳·僖公二年》:「語曰:『唇亡則齒寒。』其斯之謂與?」(「其斯之謂與」即「其謂斯與」。)

(2) 用代詞「之」、「是」復指前置賓語的凝固結構:

① 是之謂,此之謂。「是之謂」即「謂是」,「此之謂」即「謂此」。在這兩個凝固結構的後面,有時帶有名詞或名詞性片語。

「是(此)之謂……」實際上是乙個雙賓語結構,其中賓語「是」或「此」前置,另乙個賓語(名詞或名詞性片語)不前置,可譯成「稱它……」、「把它稱作……」等。例如:

《荀子·王霸》:「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是之謂政令行。」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是之謂」、「此之謂」這兩個凝固結構也可以單獨形成分句,後面不帶名詞或名詞性片語,譯成「說的就是這個」、「說的就是這種情況」。例如:

《左傳·隱公元年 》:「《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孟子·公孫丑上》:「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② 唯(惟)……是……,唯(惟)……之……。

這兩個凝固結構對前置賓語的強調作用更加突出,其中「唯(惟)」是語氣詞,意思是「只」、「只是」;「是」、「之」是復指前置賓語的代詞。例如:

《左傳·宣公十二年》:「率師以來,唯敵是求。」(「唯敵是求」即「唯求敵」。)

《論語·為政》:「父母唯其疾之憂。」

③ 何……之有。

在這個凝固結構中,「何……」是名詞性的偏正片語,作前置賓語;「之」是復指「何……」的代詞;「有」是動詞。這個凝固結構表達比較強烈的反問語氣,意思是「有何……」,可譯作「有什麼……」。例如:

《墨子·公輸》:「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

《晉書·周處傳》:「三害未除,何樂之有?」

4 無形式標誌的賓語前置

除了上述疑問句中的疑問代詞賓語前置,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前置和用「是」、「之」復指的賓語前置之外,在古漢語中還有一些沒有任何語法形式作標誌,僅憑語序手段來表現的賓語前置。這種賓語前置不多見,必須結合具體的上下文仔細辨別。

(1) 動詞的賓語前置。例如:

《左傳·僖公四年》:「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是徵」即「徵是」;「是問」,即「問是」。)

(2) 介詞的賓語前置

介詞「以」的賓語可以無條件前置,例如:

《左傳·僖公四年》:「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方城,山名)

《史記·吳王濞列傳》:「積金錢,修兵革,聚穀食,夜以繼日,三十餘年矣。」

介詞「於(乎)」的賓語偶爾前置。例如:

《墨子·非樂上》:「啟乃淫溢康樂,野於飲食。」

《左傳·昭公十九年》:「諺所謂『室於怒而市於色』者,楚之謂也。」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數量的詞序

在現代漢語中,表示動作行為的數量時,一般是把數詞和動量詞放在動詞的後面作補語,例如:去了三趟,讀兩遍,研究了好幾次。古漢語則不是這樣。古漢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數量,主要有兩種方法:

1 數詞作狀語

古漢語中一般不用動量詞,直接把數詞放在動詞前面作狀語。例如:

《墨子·公輸》:「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

《論語·憲問》:「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2 數詞作謂語

古漢語中,為了強調動作行為的數量,可以把作狀語的數詞從動詞前面移到句末作謂語,而使原句的剩餘部分(通常是乙個主謂片語)作主語,在主語後、數詞前必須用乙個代詞「者」來復指主語。例如:

《戰國策·趙策》:「於是平原君欲封魯仲連,魯仲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魯仲連辭讓者三」這個句子,主語是「魯仲連辭讓」,「者」字復指主語,「三」是謂語。

這句話強調突出了「三」這個行為數量,可譯成「魯仲連推辭了好幾次」。如果不強調「三」,這句話的正常表達形式是:魯仲連三辭讓。

)《史記·鴻門宴》:「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這句話的正常詞序是:

范增數目項王,三舉所佩玉玦以示之。) 通過上述例句,我們可以看到:在表示動作行為的數量時,數詞作狀語和數詞作謂語這兩種表達方式,是可以互相轉換的。

在古代漢語中,特殊句式有哪些

3樓:匿名使用者

一.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陳勝者,陽城人也。

②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③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⑤七略四庫,天子之書。

⑥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遺恨也。

⑨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採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②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將項燕。

⑤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⑥非死,則徙爾。

⑦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⑧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⑩我乃楚狂人,風歌笑孔丘。

3.採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堅利也。

③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二.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型別有:

1.「見」「……見……於」「於」表被動。如:「吾常見笑於大方之家。」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被動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臣誠恐見欺於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故內惑於鄭秀,外欺於張儀。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於時,學於餘。

2.「為」「為……所」表被動。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①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為予群從所得。

④恐為操所先。

⑤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三.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餘欺也。」

(3)借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後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後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狀語後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貧者語於富者曰」「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國。」

[小練習]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③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⑥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

⑦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後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如:「今以鐘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小練習]補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

②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

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

⑤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⑦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古代漢語連詞而的用法有哪些古代漢語舉例說明而字做連詞的主要用法

詳細釋義 名 象形。小篆字形,象鬍鬚形。上面的 一 表示鼻端,表示人中 下面分內外兩層,外層象兩腮的鬍子,內層象生在嘴下的鬍子。而 是漢字部首之一。本義 頰毛 同本義 而,頰毛也。東漢 許慎 說文 連 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線詞 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1 表示並列關係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異同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區別

一 定義現代漢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433623761語,我們這裡指的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 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普通話。現代漢語,這個詞通常有廣義與狹義兩種解釋。廣義的解釋指現當代以來漢民族使用的語言,包括民...

古代漢語中曾的讀音匪在古代漢語中的讀音及意思

我告訴你,古代的字,不是用來讀的,以前文字只是用來記錄事情。連發明者也沒有想過給 字 取 名字 交流這種事情,都是口把口,一點一點學會的。曾 z ng 在 甲骨文 字形裡的 田 像蒸具,八 像蒸汽上公升。金文 小篆 的下面像鍋,中間像蒸具,上面像蒸汽。表示這是可以放在鍋裡蒸食物的器具。均為 會意 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