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漢語裡 畫 的意思,畫圖在古代漢語中的意思

2021-03-26 21:34:36 字數 6225 閱讀 3572

1樓:春秋暖

畫 拼音;huà

【畫】的簡體字。

①繪圖:繪~。~圖。~像。~地為牢。~脂鏤冰(在凝固的油脂或冰上繪畫雕刻,一融化就都沒有了,喻勞而無功)。

②影象:~面。~片。~壇。~板。~卷(a.成卷軸形的畫;b.喻壯麗的景色或動人的場面)。~外音。圖~。詩中有~。

③寫,簽押,署名:~到。~卯。~押。~供。

④用手、腳或器具做出某種動作:比~。指手~腳。「曲終收撥當心~」。

⑤字的一筆畫稱一筆畫~。

⑥同「劃一」。

【本字提供國家或地區】

中國大陸、日本

【現代漢語詞典】

一1、huà(1)用筆或類似筆的東西做出圖形:~山水|~人像|~畫兒。

(2)(~兒)畫成的藝術品:年~|壁~|油~|風景~。

(3)用畫兒裝飾的:~屏|~棟雕樑。

二、、huà(1)用筆或類似筆的東西做出線或作為標記的文字:~線|~押|~到|~十字。

(2)漢字的一筆叫一畫:筆~|『天』字四~。

(3)《方》漢字的一橫叫一畫。

【高階漢語辭典】 【修改詞義】

一【基本詞義】

畫《繁體寫法》畫《動》。

1、(會意兼指事。金文。上面是「聿」),象以手執筆的樣子,是「筆」的本字;下面象畫出的田界。整個字形,象人持筆畫田界之形。本義:劃分,劃分界線)

2、同本義

[例句1]畫,界也,象也,界,聿所以畫之。——《說文》

[例句2]畫為九州。——《左傳·襄公四年》

[例句3]畫壄分州。——《漢書·地理志上》

3、又如:畫野分疆(劃分疆域而治);畫土分貢(中國古代實行分封制,天子劃分封地給諸侯,諸侯定期向天子朝貢);畫地(在地上畫界線);畫界(劃定疆界)

4、繪畫;作畫

[例句1]為蛇畫足。——·《梅花嶺記》

[例句2]善畫者多工書。——《圖畫》

[例句3]善畫者或兼建築。

5、又如:畫學(繪畫的學問);畫壁(在牆壁上作畫);畫革(在皮革上書寫);畫癖(喜愛繪畫藝術成癖)

6、用畫裝飾的或以圖案等裝飾的 。如:畫橋(彩飾的橋梁);畫燭(有彩飾的蠟燭);畫樓(彩飾的樓);畫剎(有彩繪裝飾的佛寺)

7、簽署;簽押 [sign]。如:畫敕(畫押);畫可(帝王在奏章上批可字,表示允准可行);畫卯(舊時官署規定卯時開時辦公,史胥差役按時赴官署簽到)

8、書寫文字。亦特指寫出帶有標記性的文字 。如:

畫灰(在灰上寫字);畫沙(古代書家以為筆鋒如錐畫沙,方為高妙);畫沙印泥(古代書法家推崇的一種用筆方法);畫札(寫字);畫拉(方言。寫)

9、比畫 。如:指手畫腳;畫符(道士用咒語畫成符錄);指天畫地

10、截止;停止

[例句1]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論語》。集解引曰:「畫,止也……自女自止耳,非力極。」

[例句2]百川學海而至於海,丘陵學山不至於山,是故惡夫畫也。——·《法言》 [李軔}注:「畫,止。」

11、謀劃;策劃

[例句1]畫,計也,策也。——《說文》

[例句2]平畫。——《商君書·更法》

[例句3]助畫方略。——《資治通鑑》

12、又如:畫策(計畫;籌畫);劃事(籌畫事情);畫製(籌畫制度);畫計(謀畫)

13、通「化」。教化 。如:畫外(化外,指政令教化所不及之地)

14、橫划過去

[例句1]曲終收撥當心畫。——·《琵琶行(並序)》

【詞性變化】

畫《繁體寫法》畫[huà]《名》。

1、成品畫

[例句1]畫果真邪。——·《觀巴黎油畫記》

[例句2]不設色之畫。——《圖畫》

[例句3]中國之畫。

[例句4]西人之畫。

2、又如:畫本(泛指畫冊);畫卷(裱後帶軸的長幅圖畫)

3、計策;計謀

[例句]後乃謀臣獻畫,而離削自守矣。——《封建論》

4、乙個不中斷、不停頓的揮筆動作。如:「人」字有兩畫

5、書法的橫筆。如:他姓王,三畫王

6、皺紋;紋縷 。如:畫石(有紋理的石頭)

2樓:匿名使用者

我有的,可以分享給你,,戳我的頭像看

畫圖在古代漢語中的意思

塗在古漢語中有什麼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塗◎ 使顏色、油漆、藥物等附著在上面:~飾。~漆。~抹。

◎專亂寫或亂畫;隨意的寫字或屬

畫畫:~鴉。

◎ 用筆抹上或抹去:~改。~竄。~乙。

◎ 泥濘:~炭。

◎ 河流或海流夾雜的泥沙在地勢較平的河流入海處或海岸附近沉積而成的淺海灘:海~。灘~。圍塗造田。

◎ 同「途」。曳尾於塗。

◎ 姓。

也字在古漢語中的意思

4樓:歌吟鈴子

也,yě,象形,本義女侌(陰)。《說文》:「也,女陰也。象形。」

i yě

1.語氣助詞。表判斷語氣。

《莊子‧逍遙遊》:「南冥者,天池也。」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和氏璧,天也所共傳寶也。」

《紅樓夢》第一回:「此開卷第一回也。」

2.語氣助詞。表解釋語氣。

《左傳‧莊公十年》:「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狼》:「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3.語氣助詞。與疑問、反詰、祈使等詞連用,表相應語氣。

《詩‧邶風‧旄丘》:「何其久也?」此表疑問語氣。

《莊子‧胠篋》:「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此表反詰語氣。

《史記‧項羽本紀》:「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此表祈使語氣。

4.語氣助詞。表呼喚語氣。

元關漢卿《竇娥怨》第三折:「婆婆也,你只看竇娥少爺無娘面。」

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二折:「哎,兒也,則被你痛殺我也。」

5.語氣助詞。用在句中,表停頓。

《詩‧陳風‧墓門》:「夫也不良,國人知之。」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四》:「其樹也,大株而白枝,葉似槐。」

6.語氣助詞。襯詞。無義。

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二折:「可不道一部笙歌出入隨,抵多少水盡也鵝飛。」

7.副詞。猶亦。承接上文,表示同樣。

北周庾信《鏡賦》:「不能片時藏匣裡,暫出園中也自隨。」

唐岑參《赴北庭度隴思家》詩:「西向輪台萬里餘,也知鄉信日應疏。」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死》:「往往有一種儀式,是請別人寬恕,自己也寬恕了別人。」

8.副詞。表選擇。

《京本通俗**‧西山一窟鬼》:「只要嫁個讀書官人,教授卻是要也不?」

《水滸傳》第二二回:「柴大官人在莊上也不?」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菱角》:「燭坐勿寐,我往視新婦來也未。」

9.副詞。連用,表並列。

《京本通俗**‧碾玉觀音》:「也不乾風事,也不乾雨事,也不幹柳絮事,也不幹蝴蝶事,也不幹黃鶯事,也不幹杜鵑事,也不幹燕子事,是九十日春光已過,春歸去。」

楊朔《走進太陽裡去》:「在這樣的人民面前,山也得低頭,河也得讓路,任何力量也不能阻擋我們前進。」

10.副詞。表轉折或讓步。

《紅樓夢》第六二回:「雖眾人要行禮,也不曾受。」

魯迅《吶喊‧阿q正傳》:「即使偶有想進城的,也就立刻變了計,碰不著危險。」

11.副詞。表強調。

《水滸傳》第九回:「相國寺一株柳樹,連根也拔將出來。」

《儒林外史》第三回:「這樣文字,連我看一兩遍也不能解……真乃一字一珠!」魯迅《二心集‧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我們的勞苦大眾……連識字教育的布施也得不到。」

12.副詞。表委婉。

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三折:「著我過去切鱠,得些錢鈔養活我來也好。」

《紅樓夢》第一一八回:「我也沒有法兒了,也只得由著你們去罷!」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二:「韓長脖原先也還闊,往後才窮下來的。」

13.通「他」。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彼顯有所出事,乃自以為也故,說者與知焉,則身危。」

王念孫《讀書雜誌‧史記四》:「也,讀為他。他故,他事也……他字古或通作也。

《墨子‧備城門》篇:『城上皆毋得有室,若也可依匿者,盡除去之。』也與他同。

《賈子‧修政語》篇:『是以明主之於言也,必自也聽之,必自也擇之,必自也聚之,必自也藏之,必自也行之。』《說苑‧君道》篇『自也』皆作『自他』。」

14.通「它」。

清李調元《卍齋璅錄》丁錄:「也,古通它。故沱、池、馳、蛇、沱皆讀沱。」

容庚《金文編》第十三:「它,與也為一字,形狀相似,誤析為二,後人別構音讀。」

ii yí

「匜」的古字。

《兩周金文辭大系‧魯大司徒匜銘》:「魯大司徒子仲白作其庶女厲孟姬賸也。」

郭沫若考釋:「匜,按《說文‧乙部》『也』。

朱駿聲《通訓定聲》:『此字當即匜字,後人加匚耳。』」

--漢語大辭典

也:也字的發展過程,在語氣上、運用上,都是有變化的。它的語氣,強烈且果斷,用在句尾,當做肯定語氣詞,主要用於陳述句中,比其他同類詞意義更加明顯。

《史記·孫子傳》:「願勿斬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語氣強烈,都表示肯定之義。

由於也字讀音和邪耶同,有時把它當作疑問語氣詞的乎、耶(邪)用。《國語·周語下》:「敢問天道乎,抑人故也?

」此句「乎」與「也」互文通用。《莊子》:「然則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

」《晏子》:「景公曰:此君子之服也?

小人之服也?」《晉書·魏舒傳》:「主人妻夜產,俄而聞車馬之聲,相問曰:

『男也?女也?』」《魏書·崔浩傳》:

「……先攻城也?先略地也?」《魏書·劉芳傳》:

「(王)肅曰:『此非劉石經耶?』」故郭忠恕《佩+集序》有邪也弗殊之說,《顏氏家訓》曰:

「邪者未定之辭……北人即呼為也字。」(《唐韻》正捲九「也」字條)可見古音邪、也為異字同音通用。

這裡也、耶(邪)雖同作疑問語氣詞用,但並不意味著它們就是同義詞。「耶」的本義屬疑問語氣詞,而「也」的本義則屬肯定語氣詞。所以,也字不能隨便當耶字用,只有在句中豈、焉、安、何等字為之先,它才能當作耶字用,如「何為者耶」,可以作「何為者也」,而「是耶」、「非耶」不能作「是也」、「非也」。

也字具有疑問語氣之義,是有條件的,即它須受句中前置詞的影響。例如上例中《晉書·魏舒傳》「……相問曰:『男也?

女也」』一句,也字受句中前置詞的影響,才成為疑問語氣詞,它一般用於選擇問句中。

中國古書無標點符號,虛詞往往具備標句語的性質,並受句文中的影響,表示其詞性。所以,也字在這裡成為疑問語氣詞,而在別處,則成為其他詞性,其用法靈活廣泛。也字讀音如上說為羊者切,又讀邪音,也讀兮音。

但上古時為悲音。(清陳僅《捫燭脞存》卷七)和移音《唐韻正》卷二「馳」字)音讀如此多,義隨音轉,它是最突出的虛詞,虛詞依聲注義,也字自然有肯定與疑問正反兩用的變化。也字亦有兮、哉之義。

《詩經·挪風·君子偕老》:「邦之媛也!」《鄭風·羔裘》作:

「邦之彥兮!」又《詩經》的《國風·曹風·鳲鳩》:「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而《淮南子·詮言》引《詩經》作:「其儀一也,心如結也。」說明也、兮同義通用。

《論衡·刺孟》:「今以燕伐燕,何為勸之也。」《韓非子·解老》:

「吾奚以知天下之然也?」兩個也字,前「也」,《孟子·公孫丑》作「哉」。後「也」,《老子》作「哉」。

可知也字亦有疑問語氣詞「哉」字義。這是由於句中也字前面有何、奚等疑問詞搭配,從而形成它的變性。上句中如將「何」字換成「不」字,即「今以燕伐燕,不為勸之也」,則也字仍作它的本義肯定語氣詞解,而與疑問詞哉字義不同。

另外,也字也可用於感嘆句中作感嘆詞。例如《史紀·叔孫通傳》:「高帝曰:

『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此也字即作感嘆詞用。也字到了唐、宋時,使用最為活躍。

它的語氣,不似以前那樣強烈肯定,而變為舒緩平落。清張文炳說:「凡文勢平平落下,高不太揚,低殺太煞者,用之(也)。

」《虛字注釋》唐、宋古文中,用也字特別巧妙,例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和蘇東坡的《酒經》,都以用也字為絕句,前者一篇短文用21個,後者用16個。歐陽修曾說:「平生為此文最得意……吾不能為退之畫記,退之又不能為吾醉翁亭記。

」而東坡《酒經》:「每一也字,上必押韻,暗寓於賦,而讀之者不覺其激昂淵妙,殊非世間筆墨所能形容。今盡載於此,以示後生輩,其詞雲廠…·此餅之良者也……此面之精者也……尚有五公升之贏也……足以散解而勻停也……以吾酒之萌也……故吾酒三十日而成也。

」元代陳秀民稱「此文如太牢八珍,咀嚼不嫌於致力,則真味愈雋永」(以上均見元末明初人陳秀民著《東坡文談錄》)。

屬在古漢語中的意思古漢語受的意思

種類,類。亦特指牲類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左傳 莊公十年 親屬是疾易傳染,遘者雖戚屬,不敢同臥起。清 方苞 獄中雜記 儕輩。指同一類人 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 項羽本紀 官屬 部屬 徒屬皆曰 敬受命 史記 陳涉世家 歸屬 隸屬 屬於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唐 白居易 琵琶行 並序 系 是今營...

在古漢語有什麼意思聊在古漢語有什麼意思

乙個意思是依賴 依靠。再乙個意思是權且 暫且。依靠,依賴,憑藉的意思。w li o 1.猶無可奈何。史記 吳王濞列傳 王實不病,漢 系治使者數輩,以故遂稱病 今王始詐病,及覺,見責急,愈益閉,恐上誅之,計乃無聊。宋 蘇軾 漢高帝論 呂后 雖悍,亦不忍奪之其子以與侄。惠帝 既死,而 呂后 始有邪謀,此...

辰字在古漢語中的意思狎字在古漢語中什麼意思

辰 的釋義 地支的第五位,屬龍。用於記時 時 上午七點至九點 時日 光。時 誕 日 月 星的總稱 北 北極星 星 古同 晨 清早。辰 的讀音 ch n 筆畫 7畫 部首 辰 造句 辰光 ch n gu ng 這時樹林中的雄雞長啼了幾聲,報告是正午的辰光。星辰 x ng ch n 天上的星辰,看起來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