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中的而字表假設的句子有哪些

2021-03-06 16:39:38 字數 5785 閱讀 8523

1樓:日食三顆棗

1、諸君而有意;瞻餘馬首可也。

出自清朝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這句話的意思是:諸位如果有意,看我馬頭的指向,聽我的指揮。

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出自《論語·為政》。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講信用,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麼。

3、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出自《荀子·勸學》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擴充套件資料:1、而表示並列關係,相當於「和」、「與」。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釋義:永州的野外出產一種奇異的毒蛇,這種蛇黑色的身子上有白色的花紋。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告子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釋義: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2、而表示遞進關係,相當於「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釋義: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3、而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就」、「才」。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石鐘山記》

釋義:我正心驚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出鄉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釋義: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願)死也不願接受(別人的施捨)。

4、而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卻」、「但是」。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釋義:青是一種染料,從藍草中提煉出來,但顏色比藍草更深;冰是由水製成但卻比水溫度更低

荊有餘地而不足於民——《公輸》

釋義:楚國有多餘的土地但不能滿足百姓的需要。

5、而表示目的關係,相當於「來」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釋義:宮妃們久久地站著,遠遠地探視,盼望著皇帝來臨。

2樓:西瓜比不過夏涼

人不知而不慍。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

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契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秦以城求壁而趙不許,曲在趙。

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

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諸君而有意,瞻餘馬首可也。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而】(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2.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3.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捨汝而旅食京師,以求鬥斛之祿(《陳情表》)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5.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7.表示因果關係,

①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係,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遊》)【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高中語文文言文中「而」字有幾種用法

3樓:漂亮皮奧利安

①<名>頰毛;鬍鬚。《周禮·考工記》:「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而。」

②《代》通「爾」你,你的。《記王忠肅公翱事》:「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

③《動》通「如」。好像《察今》:「軍驚而壞都舍。」

④《連》1.表並列關係。《論積貯疏》:

「苟粟多而財有餘。」《捕蛇者說》:「黑質而白章。

」2.表相承關係。《扁鵲見蔡桓公》:

「扁鵲望桓侯而還走。」《石鐘山記》:「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

」3.表示遞進關係。《勸學》:

「君子愽學而日參省乎已。」《赤壁之戰》:「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

」4.表轉折關係。《餚之戰》:

「吾見師出,而不見其入也。」《論積貯疏》:「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⒌表修飾關係。《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

」《捕蛇者說》:「吾恂恂而起。」⒍表假設關係。

《信陵君竊符救趙》:「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馮婉貞》:

「諸君而有意,瞻餘馬首可也。」⒎表因果關係。《廉頗藺相如列傳》: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赤壁之戰》:「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⒏表時間、方位、範圍的界限,相當於「以」。《祭妹文》:「今而後,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

」⑤《助》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吧」。《論語·子罕》:「豈不爾思,室是遠而。」《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⑥詞綴,嵌在某些時間詞後面。《**》:「俄而,百千人大呼。」《醉翁亭記》:「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4樓:斯恭蠻君

而#ér

【釋義】

①又;並且:少而精|取而代之|生動而有趣。②卻;可是:

忙而不亂|似是而非|心有餘而力不足。③往;到:自下而上|由淺而深|由近而遠。

④用在修飾語和動詞之間,表示前面是方式、狀態、目的、原因等:挺身而出|侃侃而談|為成功而奮鬥。

【而今】

#érjīn

如今。〖例句〗過去這裡幾乎與世隔絕,而今修通了公路,再也不閉塞了。

【而且】

#érqiě

連詞,表示進一步,前面往往有「

不但、不僅

」等跟它呼應。

〖例句〗她不但文章寫得好,而且字也寫得很漂亮。

【而已】

#éryǐ

助詞,罷了。

〖例句〗我只是隨便說說而已,你別當真。

***************====關於這個字的更多的資訊***************==

而《名》

(象形。小篆字形,象鬍鬚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內外兩層,外層象兩腮的鬍子,內層象生在嘴下的鬍子。「而」是漢字部首之一。本義:頰毛)同本義

而,頰毛也。――《說文》

而《連》

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表示並列關係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表示遞進關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表示承接關係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而ér

①〈古〉你;你的:餘知~無罪也。(《左傳·昭公二十年》)、必欲烹~翁。(《史記·項羽本記》)

②表示並列、轉折、順接等:國富~兵強、知一~不知二。

而néng

1.能夠。

2.能力,才能。

3.安定。

5樓:茆秀芳傅巳

1.古同「爾」,代詞,你或你的:「~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2.連詞

a.表平列,如「多~雜」。

b.表相承,如「取~代之」。

c.表遞進,如「~且」。

d.表轉折,如「似是~非」。

e.連線肯定和否定表互為補充,如「濃~不烈」。

f.連線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如「侃侃~談」。

g.插在主語謂語中間表假設,如「人~無信,不知其可」)。

3.表(從……到……):從上~下。

高中文言文中的而字的幾種用法該怎麼運用,什麼情況下

6樓:匿名使用者

高中文言文中「而」字,主要有以下三種用法: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2.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3.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捨汝而旅食京師,以求鬥斛之祿(《陳情表》)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5.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7.表示因果關係,

①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係,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字在文言文中怎樣翻譯高中文言文實詞而字的翻譯都有哪些

一 用作連詞。1 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 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 勸學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蜀道難 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 信陵君竊符救趙 2 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 並且 或 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 屈原列傳 回視日...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文言文中而的用法有幾種

而 1 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複句的各種關係。a 表示並列,又。侶魚蝦而友麋鹿 b 表示修飾,可不譯。順流而東 c 表示承接,就。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d 表示假設,如果。諸君而有意,瞻餘馬首可也 e 表示轉折,但是。後人哀之而不鑒之 f 表示因果,因而。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 2 助詞,表示語...

文言文而的詞性,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而 1 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複句的各種關係。a 表示並列,又。侶魚蝦而友麋鹿 b 表示修飾,可不譯。順流而東 c 表示承接,就。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d 表示假設,如果。諸君而有意,瞻餘馬首可也 e 表示轉折,但是。後人哀之而不鑒之 f 表示因果,因而。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