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民生
意思是上天賦予人的品德叫做本性,順著本性去做事叫做道,人們培養並遵守道叫做教化。
中庸》開宗明義,肯定:「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提出「性」、「道」、「教」三項,用以解釋「道」的淵源。
作者認為:上天以陰陽五行的道理來交付給人,人類運用這些道理來修成誠的美德,這就叫做「性」,人有了性之後,做事遵循它,這就叫做「道」。聖人應當運用「道」去約束民眾,對他們的行為加以限制,使做事過分的人回撤,使做事不及的人前進,這就叫做「教」。
內容結構。中庸》一書,共三千五百多字,按照朱熹的分法,分三十三章,四大部分,傳的是自上古大聖以來的儒家道統心法,其內容涉及為人處世之道、德行標準及學習方式等諸多方面。第一章到第十九章的內容著重從多個角度論述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第二十章承上啟下,從魯哀公向孔子詢問處理政務的方法一事著手,通過孔子的指出了施行政事與加強人自身修養之間的密切關係,並進一步闡明天下通行的五項倫理關係、三種德行以及治理國家的九條原則。
在此章的最後引出全書後半部分的核心「誠」,並強調要做到「誠」的五個具體方面。第二十一章到第三十三章的內容,便是圍繞「誠」來的。
2樓:靜雨
中庸:據朱熹注,為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意。庸,平常。中庸之道是儒家的倫理道德準則,為常行之禮。
3樓:劉啊二
中庸有兩次含義,乙個是漢語詞語和中國古代儒家經典。
1、漢語詞語。
中庸,為儒遲爛家的道德標準,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論根源源於人性。
出自《論語·雍也》:「中庸之碼肆漏為德也,其至矣乎。」
譯文:做事守中,不偏不倚的品德,大概是最好的。
2、中國古代儒家經典。
中庸》是儒家經典的《四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內文的寫成約在戰國末期至西漢之間,作者是誰尚無定論,一說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載於另一說是秦代或漢代雹謹的學者所作。宋朝的儒學家對中庸非常推崇而將其從《禮記》中抽出獨立成書,朱熹則將其與《論語》、《孟子》、《大學》合編為《四書》。
中庸的含義
4樓:xiao點說
中庸釋義:(名)儒家的一種主張,待人接物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之道。② 書)(形)指德才平凡:~之才。
中庸是指儒家的道德標準,為歷代儒客遵循與推崇之道德標準。中庸又稱中用,庸古同用。意為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論根源源於人性。
出自《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中庸》是儒家經典的《四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內文的寫成約在戰國末期至西漢之間,確切作者尚無定論,一說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載於另一說是秦代或漢代的學者所作。
宋朝的儒學家對中庸非常推崇並將其從《禮記》中抽出獨立成書,朱熹則將其與《論語》、《孟子》、《大學》合編為《四書》。
宋、元以後,以《中庸》為代表的儒家經典成為學校指定的教科書和官定的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庸》提出的「五達道」、「三達德」、「慎獨自修」、「至誠儘性」等內容,時至今日仍對為人處事,人性修養有重要影響。
中庸的中的含義是什麼
5樓:來日方長
意思是:達到寬廣博大的境界同時又深入到細微之處,達到極端的高明同時又遵循中庸之道。
出處:《中庸》
中庸》精選: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然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
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其此之謂與!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
今天落車同軌蘆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
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翻譯:偉大啊,聖人的道。浩浩蕩蕩,生長發育萬物,與天一樣高峻。
充足而且偉大啊,三百條禮儀,三千條威儀,等待聖人出現後才能實施。因此說,如果達不到最高境界的道德,最高境界的道就不會成功。
所以,君子應當尊奉德行,善學好問,達到寬廣博大的境界同時又深入到細微之處,達到極端的高明同時又遵循中庸之道。溫習過去所學習過的從而獲取新的認識,用樸實厚道的態度尊崇禮儀。
這樣,在上位時不驕傲,在下位時不背陪宴鄭棄。國家政治清明時力爭主張被接受,國家政治黑暗時以沉默保全自己。《詩經》上「既明達又聰慧,這樣才能保全自身」這句話,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孔子說:「愚蠢但又只憑主觀意圖行事,卑賤但又好獨斷專行,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卻要恢復古代的做法,這樣的話,災難就要降臨在他身上了。」不是天子,就不議論禮制,不制定制度,不考核文字。
現在普天落車轍統一,文字統一,倫理觀念統一。雖然有天子的地位,但如果沒有天子的德行,就不要輕易制禮作樂,雖有天子的德行,但是如果沒有天子的地位,也不要輕易制禮作樂。孔子說:
我解說夏祥乎代的禮法,但杞國的文獻不足以驗證。
我學習殷朝的禮法,僅僅有宋國保持著它。我學習周代的禮法,現在正實行著它,因此,我遵從周代的禮法。」
《大學》《中庸》的作者是誰,中庸的作者是誰?
四書由朱子作集注,從而對後世影響巨大.大學 朱子語 是入門之德基 中庸 是第一章是 孔門心法 四書值得一讀.祝你從一問開始,對儒家文化了解的更多 大學 作者 曾子 中庸 作者 子思 孔子之孫 中庸的作者是誰?中庸的作者是子思。中庸 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一,原是 ...
儒家的中庸的意思儒家思想,什麼叫中庸之道
中庸所論乃天道 人道的最高深又最恆常的道理。中庸是循中和之道而為之。其通篇的主旨是論中和,致中和的方法。中和是宇宙的本來狀態。人的可教育,就在於能中和 政教的作用,就在於致中和。道實質是遵循人的本真善性處理天 人大小事務的無聲 無息 無味 無色的一以貫之的自然法則。道即率性,率性就是自然 平常,平常...
孔子主張的中庸之道是個什麼鬼,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孔子一生推行仁政和德政,用仁 義 禮 智 信教化民眾,追求天下大同,主張 和而不同 他的思想基礎和世界觀就是 中庸 也就是後來人們常說的 中庸之道 何謂 中庸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 是不偏不倚,中正,無過不及.中者天下之正道.庸不易謂之庸,不偏離正常.孔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