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魯迅先生去世,是現代文學界大損失,不但我國人這樣說,就是日本與蘇俄的文學家也這樣說,可說是異口同聲了。魯迅先生的事蹟,除自傳外,各報發表的也不少,無取乎?述。
我現在記他的幾件軼事。
三十年以前,我在德國留學的時候,覺得學鉛明盯德語的困難,與留學東京的從弟國親通訊時,談到這一點。國親後來書,說與周豫才豐明昆弟談及,都說「最要緊的是有一部好字典」,這是我領教於先生的第一次。後來國機又寄給我或外**集一部,這是先生與豐明合譯的,大都是北歐的短篇**,譯筆古奧,比林琴南群所譯的,還要古奧;止要看書名「域外」寫作「或外」,就可知先生那時候對於小學的熱心了。
先生進教育部以後,我們始常常見面。在南京時,先生於辦公之暇,常與許群季?影抄一種從圖書館借來的善本書,後來先生所完成的有校訂本魏中散大夫嵇康集等書,想就是那時間工他的一班了。
先生於文學外尤注意美術,但不喜歡**。我槐和記得在北京大學的時候,教育部廢去洪患的國歌,而恢復卿雲歌時,曾將兩份歌譜,付北平的中學生練習後,在教育部禮堂唱奏,除本部職員外並邀教育界的代表同往細聽,選擇乙份,先生與我均在座。先生對我說:
我完全不懂**」。我不知道他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否把「懂」字看得太切實,以為非學過**不可?還是對於教育部這種辦法,不以為然,而表示反抗?
我後來沒有機會問他。我知道他對於圖畫很有興會。他在北平時已經蒐集漢碑圖案的拓本。
從前記錄漢碑的書,注重文字;對於碑上雕刻的花紋,毫不注意。先生特別搜輯,已獲得數百種。我們見面槐遊時,總商量到付印的問題。
因印費太昂,終無成議。這種稿本,恐在先生家中,深望周夫人能檢出來,設法印行,於中國藝術史上,很有關係。先生晚年提倡版書,印有凱綏珂勒惠支和e蒙克版書選集等,又與鄭君振鐸合選北平南紙鋪雅馴的信箋印行函,這都與搜輯漢碑圖案的動機相等的。
先生在教育部時,同事中有高陽齊君壽山,對他非常崇拜,教育部免先生職後,齊群就宣告辭職,與先生同退。齊君為人豪爽,與先生的沉毅不同;留德習法政,並不喜歡文學,但崇拜先生如此,這是先生人格的影響。
2樓:匿名使用者
先簡要敘述你讀了這篇文章,覺得感觸巖寬搏頗深,受益良多之類的。
然後針對文章的內容粗祥結合自己的實際談體會,體會不要太多了,一定是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當然也可以是幾方面的,但必須結合實際,要有明確的針對巧慧性,你這體會可以是在讀信前自己沒有認識到的或者覺悟不夠的內容,讀了文章過後讓你覺得豁然開朗了,一下子明白了什麼;也可以是你在工作中已經有體會有感悟了但需要進一步公升;還可以是別的。
其實讀後感類是很好寫的,你這篇讀後感多誇這篇文章就對了。
3樓:匿名使用者
讀後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
讀後感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於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嫌隱,引用原文要簡潔。
在指敗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後,結尾又回扣「讀」.
寫讀後感一般應做到三點:
1、要讀懂原文的內容。「讀後感」,顧名思義,就是先讀後感。因此,讀是至關唯者顫重要的。只有通過讀,抓住了原文的重要內容,才會寫出自己的真實體會。
2、寫自己體會最深刻的部分。一篇文章敘述的內容很多,要抓住文章中你自己體會最深的內容來寫。體會不深,感想不豐富,讀後感就寫不成功。
老舍先生的作品讀後感,老舍的作品讀後感
老舍 精選 是世界少年文學經典文庫中的作品,其中收錄了老舍先生的五部作品.老舍,原名舒慶春,出在北京乙個滿城市貧民家庭.老舍這樣以平民出身而躋身文壇的是為數不多的,在作品中始終保持平民風格,在文學創作中表現城市平民生活而大獲成功者唯有老舍先生一人.老舍 精選 裡包含 駱駝祥子 柳家大院 上任 斷魂槍...
《白樺》讀後感,白樺讀後感
樹的喜愛之情。我無意間在女兒的書本上讀到,竟然一連幾日都不能忘懷。我每天在心裡吟誦著這小小的短詩,心裡充滿了一種一見傾心的感覺。歌謠般朗朗上口的句子,簡短而優美的詩行,常常響在我的耳際,讓我一遍遍吟誦,一遍遍懷想。我彷彿看到在皚皚白雪的原野上,玉立著一株美麗的白樺,身披潔白的銀裝,以洋洋灑灑的姿態站...
小說讀後感各類小說讀後感。
愛情的獲得需要手腕 讀 卡迪央王妃的秘密 後感 愛情固然美好,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擁有,那需要很多條件湊在一起方能水到渠成。如果沒有條件那麼就要創造條件。本篇就是講述乙個過氣沒落的貴婦如何利用手腕把乙個詩人抓住的故事。不用說抓住詩人太容易,以致貴婦對女友說,他是個可愛的孩子,剛從襁褓裡出來。真的,這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