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一輩總喜歡用打來教育孩子

2025-06-26 19:05:42 字數 4752 閱讀 2594

1樓:幸運的佩佩

打是一種控制。

因為沒有好的教育方法,所以,最不費心、費腦,直接有效的控制就是」打「了。

就像人的發怒一樣,當我們沒有很好的辦法,去達成自己的願望,對別人發怒,就是我們採用的手段。

因為發怒代表著一種威脅,拿我和你的關係、我對你的壓迫做威脅,企圖達到控制你的目的。

只不過我們常不能遂人願,但發怒在 生活中確實是一種有效的控制手段,尤其是對那些弱於我們的人,這也是為什麼好看的女生常常會用發脾氣對待男朋友:因為她想控制,按照我的意願來。

大人對小孩就不存在是否比他強的問題了,孩子如果不聽話,威脅就是了。

於是,打,就那麼的普遍。

尤其在中國的傳統教育觀念裡,我打你不是因為我不愛你,而是恨鐵不成鋼、都是為你好。

大人常常用這樣的理由來包裝自己「恨」,它背後的意思是:

你這個孩子,怎麼是這樣的呢?我的孩子應該是優秀的,傑出的,是我理想中的好孩子。你沒有達到我的要求,讓我失望,我要控制你,按照我想象中理想孩子的方向去發展,我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那就用「打」的方式來讓你變成我想象的樣子。

原本應該是循循善誘的教育方式,因為自己的教育能力不夠,變成了簡單粗暴的打,對家長而言,這是無能的一種表現。

不信銀僅體現在教育水平上,還體現在將生活中的不快以及不如意向孩子發洩拿坦兆。

中國家庭教育統計發現,越是父母成功感高的家長,體罰孩子的次數越少。

因為成功感高的家長往往代表著高學歷、高收入,相應的教育方式會更合理。

所以,家長應該反思,什麼樣的你,才塑造了什麼樣的孩子,如消租果你想對他們發脾氣、體罰,先問問自己,你做的夠嗎?

那個應該體罰、反思的人更應該是擁有監護權的自己。

2樓:萌伊

還記得小的時候就曾經被父親責打過,小時候比較調皮,一次跟弟弟(姑姑家孩子)玩耍的時候可以玩過了,我把弟弟上到了門外,結果爸爸一巴掌就打來的,痛得直哭,還會被父親吼叫「不許哭」! 當時的心情可想而知,對於打罵對於棍棒教育自己也是非常害怕的。被打的次數多了,也漸漸的更加眼頑皮了還不怕疼,甚至有幾次跟父親叫囂「你打啊,打死我算了」!

也算是一種有聲的反抗吧,在棍棒教下我越來越頑皮,越來越叛逆,對於父親當然也是比較怕的,跟父親敞開心扉說心裡話,那是不可能的,甚至連言語都不想和父親交流。還記得有次哥哥也被責罰,被打的跳牆跑開了,當時已經天黑了,該是冬天很冷,爸爸和奶奶晚上出去找了很長的時間,想他們是後悔自己的行為的。即使他們後悔,他們也是選擇「棍棒」來教育孩子,因為棍棒教育簡單粗暴,可以迅速的制止孩子的行為,而言語說教卻不是每個家長都能做到的,特別是我森伏們的父母那一輩,受過得教育沒有那麼多,他們並沒有很多的耐心去教育我們!

如今,輪到自己教育孩子,難道也是「棍棒教育」?最初的時候我並不想用棍棒教育來教育我的孩子,因為我深知棍棒教育背後對我塌蘆的傷害和影響,所以我願意用一種溫和有效的方式來教育我的孩子,而不是吼叫責打!然而,隨著孩子越來越大,越來越調皮的時候,曾經那段時間我也選擇了「棍棒」,選擇了打罵,也一時的看到了孩子怕我的情景,因為他的不聽話我選擇打罵,因為他的調皮我選擇打罵,我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好,卻一次次的在後悔中繼續著。。。

在看到孩子對自己害怕的眼神,甚至不怎麼快樂的笑了,不願意讓自己抱的時候,我知道自己的行為已經傷害了孩子,如果孩子比較大,他肯定會封閉自己的內心感受不會選擇告訴我,所以改改改,不改不行了,必須改掉打罵孩子的習慣,因為我想要乙個快樂的孩子,我想要乙個跟我可以非常親密的孩子,甚至可以成為朋友,孩子可以毫無顧忌的向我吐露心扉! 孩子總是不記仇的,當他的媽媽變得溫柔了,孩子的笑臉就越來越多了,當媽媽自己變得溫柔了,會發現其實自己的脾氣也並沒有那麼差,很多的時候脾氣是可以不發作的,似乎耐心也更加的多了,當孩子再去調皮搗蛋的時候,會看到孩子的進步,會想到孩子這個年紀應該有的探索精神,不應該阻止孩子。。。此衫攜。

為什麼老一輩都喜歡用教育的方式教育小孩兒

3樓:茶上往來

首先要爛巖好明確老一輩喜歡教育人,他們是出於什麼樣的目的,大多時候他們的目的很單純,只是為了分享自己的經驗,讓後備可以棗隱少走彎路。

老一輩喜歡教育人是好事,比如我喜歡我飢鉛爸給我的建議,關鍵在意老一輩教育人的方式,是命令式的還是建議式的,身邊大多數老一輩教育人的方式是命令式的,比如,你要怎麼怎麼做,必須怎樣,這類語氣非常的強硬,也是一般人不願意接受的,反而會觸發逆反心理,反其道而行。建議式的教育,比如我覺得你可以嘗試一下等等,這樣的表達很少,可能跟他們生活狀態和受教育水平有關,歲數越大越抗拒學習新的東西,惰性作祟,所以反思自身 未來一定活到老學到老,爭取不被社會淘汰,為實現兒女繞膝而奮鬥。

4樓:大學子講文明

當然可以,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不過甘孝仿答於平庸是可以的大祥,甘於平凡卻是行巧慧不通的,因為平凡的人生是奮鬥出來的。

為什麼老一輩總是喜歡教孩子?

5樓:網友

一是生理層面:

1、首先有種說法是教育人使人快樂。理由是教育過程可以使人分泌多巴胺,前提是承認多巴胺是快樂物質,但是這種說法顯然已經被多方駁斥過,不太科學。至少多巴胺的理由是經不住推敲的。

2、教育人是一種生理延續的本桐指茄能反應。這種說法其實有一定道理,生物的延續性,其實是人的動物性方面局察的本能。從古至今,尤其是古代,為了保證種群的延續,教育後代成為了一種近乎本能的意識,而這種責任往往自然而然落在有一定生產和捕獵經驗的老一輩人的身上。

二是心理層面(這個應該是最主要的)

1、老一輩人認為教育後輩是自己的一種責任。所以他們會認為如果逗老不把自己知道的知識和經驗傳授給後輩是一種失職的表現,因此就顯得」好為人師「。

2、教育同樣使老一輩獲得可能的成就感。老一輩通過教育後輩,在後輩一次次的避免吃虧或者取得某種成就之後,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常見的子女攀比現象某種程度上就是這種心理的體現,換個說法也可以叫做虛榮心。

3、教育後輩是某種自我救贖和自我完善。老一輩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教訓,希望年輕人不要在同一件事情上犯錯吃虧,也希望後輩加速成功少走彎路。

4、教育後輩可以體現自己的身份。老一輩的有些人受到某種思想意識和觀念的影響,會通過教育的方式來刷存在感,同時獲得控制權。

5、教育後輩同樣也可能是一種成年人認為的愛的體現。教育是有意識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其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基本上都是老一輩人對後輩的教育為主,不管是父母對子女還是教師對於學生,本質上都是一種愛的表現。

所以也別總覺得老人的嘮叨是多麼令人受不了的事情,有時候換位思考一下,雖然確實會帶來某種壓力,但同時也要認識到,這裡面大多數的內容和情況,正是人類得以延續的關鍵要素之一。

為什麼老一輩人總愛教育孩子呢?

6樓:奧陶紀科技

深有體會,應該用鞭策來表達不止是老一輩人喜歡教育人,長輩以上都有這個愛好本性吧,可以說是老人的一種對愛表達的方式,就比如:咱們過年走親戚,比自己小一輩的人,問問成績怎麼樣了,應該怎麼做呀,一串串的大道理就講了出來,不管聽不聽懂,好像說不完,心裡有些不自在,不舒服的樣子,其實就是希望孩子好一些更何況老一輩人了,用自己人生經驗,給你講述一下人生的大道理,是讓你少走彎路,也會講道理的過程中,也有小小吹牛的成分在,但道理還是可以聽聽的,初聽不知話中意,在聽已是當事人,建議還是多聽聽一些教育和鞭策,可以想通很多道理,問題也會迎刃而解,有一句俗話說的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因為說教是處於較高地位的人展示權威的手段之一,喜歡教育人是因為喜歡處於領導地位。稍微留意一點你會發現,大多你受過老一輩的教育是沒有道理的。大多數捱得揍只是因為他們心情不好,作為發洩的乙個手段。

小時候讓你少戴眼鏡和長大了之後讓你平時把眼鏡戴上的其實是一類人;讀書時候不讓你跟女孩子說話和工作以後讓你各種想辦法認識女孩子的是一類人;讀書時候不讓你接觸電腦和工作以後讓你一直用電腦學習的是一類人;

所以老一輩教育,咱們小輩還得聽著,同時隨著年齡增長,父母年齡也大了,儘量抽時間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因為在年少的時候總是把壞的脾氣留給家人,父母在家有時候很孤獨,所以老一輩人也許只是多想和你們說說話。

為什麼老一輩人喜歡教育孩子?

7樓:帳號已登出

長輩都比較嘮叨,他們覺得孩子不懂事,必須要父母來管理,長輩來教育,孩子才會變得更好,所以在家尺如庭裡,父母就總是在孩子面前說很多話,在孩子心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就成為了一種嘮叨,父母總是會擔心孩子會變得不好,所以都會喜歡教育晚輩,在長輩心目中,孩子永遠是孩子,在傳統的方式裡,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不打不成器」的傳統觀念。很多父母都會認為,孩子做錯事打一頓就好了。

所以在生活中,有些父母常常因為孩子調皮搗蛋、有意無意地對孩子進行棍棒式教育。更在平時生活中以故意「潑冷陵絕啟水」式教育,打擊、嘲笑、各種不認同孩子。實際上這種「打擊式教育」不僅會導致孩子缺乏自信,還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成長。

雖然這是父母們認為愛孩子的方式,但對於孩子來說,是讓人很痛苦的教育方式。

晚輩就應當聽取長輩的意見,不接受任何反駁。在孩子的面前通常也都是表達的很強勢,不會真正聽取孩子內心的聲音,有意無意間給孩子施加各種學習壓力,對於孩子的表現動不動就給與否定,甚至打擊。他們會用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來要求孩子,孩子們就應當按部就班,不能犯下任何錯誤。

有沒有想過換位思考,每天被否定著,真的會把孩子的自信一點點的磨滅掉。

第。三、誰是父母心中最完美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良好的溝通對家庭教育的重要巨集數性不言而喻。

然而,「你看人家小明比你聽話多了」「你看隔壁張叔的孩子都比你強」「你看李阿姨家的孩子每次都考第一」卻是不少父母脫口而出的話,總是覺得要時刻拿「別人家的孩子」來鞭策他,讓他進步。孩子也有自己的人生軌道,該承受的,該經歷的,應有完整的體驗。這樣有意無意對比反而更傷害孩子的情感、自尊,嚴重挫傷親子關係。

老一輩主要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以前的孩子特別多,怎麼教育孩子?孩子也不會逆,反而且是很多孩子都會捱打,捱罵都是比較常見的,老人都喜歡用過去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所以就喜歡教育人總是變得很嘮叨。

為什麼老一輩都喜歡用自己的經驗來教育人呢?

老一輩的用自己長期積累的經驗提點一下年輕人,這樣很好,傳道受業解惑嘛,但是問題就是,總是 倚老賣老 的教育人,逗知派總要體現出自己的長輩地位,這種行為就不太容易讓人接受了。縱觀老一輩們,如果真的是一些 學有所成 在社會上 有所作為 或者有一定社會地位的長輩們,反而並不是那麼愛 教育 人,他們大都喜歡...

為什麼老一輩人都喜歡吃水餃?

她們喜歡的旅茄銀是新鮮材料做的手工水餃,而不是速凍餃子。食材新鮮,易消化,有營養。反觀現在大多數人喜歡天納猜天吃的燒烤拆宴,那些都是在為醫院做貢獻!老一輩人大都經歷過艱難的日子,那個時候能吃餃子的時候,都是逢年過節,甚至一年只有過年才能吃上餃子。老一輩人小的時畢茄候經濟衝巖條件都不夠好,乙個小康之家...

老一輩人為什麼會有「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的飲食禁忌

首先來看前半句 黃鱔不吃頭 民間對此還有乙個傳說,相傳有一種黃鱔叫望月鱔,此鱔喜食腐肉,專挑一些死魚死狗死老鼠進食,更誇張的是,每逢月圓之夜它會出洞望月,因而得名望月鱔。當然了,這只是一種傳說,另外還有一些實際意義,就是黃鱔是一種野生魚類,肉質鮮嫩美味,深得民間百姓的喜愛,所以愛吃黃鱔的人有很多,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