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人見漁人, 乃大驚 的原因是什麼 用文中語句

2025-06-22 06:10:26 字數 1103 閱讀 8504

1樓:好識靜

1.問所從來。具答之。

2.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這兩句吧。作者把桃花源的人見到漁人的感受寫在了前面,是因為後面桃花源的人知道漁人是從外面來的,所以「乃大驚」,而且他們為了躲避戰亂已經與外界沒有了任何聯絡,所以見到漁人會驚訝。

2樓:肖碧春祖醉

就是竟然的意思,這句話,作者的用意是用「乃」這個字突出桃花源裡的人與世隔絕,後文寫道「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隔絕。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由此可看出,桃源人連漢朝都不知道,與外世早已隔絕n年,更不必說見到外人了,所以才很驚訝。

即使你不信我,教科書上也都將「乃」翻譯為竟然。

3樓:庹蘭芳步蕾

本人的理解就是吃驚,嚇了一跳。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乙個與世隔絕的人,突然見了外面的人,自然會很驚訝,就像古代中國有歐洲人來,大家就很奇怪,為什麼有人張著黃毛藍眼睛。

漁人在與桃花源人交往,哪些語句寫出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可以看出什麼?

4樓:金屋藏焦

描寫的語句由:1.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2.村中聞有此虛如知人,鹹來問訊。3.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可以橡灶看出桃花源人的差消熱情好客。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為什麼桃花源的居民聽過漁人詳述外面的情況後,旨嘆惋?(100字)

5樓:

為什麼桃花源的居民聽過漁人詳述外面的情況後,旨嘆惋?(100字)

為外面的世界如此動盪而嘆惋,為桃花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寧靜祥和的鍵亮日子而嘆惋,因為桃花源中的人一直與世隔絕,不瞭解外面的喚咐情況。 為桃花源外的社會黑暗動盪而嘆惋 ,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過著痛苦生活而嘆惋。稿鏈寬。

漁人角度的關於桃花源記的作文桃花源記以漁人的角度寫一篇作文

從他的行為來看,他忘記承諾,背信棄義,將這裡情況說出去,是個不誠信的人 但從全文來看,作者以此來說明桃花源是不存在的 桃花源是作者寄寓理想的聖地,故可遇而不可求。望採納,謝謝 在陶淵明的 桃花源記 裡,我們有幸欣賞到了世外的清閒平適,感受到了自然和諧的社會之美,與漁人一起經歷了這場奇妙之旅。但我們或...

世上有桃花源嗎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事是真的嗎

中國桃花源的地名有很多,重慶酉陽 湖南常德 湖北 江蘇連雲港 安徽黃山 臺灣基隆 河南南陽 重慶永川等地都有桃花源。陶淵明 桃花源記 中所述的 桃花源 原型究竟在什麼地方?學術界尚有爭議。真正的桃花源也許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我們都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樂園。武陵源桃花源得名自陶潛的 桃花源記 晉太...

桃花源中的人不復出焉的原因是什麼用原文回答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 y 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 su 與外人間 ji n 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讀完全文,你認為桃源人 不復出焉 的原因是什麼?作者是乙個嚮往和諧,渴望美好生活,對黑暗社會不滿的人。不復出焉 的原因是桃源人不希望再有戰亂,希望能夠在桃源中一直過上環境幽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