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qiy英小球
詩、詞、歌、賦」的區別如下:
1、從時間上: 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它始於梁代,形激首納成於唐代而極盛於宋代。
詩就可以從《詩經》追溯起。歌,一般指元曲和古代的民族美聲唱法,元曲或稱元雜劇,是盛行於元代的戲曲藝術。 賦,萌生於戰國,興盛於漢唐,衰於宋元明清。
2、從文學體裁方面: 詩,是一種用高度凝練的語言,集中反映社會生明沒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 詞也是一種詩的別體。
歌,將詩句詠歎為便於傳播的曲子,不識字的百姓也可唱。賦,兼具詩歌和散文性質。
3、從和**的關係方面:詩芹和,將浪漫、神秘的心與靈外化為文字,閱讀者少;「歌」將詩句詠歎為便於傳播的曲子,不識字的百姓也可唱。歌,是歌詞在文藝學分類上的名稱。
入樂與否,是歌和詩的根本區別。詞,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聲調上都有規定。
2樓:是顧言吖
古風嚴格的來說並不是一種詩歌的載體。古風和近體詩最大的區別就是它不講格律,不講平仄可以換韻。
3樓:小長學姐
風格不同,表述的方式不同,文體不同,採取的方式不同,塑造的整體情感不同。
古詩體裁和題材的區別
4樓:武全
古詩體裁,主要指(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以及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等。
題材指作為寫作材料的社會生活的某些方面。
古代詩歌的分類:
1.按內容分類:
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諷喻詩。
2.按題材分類:
1)懷古詩: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蹟。
2)詠物詩:詠物詩的特點: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物件,抓住其某些特徵著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託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徵、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
3)山水田園詩。
曹操開山水詩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先河,發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4)戰爭詩。
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詩,發展到唐代,由於戰爭仍頻,統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於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大大發展起來了,形成乙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
5)行旅詩和閨怨詩。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長期流離漂泊,或久戍邊關,總會引起濃濃的思鄉懷人之情,所以這類詩文就特別多,它們或寫羈旅之思,或寫思念親友,或寫徵人思鄉,或寫閨中懷人。寫作上或觸景傷情,或感時生情,或託物傳情,或因夢寄情,或妙喻傳情。
6)送別詩。
古代由於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故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乙個永恆的主題。因各人的情況不同,故送別詩所寫的具體內容及思想傾向往往有別。
有的直接抒寫離別之情,有的藉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寫離愁別恨,有的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5樓:唉
藝術結構和內容的區別。
6樓:張張美男
議**是就文章的題材來說的,或者說是就文章所用的主要表達方式來說的。
文章主要運用記敘的表達方式,就叫記敘文。
主要運用說明的表達方式,就叫說明文。
主要運用議論的表達方式,就叫議**。
而寫人、寫景、寫事、寫物,是就文章的內容來說的。寫人離不開寫事兒,寫事兒也離不開寫人,這類的文章往往是記敘文。
而純寫景的文章往往被叫做寫景散文,純粹寫物的文章往往是說明文居多。
詩歌,是語言精練、分行分節、講究韻律的。
戲劇由佈景,角色介紹,人物臺詞等組成,在形式上也是好區分的。
**和散文比較容易弄混,可從以下兩方面區分:
1、**是虛構的,散文選材一般是真實的。
2、**重情節和人物形象的刻畫,散文重線索和作者感情的抒發。
賦是一種什麼文學體裁?
7樓:月醉瀟湘
賦是bai我國古代的一種有du韻文體,介於詩和散文zhi之間,類似於後世的散文dao詩。
賦的回特點。
一、語句上以。
四、答六字句為主,句式錯落有致並追求駢偶;
二、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
三、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
四:內容上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飾是漢賦的一大特徵。
經歷長期的演變過程,發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的影響下,又出現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
駢文受賦的影響很大,駢比起於東漢,成熟於南北朝。在文章中廣泛用賦的駢比形式,是漢代文人的常習。以至於有些以賦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視作駢文。
像南朝劉宋的鮑照的《蕪城賦》、謝惠連的《雪賦》及謝莊的《月賦》等。
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其中漢賦最具影響。
8樓:匿名使用者
賦,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重要文體,雖然對於現代人來說,其遠不及詩詞、散文、**那樣膾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別在漢唐時詩與賦往往並舉連稱,從曹丕的「詩賦欲麗」和陸機的「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可窺端倪。
那麼,何為賦呢?賦萌生於戰國,興盛於漢唐,衰於宋元明清。在漢唐時期,有隻作賦而不寫詩的文人,卻幾乎沒有只作詩而不寫賦的才子。
建安以後乃至整個六朝時期,對賦的推崇甚至於詩。《史記》中稱屈原的作品為賦,《漢書》也稱屈原等人的作品為賦。後人因推尊《史》、《漢》,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稱為之賦。
賦」字用為文體的第一人應推司馬遷。在漢文帝時「詩」已設立博士,成為經學。在這種背景下,稱屈原的作品為詩是極不合適的。
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誦讀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稱也名不正言不順。於是,司馬遷就選擇「辭」與「賦」這兩個名稱。不過,他還是傾向於把屈原的作品以「辭」來命名,這是由於屈原的作品富於文采之故。
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稱為「賦」。真 正把自己作品稱為賦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馬相如。而後,到西漢末年,文人們就常以「賦」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賦是介於詩、文之間的邊緣文體。在兩者之間,賦又更近於詩體。從漢至唐初這段時期,賦近於詩而遠於文,從主題上看,楚辭體作品主題較為單一,多為「悲士不遇」。
而其形式也比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體式,象屈原那樣書寫自己的不幸與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鋪張誇飾,對漢大賦的影響不言而喻。賦自誕生之日便 帶有濃厚的文人氣息,這就是受楚辭影響極深的原因。
騷體賦,多采用楚辭的「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也常繼用了楚辭的「引類譬喻」 手法。
賦與詩的盤根錯節,互相影響從「賦」字的形成就已開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更出現了詩、賦合流的現象。
9樓:匿名使用者
賦是一bai種有文采、韻du
節,兼具詩歌與散文形式的作品。zhi後世把dao
這種敷陳其事,,版狀物寫志的文體稱為賦。權漢賦的興起,實從騷體的楚辭逐漸變化而來的。在表現手法上,有深受荀況的《賦篇》和戰國時期策士們縱橫馳騁的遊說之辭的影響。
它是適應漢初政治和經濟發展形勢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種新的文學形式。一般的所謂漢賦主要是指篇幅較長、狀物敘事的大賦。這種大賦具有鋪張揚厲、排比誇飾的特點,詞藻華麗,音調鏗鏘,句子整齊,多對仗押韻。
此外還有一種篇幅較短,偏於寫志抒情的小賦。這種小賦和大賦在表現手法上有一定的相同之處,但現實性較強,在文學史上有較高的價值。
10樓:匿名使用者
賦」的名來稱最早見於戰國後期荀源況的bai《賦片》。最初du的詩詞曲都能歌唱,zhi而賦卻不能歌唱,dao只能朗誦。它外形似散文,內部又有詩的韻律,是一種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體。「賦」字用為文體的第一人應推司馬遷。
真 正把自己作品稱為賦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馬相如。
古代文學體裁有哪些?
1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詩歌的起源,一般認為是以原始歌謠的產生為標誌。例如有一首《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
是原始生產和生活的再現。可以認為是我國古代詩歌的開篇之作。另外,早期的詩歌還有《周易》中的卦爻辭,都是我國詩歌的早期形式。
中國古代散文體裁大體走了一條由散到整,再由整到散的**的體裁變化與發展更多的體現在內容對形式、體裁的要求上,所以,整個**史 也是乙個體裁變化發展的過程。
相對與其它幾種文學樣式,戲劇的出現較晚,也較集中。最早的可以算得上是戲劇的文學樣式應屬唐代出現的變文,之後有了宋代的話本、南戲,到了元代,戲劇的發展出現了高峰,即與唐詩、宋詞齊名的元曲之中的雜劇。後明、清兩朝也出現了一些藝術成就比較高的雜劇,但無論是文學藝術上的價值,還是文學體裁的完善、形成,都應以元雜劇為尊。
12樓:咖啡裡的茶
古代文學體裁集錦。
一)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
古代文學體裁有哪幾種?
13樓:天下相思
古代文學載體15種,具體如下:
賦: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
駢文: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如《與朱元思書》。
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議**體。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考察、**,理論性較強。如韓愈的《原毀》、黃宗羲的《原君》。
辯:「辯」即辯是非,別真偽,這種文體的特點是批駁乙個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
說: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後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如《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
論:一種**文體,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如:《〈吶喊〉自序》、《農村調查〉序言》、《指南錄〉後序》、《伶官傳序》等。
贈序:文體名。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如韓愈《送石處士序》。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牌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
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所誦讀的文章。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歷,頌揚他的主要品德和業績,寄託哀思,激勵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雜記:山川、景物、人事雜記。描寫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記》、《登泰山記》。以記事為主,它的特點是篇幅短小,如《世說新語》、《夢溪筆談》。
遊記:遊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遊記的取材範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詭異阜盛,如《岳陽樓記》。
傳奇:**體裁之一。以其情節奇特、神奇,故名。一般用以指唐、宋人用文言寫的短篇**。如《柳毅傳》、《浮生縈雲》《南柯太守傳》等。
民間故事:群眾口頭創作口頭流傳,經過很多人不斷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學形式民間故事常有神話式的幻想情節,充滿神奇色彩。例如:《漁夫的故事》、《牛郎織女》等。
傳與記在文學上有什麼不同,傳和紀有什麼區別
傳一般是記載別人的行跡,而記呢,是記載自己的行跡 傳是一種文體格式。屬於古籍注釋體例之一,其它的還有注 箋 正義 詮 義疏 義訓。亦有自述生平者,稱 自傳 傳記大體分兩大類 一類是以記述詳實史事為主的史傳或一般紀傳文字 另一類屬文學範圍,以史實為根據,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記古代一種散文體裁,可...
漢字的在文學上歷史
中國文字 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西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本,十分生動。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 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
關於青春的東東(文學上的)
我歲了!但我發覺自己不再青春了 青春一文的作者是 賞析 青春 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以理性深湛的思考 簡練詩化的語言和高亢激越的旋律對 青春 作出了完美的解釋。只要擁有 勇銳 擁有 進取 你就會充滿青春的活力。青春 沒有年限,作者以形象生動的比喻啟迪人們 無論年屆花甲,仰或二八芳齡 只要心中 有一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