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計時文言文,古代怎麼計時

2025-04-24 23:21:49 字數 1637 閱讀 7764

古代怎麼計時

1樓:懂視生活

古代常用的計時方法有:看太陽、看漏刻、燃香、「一盞茶」、打更、渾天儀、時辰、刻等。看太陽: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漏刻: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資料來計算時間的工具。

燃香:一炷香在古代指的是一炷香燃完所需時間,一般為半小時。

一盞茶:指一盞茶涼下來的時間,大約十五分鐘左右。

打更:晚上7點點到次日5點這段時間分成五更,每一更兩個小時。

渾天儀:漢時張衡製造漏水轉渾天儀,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結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週,這是最早出現的機械鐘。

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辰」,也稱「時辰」。他們將一晝夜分成十二個「時辰」,並給每乙個「時辰」取名,也就是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每日「時辰」從子時(相當於現在我們說的夜裡十一點鐘到一點鐘)開始,到亥時(相當於夜裡九點鐘到十一點鐘)結束。

古人說乙個「時辰」就是現在的兩個小時,半個「時辰」就是乙個小時。

刻:一刻為現在的15分鐘。古代使用漏壺計時,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

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公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

古代怎麼計時

2樓:乾萊資訊諮詢

主要有十六時辰制、十時辰制、百刻制、十二時辰制、以及隨佛教傳入的六十點法等。

在漫長的歷史中,出現過許多計時制度,從而產生不少名稱。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_。

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早在商朝時期,古人便發明了圭表計時,其原理便是在地上直立一根長杆,通過影子長短的變化來判斷時間。

3樓:花z天

理論有:一、【地支計時法】 :

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時」字表示。即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每一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

子時就相當於現在的23點至1點。

二、【十二時段計時法】 :

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段,每個時段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各時段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呋、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三、【更點計時法】 :

這種計時法出現較晚,專用於夜間計時。古人把一夜分為五個時辰,乙個時辰即一更,一更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一更是晚上7點至9點,二更是9點至11點。

工具有:1、【圭表】

圭表是古代漢族科學家發明的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

2、【可漏】

刻漏引又稱漏刻﹑漏壺,是中國古代的漏水計時器。漏壺主要有洩水型和受水型兩類。

3、【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

4、【日晷】

以太陽的移動投射在晷上的陰影。

5、【水運儀象臺】

為北宋元祐三年(1088)蘇頌、韓公廉等人所制。

古代的計時工具有哪些,古代有哪些計時工具

1.日晷,有日晷針盤組成。晷針插在盤中心,晷盤上刻著表示時刻的分劃。太陽照射的針影投射在晷盤的分劃上,就能指示出時刻。2.陰雨天和夜晚則用漏刻。漏刻又稱漏壺,包括下有小孔的銅壺和帶有刻度的刻箭兩部分。水勻速流下,通過刻度觀察水位變化,即可確定時刻。3.唐代僧一行發明了最早的自鳴鐘,用漏水激輪,一日一...

古代計時的時辰分別是什麼,古代計時的十二個時辰分別是什麼?

古代時辰對照 子時 夜半,又名子夜 中夜 十二時辰的第乙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 雞鳴,又名荒雞 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 平旦,又稱黎明 早晨 日旦等 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 日出,又名日始 破曉 旭日等 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公升...

古代計時方法計時工具的演變是什麼

我國古代,人們發明了很多計時的方法或工具。圭 讀作gu 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 一般高八尺 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日晷 讀作gu 又稱 日規 是我國古代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