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到底是用十二辰計時還是十更計時

2021-03-09 08:31:37 字數 3053 閱讀 3938

1樓:top皇

我國古代制定、沿用自成體系的計時法。百刻計時法最古老,使用的時間也最長。大約西周之前(西元前十一世紀),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一百刻(一刻等於14.

4分)。漢代(前206-公元220)除使用百克制外,還應用以太陽方位計時的方法,到隋唐(公元581-907)時,太陽方位計時衍生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克制與十二時辰計時法並用。直到明末清初(十七世紀),西方機械鐘錶傳入後,我國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但十二時辰仍沿用,每個時辰兩小時。

為和二十四小時計時法相一致,我國古老的百克制演變為九十六克制,乙個時辰內分為八刻、一小時內分為四刻,這樣一晝夜就為九十六刻,與世界通用的計時法相一致。

此外,我國古代還使用獨特的夜間計時方法,這就是「更」。「更」是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時間長短依夜的長短而定。

2樓:樊廣中

十二辰計時

舊時計時的單位。把一晝夜平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乙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起算,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午時。

宋 蘇軾 《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今來所創置鈐轄司前一閘,雖每遇潮上,閉得一兩時辰……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閘者,自須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閉閘。」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

「晝短夜長,差了三個時辰了。」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半個時辰前,他陪伴天子酣宴

更,是夜間專用的

舊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古時用敲擊更梆的次數來計算和劃分夜晚的時間,一夜五更,每更約兩小時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的計時法

1、 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2、 二十四時辰制。

宋以後把二十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醜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3、十時辰制。

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

4、五時辰制。

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參閱《淮南子.天文訓》。

5、百刻製。

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可能起源於商代。

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覆,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製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

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

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乙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公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時辰———十二地支紀一晝24小時為十二時辰:

前半夜11時至1時為「子時」,午夜1時至3時為「丑時」,後半夜3時至5時為「寅時」,早上5時至7時為「卯時」,上午7時至9時為「辰時」,9時至11時為「巳時」,11時至下午1時為「午時」,中午1時至3時為「未時」,晚上7時至9時為「戌時」,9時至11時為「亥時」。每個時辰各佔兩個鐘頭。可見「從巳時直殺到未時」相當於現在的「從上午9時直殺到下午3時」。

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

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乙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所以每更裡的每點只佔24分鐘。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

「五更三點」相當於現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鐘,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於現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鐘,即2時36分。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

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公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

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時43.

2分古人將夜裡的時間還分為更和點

一夜等分為五更,一更也等於現在的二個小時,從晚上七時開始起更,一更指七時至九時,二更指九時至十一時,三更指十一時至次日凌晨一時,四更指一時至三時,五更指三時至五時。

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2個時辰,用12地支表示,每個時辰等於現代的二個小時。古時與現時對照:子時從夜間十一點到次日凌晨一點,丑時從一點到三點,寅時從三點到五點,依此類推,每隔兩小時分別為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戊時、亥時。

「更天」前最大的數字是五,是指三時至五時。

古代所說的麟兒,指的到底是男孩還是女孩

古代所說的麟兒,指的是男孩,而女孩被稱為鳳髓。麒麟在中國神話中以一種神獸,代表著身份地位高,而且帶有富貴的意思,在古代說自己家的孩子為 麟兒 多有炫耀 自捧 誇讚的意思在裡邊。而說別人家的孩子為 麟兒 大多是誇讚別人家的孩子有出息。麒麟在古代就代表著一種祥瑞,古代常常用麒麟來形容乙個人的才能非常突出...

做炸魚的時候,到底是用麵粉還是澱粉

用澱粉。因為澱粉可以讓肉質保持鮮嫩,做炸魚的時候就不會把魚肉煎得太老影響口感。麵粉。先將魚清洗乾淨,然後把魚放入準備好的麵粉中,全身沾滿麵粉,最後取出放入鍋裡炸就行了。兩種都可以,麵粉炸出來的外皮軟,澱粉炸出來的外皮酥脆,按照個人口味決定。炸魚的時候單純用澱粉或麵粉都是不對的,要用澱粉混合麵粉,這樣...

套路用多年,天蠶土豆到底是天才還是庸才

由於這部 天蠶土豆一夜成名,成為網文界的新寵。對於這部給他帶來幸運和成功的 天蠶土豆無疑是非常感恩的。所以在 鬥破蒼穹 之後的各本 都沿用乙個套路 男主很廢柴,遭到青梅竹馬或從小訂婚的女友羞辱,之後會莫名其妙撿了乙個寶貝,裡面還有老師。然後男主就會開始 學院派 的旅程,一路打怪公升級成為世間最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