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致遠是什麼意思,致遠 什麼意思

2022-12-04 09:06:12 字數 5412 閱讀 3827

1樓:匿名使用者

待人、處事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才可以走得更遠

儒家的政治、哲學思想。主張待人、處事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

《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

「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唐 柳宗元 《祭呂衡州溫文》:「洎乎獲友君子,乃知適於中庸,削去邪雜,顯陳直正。

」 明 姚士麟 《見只編》卷中:「但恐違中庸,行怪不可率。」 李大釗 《民彝與政治》:

「判其曲直,辨其誠偽,校其得失,衡其是非,必可修一中庸之道。」

致遠——出自諸葛亮的《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譯文: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鍊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

後人將「致遠」含義進一步引申為遠大的理想、事業上的抱負、追求卓越等。也有「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意境

2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講的是中道,儒家、道教講的也是中庸、中道。平靜能致遠,平靜才能達到永遠。

致遠 什麼意思

3樓:q王小年

意思:遠大的理想、事業上的抱負、追求卓越等。

讀音:zhì yuǎn

出自:三國·諸葛亮《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翻譯:作為君子應當以不受外界影響來修養自身,用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對名利如果不採取淡薄的態度就無從使志向清白,不排除外界干擾就不能有所前進達到遠大的目標。

例句:高老師常用諸葛亮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作為自己言行的準則。

成語:1、負重致遠 [ fù zhòng zhì yuǎn ] 負:揹著;致:送到。揹著重東西走遠路。比喻能夠負擔艱鉅任務。

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趙憙傳》:「更始曰:『繭慄犢,豈能負重致遠乎?」

翻譯:更始笑道:「還是個小孩,怎麼能挑著重擔走很遠呢?」

例句:人的一生有如負重致遠,不可急躁。

2、任重致遠 [ rèn zhòng zhì yuǎn ] 指負載沉重而能到達遠方。後比喻抱負遠大,能闖出新的前景,做出巨集偉的業績。

出處:周·姬昌《周易·繫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

翻譯:役使牛馬駕車,負載沉重而可以到達遠方,對全國都是有利的。

例句:舟車是用來行陵陸川谷以通四方之利的,只要能「完固輕利,可以任重致遠」即可。

4樓:仲孫金生羊婷

致遠:即凝神、致力於遠大理想。

如諸葛亮的名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中的「致遠」即上面所說的意思。

致遠zhì

yuǎn

致遠,出自諸葛亮的《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後人將"致遠"含義進一步引申為遠大的理想、事業上的抱負、追求卓越等。也有"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意境,如,北洋水師中航速最快的一艘戰艦就被命名為"致遠"號,特指乘風破浪、勢不可擋,奔向遠方的意思.

因此,致遠在這裡就是"實現遠大的理想,成就事業抱負"的意思.

拓展資料

出處1、《墨子·親士》:"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

2、孔丘《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3、宋韓彥直《橘錄》:"是柑可以致遠。今都下堆積道旁者。多此種。"

4、宋秦觀《賀孫中丞啟》:"力足以扶顛持危,器足以致遠任重。"

5、清·曹寅

《粵中丞送孔雀》詩:"絕嶠龍閒能致遠,遐方珍貢自乘時。"

造句(1)以他的能力與毅力,必能負重致遠,為公司創造新契機。

(2)新的領導班子充滿朝氣,相信一定能負重致遠,把上級交給的各項任務完成好。

(3)老師讓我當班長,說我可以負重致遠!

(4)高老師常用諸葛亮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作為自己言行的準則。

(5)他在編寫百科全書的工作中,鉤深致遠,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

5樓:

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中曾說過: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的意思是: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樓主可以參考其中的寓意

6樓:匿名使用者

致遠——出自諸葛亮的《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譯文: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鍊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後人將「致遠」含義進一步引申為遠大的理想、事業上的抱負、追求卓越等。也有「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意境,如,北洋水師中航速最快的一艘戰艦就被命名為「致遠」號,特指乘風破浪、勢不可擋,奔向遠方的意思。

因此,致遠在這裡就是「實現遠大的理想,成就事業抱負」的意思

凡情留不盡之意則味深,凡言留不盡之意則致遠.是什麼意思

7樓:匿名使用者

這話出自明代格言警句類小品文《小窗幽記》,原文是「凡事留不盡之意則機圓,凡物留不盡之意則用裕,凡情留不盡之意則味深,凡言留不盡之意則致遠,凡興留不盡之意則趣多,凡才留不盡之意則神滿。」

這兩句的意思是:情說盡了,沒韻味;話說多了,太粗淺。

8樓:專注尋找新建材

這兩個句子要聯絡結合到一起來理解:所有沒說完的話沒表達完的情誼,都是意味深長。

9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比較中庸的感覺,話不要說太滿,情感也不要太飽滿,這樣有種留白的感覺,其意味則更加悠長~

「凡情留不盡之意則味深,凡言留不盡之意則致遠」是什麼意思?

10樓:匿名使用者

比較中庸的感覺,話不要說太滿,情感也不要太飽滿,這樣有種留白的感覺,其意味則更加悠長。

凡情留不盡之意則味深,凡言留不盡之意則致遠:fán qíng liú bú jìn zhī yì zé wèi shēn ,fán yán liú bú jìn zhī yì zé zhì yuǎn。

意思:比較中庸的感覺,話不要說太滿,情感也不要太飽滿,這樣有種留白的感覺,其意味則更加悠長。

情說盡了,沒韻味;話說多了,太粗淺。

感情不要用盡,留有餘地,那麼回味更深;興致不要用盡,留有餘地,那麼樂趣更多。

情:感情。遠:疏遠。

2.出處:

明代格言警句類小品文《小窗幽記》。

3.原文:

「凡事留不盡之意則機圓,凡物留不盡之意則用裕,凡情留不盡之意則味深,凡言留不盡之意則致遠,凡興留不盡之意則趣多,凡才留不盡之意則神滿。」

安住當下,寧靜致遠,心生一念,境轉一片是什麼意思

11樓:金融石頭

安住當下,寧靜致遠

·《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佛教主張把三「心」抽離,讓時空化整為零,在諸不可得、心無所住中尋找「即時」的安身立命之處,這個「即時」就為安住當下。

·當下的真義,是發生在本心自性正覺的某一時刻,也就是說,你在那一時刻自性得悟,那一時刻就是你的當下。

·心安即是禪,心安即是富樂。不論世事多變換,也不論外界多嘈雜,只要你能夠保持自己內心的安詳、安定、安放,不受外界所干擾,你就能如己所願地進入禪的意境,徜徉於佛的智慧型涅盤中,就等同於你已擁有了生命源頭的活水。

·世間沒有中庸,無相才是真正的中庸;心無所住就是中庸;空一切法才是中庸之道。

·「無所住就是安住,想要安住在**都不對。」

無所住就是自在,無所住就是解脫,無所住就是不著相,無所住就是沒有分別,雖分別不作分別想,清清淨淨又明明白白這顆心,用這顆心來修行就對了。

心生一念,境轉一片

·心能生念,也能消念。一念生起,善得佛,惡入魔。佛、魔之別,恰是人心之別,也是一念之別。所以六祖慧能才說:「一念悟,眾生即佛;一念迷,佛即眾生。」

「道不遠人」是什麼意思?

12樓:你好歸來

道不遠人

釋義「道」就是《中庸》中所指的中庸之道,是一種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的至高道德,是天地、人倫之道。道不遠人意即此「道」並不排斥人,人可以通過正心誠意修煉而成此道,旨在鼓勵人努力向「道」靠近,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和倫理水平。

出處: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出自《中庸》第十三章。

擴充套件資料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

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宋代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

宋元以後,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和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其主要注本有程顥《中庸義》、程頤《中庸解義》、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傳注》、戴震《中庸補注》、康有為《中庸注》、馬其昶《中庸誼詁》和胡懷琛《中庸淺說》等。

13樓:叫那個不知道

出自《中庸》第十三章,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道」就是《中庸》中所指的中庸之道,是一種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的至高道德,是天地、人倫之道。道不遠人意即此「道」並不排斥人,人可以通過正心誠意修煉而成此道,旨在鼓勵人努力向「道」靠近,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和倫理水平。

擴充套件資料《中庸》是儒家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

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宋代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宋元以後,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14樓:wyp駱遙

「道不遠人」的意思是中庸之道不遠離人

1、「道不遠人」出自《中庸》第十三章,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道」就是《中庸》中所指的中庸之道,是一種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的至高道德,是天地、人倫之道。

2、《中庸》是中國儒家經典之一,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15樓:我愛向日葵和

是說道即在日用生活中,在切近處。雖灑掃應對等小事,亦有道在其中。故人不當好高騖遠地追求道理。

朱子注曰:「若為道者,厭其卑近以為不足為,而反務為高遠難行之事,則非所以為道矣。」

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寧靜致遠什麼意思為什麼致遠

寧靜致遠釋義 平穩靜謐心態,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樹立遠大的目標。寧靜致遠此句最早出自西漢初年道家劉安的 淮南子 主術訓 蜀漢丞相諸葛亮的 誡子書 也有引用。寧靜致遠出處 諸葛亮的 誡子書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譯文 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寧靜致遠...

寧靜致遠是啥意思,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 20

哲夫成鋮 此句出自諸葛亮的 戒子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君子的操守,應該 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不...

非寧靜以致遠, 什麼意思,非寧靜無以致遠是什麼意思?

注意 所謂出自 諸葛亮集 是以訛傳訛,道聽途說,胡亂複製,不明所以。本句出處為漢 劉安 淮南子 主術訓 是故非澹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淮南子 主術訓 是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 前179 前121年,漢高祖劉邦之孫厲王劉長之子,即漢武帝劉徹的叔父。及門客李尚 蘇飛 伍被等共同編著。那個事後諸葛亮還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