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女人裹小腳的傳統起源於何時

2022-03-20 02:36:21 字數 4302 閱讀 6385

1樓:

裹小腳即纏足,根據高洪興《纏足史》考證眾多史料證明,纏足起源於北宋,纏足風俗興起於南宋。

纏足是中國古代一種陋習,是指女性用布將雙腳緊緊纏裹,使其腳畸形變小,以為美觀。一般女性從

四、五歲起便開始纏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後方將布帶解開,也有終身纏裹者。

元代的纏足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明代的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出現了「三寸金蓮」之說,要求腳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還要弓彎,但清以前的出土女屍尚未發現有纏足者,可見在當時纏足也並不十分普遍。

清代的纏足之風蔓延至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但不纏足者也不在少數。

2樓:哎呀呀羞澀了

我們都知道古代女子纏足是對女性的一種不公平對待,就是因為男性的病態審美,所以才導致了這樣的風氣形成,而古代雖然在北宋時期就已經有了纏足的女子了,但是正式流行小腳纏足是大概從南宋時期開始的。

在古代乙個女人要看她嫁得好不好,很多時候都是看纏足纏得好不好,我們都知道纏足是從孩子四五歲便開始的,在這期間他們受到了非常大的折磨,而很多人都認為就是因為這樣的痛苦,所以她們以後在生育當中才能忍受生育的痛苦。並且纏足代表了順從,我們都知道在古時候的女子都是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她們要求三從四德,隨時聽從自己夫君的話,說到底,古時候的女子都是乙個順從的生育機器而已。

在傳說中妲己便是第乙個纏小腳的人,而在隋朝和五代時期都有小腳的故事流傳下來。但事實上在清朝以前都還有很多平民是不纏足的,只有貴族女子才會纏足。而在清朝最開始的時候,孝莊太后是全面禁止纏足這種陋習的,但是卻屢禁不止,於是康熙便只好取消了,不可纏足這一規定。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清朝的纏足風氣便到達了頂峰,無論什麼階層的女子都開始纏足,並且甚至在一些少數民族裡都開始流行起纏足來。

纏足對女性來說無疑是一大酷刑,但是就是為了當時男人們的審美,所以她們才不得不忍受痛苦,這其實也是深受封建社會的毒害

古代女子裹腳的來歷

3樓:匿名使用者

裹腳就是常說的纏足,纏足是中國古代一種陋習,是指女性用布將雙腳緊緊纏裹,使其腳畸形變小,以為美觀。一般女性從

四、五歲起便開始纏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後方將布帶解開,也有終身纏裹者。

關於纏足的起源,從明清時期起便眾說紛紜。據現代學者考證,纏足開始於北宋而興起於南宋。元代的纏足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

明代的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出現了"三寸金蓮"之說,要求腳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還要弓彎,但清以前的出土女屍尚未發現有纏足者,可見在當時纏足也並不十分普遍。清代的纏足之風蔓延至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但不纏足者也不在少數。 纏足給婦女帶來嚴重的痛苦。

纏足的原因,究其原因,大致有四:

1.有利於把婦女禁錮在閨閣之中,對她們的活動範圍加以嚴格的限制,以符合"三從四德"的禮教,從而達到按男子的慾望獨佔其貞操的目的。元代伊世珍的《琅環記》說:

"吾聞聖人立女而使之不輕舉也,是以裹其足,故所居不過閨閣之內,欲出則有幃車之載,是以無事於足也。"又如賀瑞麟在《改良女兒經》中說:"為什事,裹了足?

不因好看如弓曲;恐她輕走出房門,千纏萬裹來拘束。"

2.由此引起婦女本身體態和性生理等變化,從而更好地承當延嗣後代的生育工具。因為纏足以後,足的形狀成為畸形,當足部接觸地面時,全身的重量集中於踵部。

也就是說,纏足後的女子是用踵部走路的,因此,每走一步,就會牽動腰髖部,長此以往,使婦女的腰髖部發達,影響骨盆,那麼,對婦女的性以及生育都有影響。

3.統治者的意志對天下百姓的影響。裹腳就起源,就與統治者相關。

纏足開始於北宋中後期,興起於南宋。 宋朝皇室與宋朝上層社會是最早開始纏足的。《鶴林玉露》記載:

建炎四年"柔福帝姬至,以足大疑之。顰蹙曰:金人驅迫,跣行萬里,豈復故態。

上為惻然"。

《宋史·五行志》記載:"理宗朝,宮人束腳纖直"。這是宋朝皇室、宮中女子纏足的例證。

蘇軾《菩薩蠻 詠足》稱女子小腳為"宮樣",曹元寵在一首詞中稱小腳為"官樣兒",這也足見纏足起自宋朝官僚貴族階層等宋朝上層社會。 無一例外地都與統治者們有關係,這也說明了這個原因。

4.封建士大夫病態的審美觀使然。許多封建文人士大夫視女人如玩物,病態審美,賞玩小腳成為癖好。

明清時代的文人有許多詠小腳的濃詞豔句,如"瘦欲無形,越看越生憐惜","柔若無骨,愈親愈耐撫摩";"第一嬌娃,金蓮最佳,看鳳頭一對堪誇,新筍脫瓣,月生芽,尖瘦幫柔繡滿花。"

拓展資料:

文人對社會風俗的影響,使古代婦女很注重頭飾,然後就腳了,成語"品頭論足"、"品頭題足"都有議論婦女的容貌體態的含義,頭和足,成為文化人眼裡女性美的乙個重要標準。

文化人有很多對小腳的讚美之詞,什麼"金蓮"、"三寸金蓮"、"香鉤"等等,都是文化人賦予小腳的讚美之詞,蘇東坡《菩薩蠻》詠足詞云"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甚至還制定出了小腳美的七個標準:瘦、小、 尖、 彎、 香、 軟、 正,又總結出了小腳的"七美":形、質、資、神、肥、軟、秀,真是博大精深。新華網

古代女子裹小腳的習俗是在什麼時候開始的?為什麼要呢?

4樓:空白

纏足開始於北宋後期,興起於南宋。

裹小腳的原因:

1、審美:當時人不論男性或女性,都認為足小為美,尤其對男性來說,小腳具有性的吸引力。

2、統治者的意志對天下百姓的影響。裹腳就起源,就與統治者相關。纏足開始於北宋中後期,興起於南宋。宋朝皇室與宋朝上層社會是最早開始纏足的。

由於皇帝和**認為小腳是美麗的,愚昧的民間也就視小腳為美,乃至把小腳喚作「三寸金蓮」。在當時的人看來,小腳就是「女性美」的乙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乙個女子的長相、身材再好,如果是一雙天足或腳纏得不夠小(超過了三寸),就會被人恥笑,並且嫁不出去。人們完全把摧殘人體、行動不便拋在一邊,認為纏小的腳小巧玲瓏,精緻美觀,能夠賞心悅目,而小腳女人走起路來搖搖晃晃,如風擺柳,又煞是好看。

3、有利於把婦女禁錮在閨閣之中,對她們的活動範圍加以嚴格的限制,以符合「三從四德」的禮教,從而達到按男子的慾望獨佔其貞操的目的。

4、酸腐文人的推波助瀾。

5樓:史今傳奇

史今 揭秘 為什麼古代的女人要裹小腳?又是在什麼時候興起的?

6樓:齊東人也

據有人考證裹足現象在戰國時就有了,《史記》中就有臨淄歌女「踮纏」的記載,白居易還有這方面的詩句,但那時裹足的僅限於歌舞伎,大規模的女子裹足始於宋朝。因為裹足一方面可以更突出女子的纖柔嬌娜,滿足封建士大夫那種病態的審美觀,另一方面能夠限制女兒的活動,減少她們紅杏出牆的機會,始於逐漸形成了一股社會風氣。

裹小腳的由來?

7樓:匿名使用者

我倒覺得其實古時候曾有不纏足的年代,因為可能像現在一樣大街小巷露腳穿鞋非常多,引起男人普遍被吸引和暗示,心理複雜,很難專注工作生活了,統治者乾脆一不做二不休下令破壞這種現狀,讓女人把腳折斷幷包起來,這樣明顯失去了腳在弗洛伊德心理學中的複雜的暗示特色,誰也不會覺得殘疾腳有什麼好看的,希望我猜到了千百年來的乙個不願正面答的謎。

8樓:匿名使用者

穿上繡花小鞋就變美了啊,不過女孩子還是很慘,纏足非常疼

9樓:柳蜈

關於纏足的起源從明清時期起眾說紛紜。有說始於隋朝,有說始於唐朝,還有說始於五代。有人甚至稱夏、商時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腳。

據現代學者考證,纏足興起於北宋。 宋代的纏足是把腳裹得「纖直」但不弓彎。元代的纏足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

明代的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出現了「三寸金蓮」之說,要求腳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還要弓彎。清代的纏足之風蔓延至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

10樓:馨嵐

中國古代婦女是什麼時候開始裹小腳的?

11樓:留香亂語

裹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隋朝,在宋朝廣為流傳,當時的人們普遍將小腳當成是美的標準,而婦女們則將裹足當成一種美德,不惜忍受劇痛裹起小腳。人們把裹過的腳稱為「蓮」,而不同大小的腳是不同等級的「蓮」,大於四寸的為鐵蓮,四寸的為銀蓮,而三寸則為金蓮。三寸金蓮是當時人們認為婦女最美的小腳。

裹腳是一種陋習,人的身高和腳有關係。裹腳流行起來以後,中國人的平均身高直線下降,英雄的誕生往往需要乙個英雄的母親,裹著小腳的不健康的婦女又怎麼能讓中華民族健康起來呢?

12樓:諸葛解惑

關於纏足的起源,說法不一。有說始於隋朝,有說始於唐朝,還有說始於五代。有人甚至稱夏、商時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腳。可謂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為什麼古時候的男人喜歡小腳的女人

原因有二 第一是因為纏足可以成為男人手中把玩的工具。第二是因為纏足後造成女性生理性的變化,尤其是骨盆發生變化 具體的名詞說不好 給男性一種生理快感。原因來自電視中關於小腳女人的探索,絕對真實。 姓拉名登字屠倭 纏足現象始於五代時期。五代之前沒有的。這是一種風俗,是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南唐後主李煜的宮...

古時候的上都是指今天什麼地方,古時候的中原是指現在的哪裡?

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上都 xanadu 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多倫縣西北閃電河畔。內蒙古元上都申遺主題為文物遺址草原景觀環境為其背景襯托,突出元上都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特殊的歷史地位。進一步闡明元上都處於草原與農耕農牧交錯帶的歷史特點和環境特殊性,揭示元上都申報世界文化遺...

古時候傳遞資訊的故事

1 烽火戲諸侯 周幽王三年 前779 幽王姬宮涅驕奢淫逸,自從得到褒國進獻的美女褒姒後,封為寵妃,整天沉溺於佳麗之中,朝政荒廢。褒姒生性不笑,面對宮中玉宇瓊樓,錦衣玉食,她毫無悅色。褒姒美豔無比,但整天愁雲密布成為一大憾事。幽王欲睹褒姒笑容,大臣們想盡千方百計始終不得效果。一天幽王出遊驪山,佞臣虢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