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的上都是指今天什麼地方,古時候的中原是指現在的哪裡?

2022-02-25 23:44:23 字數 5516 閱讀 7692

1樓:

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

上都(xanadu)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多倫縣西北閃電河畔。內蒙古元上都申遺主題為文物遺址草原景觀環境為其背景襯托,突出元上都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特殊的歷史地位。

進一步闡明元上都處於草原與農耕農牧交錯帶的歷史特點和環境特殊性,揭示元上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真實性、完整性、唯一性及其不可否認的普遍價值。(內蒙古自治區元上都申遺辦邀請有關專家赴蒙古國考察)

2樓:繼潤

上都,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多倫縣西北閃電河畔。

元朝的上都是夏都,遺址在今內蒙古正藍旗東20千公尺的閃電河北岸。其地金朝稱金蓮川或涼陘,築有景明宮。是金朝皇帝避暑的地方。

2023年,蒙哥合罕以其皇弟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忽必烈將藩府南移至金蓮川。2023年春,忽必烈命僧子聰(劉秉忠)在桓州以東、灤水(今閃電河)以北,興築新城,名為開平府,作為藩邸。

中統四年(2023年),元世祖公升開平府為上都,以取代和林。至元九年(2023年),將大都(今北京)定為都城,上都作為避暑的夏都。每年四月,元朝皇帝便去上都避暑。

八、九月秋涼返回大都。

3樓:千年歷史千面遊

上都是金朝、元朝的夏都,大約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

4樓:

上都地區在金代稱金蓮川或涼陘,築有景明宮。是金朝皇帝避暑的地方。

古時候的中原是指現在的**?

5樓:

中原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充套件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

6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的中原跟現代的中原理解是不一樣的.但凡有點文化的人都知道.古代的中原指的是一種文化.

叫中原文化.相當於現在的漢族文化一樣.中原一詞語也就相當於漢族建立的國家一樣.

古代的漢人居住在四周的少數民族中間.為了分四周的少數民族區分所以才統稱中原.相當於古代的中國.

像好多中原文化.中原節.都是相對於周邊的少數民族的.

不是大家現在說說的河南.這就有點斷章取義了.在古人的眼力只要是漢人不管他們在**都叫中原人.

這也是最早中國人的來由.大家眼裡的河南也只是中原人中的一小部分.古代的中原意義比較大.

不像現在大家想像的那麼狹隘.中原是中華大地.以及大地上一切的習俗與種族.

7樓:匿名使用者

古時候的中原應該是今天的陝西,山西,河南,中華先民在這裡發端,延伸,

疆土一步步擴大,這裡留著 中華民族 的根,中華的歷史的跟當在這裡 追尋,

這裡雲集了無數故都,長安,咸陽,洛陽,開封

8樓:匿名使用者

古時候的中原地區即今天的黃河流域,現在的河南。

9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是河南。但也包括山西南部及安徽北部。

10樓:匿名使用者

黃河以南,當然也有河南那邊一點!

11樓:匿名使用者

「中原」一詞有狹義與廣義之分。一般指狹義的中原,即專指河南省。廣義的「中原」是以河南為中心,向河南臨近省份的部分地區滲透的乙個廣闊區域。

《辭源》解釋「中原」雲:「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主要是河南省。

」中原自古以來就是主導整個中華文明發展的核心地域,是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時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所在地。

中原一般專指河南省。河南又名「中原」和「中州」,在歷史上還曾被稱為「中國」、「中土」、「華夏」和「神州」,歷 中原河南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史學界普遍認為中原河南對於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發展起到最主要決定性作用。

現在我們說的中原,一般指河南省。其實中原指河南也有乙個簡單的道理: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而河南也是自三皇五帝到北宋中國長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所在地。

古時候的南蠻,指的是現在哪個地方?

12樓:喵喵喵

南蠻就是對長江以南各民族的統稱,不僅是廣東,浙江、江蘇、湖北、湖南、貴州、四川等地都曾有蠻族居住。現在南方的少數民族大部分是由古蠻族演變而來的。

南蠻的稱謂最早出現在周代的《禮記》,禮記·王制篇記錄了當時除了華夏族外的四個部落,即東胡、西戎、南蠻、北狄。

南蠻的民族成分相當複雜,大體可分為百越、百濮與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族系分布於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百濮族系分布於今湖南、貴州一帶,巴蜀族系分布於今四川、重慶一帶。現今南方的少數民族大多由南蠻民族演變而來現在大多分布於四川瀘州一帶。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南蠻的地區和主要族群

一是長江中游的三苗、楚人和群蠻《山海經·大荒北經》說:「顓頊生驩頭,驩頭生苗民,苗民釐姓」。三苗部落曾經雄踞中原,是上古時代的「四凶族」之一,後在與炎黃集團的戰鬥中失敗,三苗部落不斷南遷,在南遷的過程中又分為九黎部落散居各地。

三苗便是今天南方苗族、侗族、黎族等少數民族的先祖。

三苗之後,春秋戰國時代南方最大的割據王國楚國代替了三苗的地位。楚國公族祝融八姓中的羋姓崛起,成為南方蠻國的首領。此外,除了楚人還有庸盧、濮、巴等少數民族群體稱之為群蠻。

其中,庸一直與楚開戰,最後被楚所滅。

二是長江中上游地區的濮、巴和蜀濮又稱之為卜,是《牧誓》所記載的「西土」八族之一。由於部落眾多,濮又被稱之為百濮。濮的分布地點在蜀以東,楚之南和西南。

其大概地點在今天的重慶東部、湖北的南部、貴州的東部等地區。

巴又稱為巴人,《山海經·海內經》記載:「西南有巴國。大皋生鹹鳥,鹹鳥生乘釐,乘釐生後照,後照生始為巴人。

」巴人的地域活動範圍很廣,主要包括了川東、鄂西和陝西漢中。巴人最早的中心在夷城,即今天的湖北恩施。進入戰國之後,巴國被秦、楚等強國吞併。

蜀是長江中上游文明發達最早的古代民族與方國。在春秋戰國時代,長江中上游的各少數民族部落與方國中,蜀最為強大,文明程度也最高。巴與蜀雖然緊靠在一起,但巴與蜀卻是不同的民族。

巴人主要由濮人構成,而蜀卻是出自於黃帝的孫子顓頊,也就是說蜀是華夏族。蜀最最早的開國者是蠶叢和魚鳧,最早的王朝是杜宇王朝。

三是長江中下游及嶺南、百越。南方的越作為族稱,與甌和閩一樣都稱之為越族。百越是起源於中國南方的土著,廣泛的分布在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廣東、海南等地。

越人之中最出名的便是春秋戰國時期爭霸的吳國和越國,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便是越族人。

13樓:藍藍藍

南蠻是先秦時代中原王朝對中原以南各部落的稱呼。古代中原人以中原(即黃河中下游一帶)為天下中心,稱周邊四方為"夷、蠻、戎、狄"。

現在南方的大部分的少數民族是由古蠻族演變而來的,南蠻的民族成分相當複雜,大體可分為百越、百濮與巴蜀三大族系。長江中游有三苗、楚、群蠻;長江下游及珠江流域有百越、長江中上游有濮與巴蜀;雲貴高原西南夷的先民大概也不止乙個族系。

14樓:沒空玩

南蠻的總稱,大概出現於戰國。《孟子·滕文公上》稱楚人許行為「南蠻鴃舌之人」,是說南蠻講話如鴃鳥(八哥)那樣舌頭不好使;南蠻是對今伏牛山脈以南漢水流域、淮河中上游、長江流域、珠江流域以至雲貴高原各個民族的統稱,其中族系複雜:長江中游有三苗、楚、群蠻;長江下游及珠江流域有百越、長江中上游有濮與巴蜀;雲貴高原西南夷的先民大概也不止乙個族系。

15樓:癮大技術差

就是指廣東福建廣西一帶的人。

16樓:我乙個人

時間不同,範圍不一。重慶以南左右

古時候的「會稽」是指現在的**

17樓:匿名使用者

會稽是乙個古地名,因會稽山而得名,在今浙江紹興

18樓:手機使用者

會稽,古地名,故吳越地。會稽因紹興會稽山得名。是現在的浙江紹興

19樓:對方考慮看過

古時候的「會稽」是指現在的浙江紹興。

會稽郡(會,拼音:kuài,讀若快 ),中國古代郡名,位於長江下游江南一帶。秦朝置,郡治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城區),轄春秋時長江以南的吳國、越國故地。

西漢初曾先後為楚王韓信、荊王劉賈、吳王劉濞的領地。七國之亂後復置,又名吳郡。西漢末年,會稽郡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江蘇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地區,是當時轄境最為廣闊的一郡 ,隸屬於監察區揚州刺史部。

東漢中期,分會稽郡浙江以北諸縣置吳郡。會稽郡治所移至山陰縣(在今浙江紹興城區),領十五縣。三國吳時分會稽郡置臨海郡(今浙江東南部)、建安郡(今福建)、東陽郡(今浙江衢州、金華一帶)。

西晉至南朝末年,會稽郡僅轄今紹興、寧波一帶。隋文帝滅陳,廢會稽郡,置吳州。隋煬帝改吳州為越州,後又改為會稽郡。

唐初置越州,唐玄宗改越州為會稽郡,唐肅宗時復為越州,會稽郡遂不復存在,之後作為越州、紹興的別稱。

20樓:起點啊呆代

會稽,今紹興,相傳

禹大會諸侯於此,故名會稽(會集之意),春秋時為越國都城。西元前494年,吳大敗越於會稽。相傳禹死後葬於此。

《墨子·節葬下》記載:「禹東教乎九夷,道死,葬會稽之山」。《國語·魯語下》雲:

「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漢書·地理志》會稽郡山陰縣下班固注:「會稽山在南,上有禹冢、禹井」。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以故吳越地置會稽郡,郡治吳(今蘇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東巡至會稽,更名大越曰山陰,山陰縣名始此。漢高祖五年(前202)封異姓王韓信為楚王,屬楚;六年封同姓王劉賈為荊王,屬荊;十二年劉濞為吳王,屬吳;景帝前三年(前154)吳國除,復會稽郡,屬郡。

吳黃龍元年(229),山陰隸屬會稽郡。此後郡時有分置,山陰縣為會稽郡治未變。 會稽自古人傑地靈,英雄匯集。

秦時,秦始皇巡遊會稽,項羽見秦始皇的儀仗行伍種威風模樣,脫口說出:「彼可取而代也。」不久項梁、項羽起兵,集吳中子弟八千,從此縱橫天下,就是在會稽。

江東小霸王孫策初崛起時,渡江東征,連連破敵,鋒芒無人能抵。擊破劉繇後,進攻會稽郡。會稽太守王朗固守於固陵,孫策渡江作戰,屢攻不下。

這時孫策的叔父孫靜獻計,以迂為直,侵襲固陵南面數十里的查瀆,繞道攻王朗後方。孫靜說:「王朗憑城堅守,短期間內攻不下來,不如攻打查瀆。

查瀆是交通要道,應當占領。這就是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孫靜並且自願打頭陣。

孫策同意,同時下令:「近來連日大雨,江水汙濁,飲用容易腹痛,你們即刻準備數百缸清水待用。」 出兵奇襲,準備甕罐裝水幹嘛呢?

原來孫策另有謀算,他即將欺敵戰術。《三國志》上說:「至昏暮,羅以然(燃)火誑朗。

」入夜後,孫策派人把油注入缸裡,灌油點火,燃燒起,王朗遠望,以為孫軍舉火把活動,沒料得孫策人去營空,繞道查瀆,襲擊高遷屯,待王朗察覺出兵,反被痛擊,最後戰敗投降。

古時候的飯菜,和現在的飯菜哪個好吃。為什麼(指家常飯菜)

現在的啊!因為古時候普通人家條件差而且他們講究的是吃飽,而不是吃好。現在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而且有網路這麼發達的東西可以在網上搜一些菜的正確做法 古時的飯菜當今的人類誰也不會嘗過,本不可類比。但是要是允許猜想而且不比純綠色和食材汙染的話,肯定是現在的飯菜味道好,口感好。依據是 現在的科學如此發達,無...

古時候的皇帝坐向,為什麼都是坐北朝南

坐北朝南原則是在古代就有的因為在以前也是一太陽為正的,這樣能分辨東南西北,才有坐北朝南的說法。與 南面 尊位相反,北面 在古代卻是卑位,這首先得從 北 字涵義入手進行解釋,北 的本義是在 南邊的後面即就是北。北為陰,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坐北朝南,不僅是為了採光,還為了避北風。很是保暖...

古時候的三媒六聘是指什麼,古代人的「三媒六聘」指的是什麼?

五禮通考 曾說,自後齊以來,不管天子庶民,婚禮 一曰納采,二曰向名,三曰納吉,四曰納徵,五曰請期,六曰親迎。這就是古代婚禮所分的六個階段,俗稱 六禮 分述如次 一 納采 這是議婚的第一階段,男方請媒提親後,女方同意議婚,男方備禮去女家求婚,禮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為何用雁?雁為候鳥,取象徵順乎陰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