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的一更是多長時間,古時的一更指的是多長時間?

2022-03-28 21:40:30 字數 5790 閱讀 5835

1樓:q殘燭

古時候,人們記時也有更的說法,這是因每晚都有村里有執夜,要敲梆子打鼓的,也叫做打更。

每晚自戌時初開始(即晚上七點),每乙個時辰(兩個小時)要打更一次,提醒人們注意防範敵人和自己家裡的火燭安全,一直到寅時末(早晨五點),共分五更。

即,一更天就是乙個時辰(兩個小時)。

2樓:

不是有一句話嘛!三更半夜!也就是說半夜是三更,那一更就是兩個小時了!

3樓:許舒南靈秋

代表兩個小時,望採納

4樓:繁適貫天瑞

一更暨乙個時辰,相當於現在計時的兩個小時。

5樓:週聽弘未

三更半夜一般是指24:00

,一更為乙個時辰,古人7點起更

,一更就是

20:00由於古人很少又娛樂活動

,一般起更了(20:00)就已經很晚了,早就該睡覺了。

6樓:澄豪寸天翰

一更為乙個時辰,乙個時辰代表兩個小時。

7樓:憑海臨峰

應該是兩個小時吧~~

8樓:

古時每夜分五個更次,每個更次為乙個時辰---即兩小時。

從19點起至21點止為「1更」(也叫初更),是一天中的「戌」時;21點至23點是「2更」,「亥時」;23點至1點是「3更」---亦正是半夜,所以有「半夜三更」之說,是一天中的「子時」;1點至3點是「4更」,「丑時」;3點至5點是「5更」,「寅時」。

順便講一副與時間有關的有趣對聯:

半夜二更半

中秋八月中

古時的一更指的是多長時間?

9樓:匿名使用者

古時的一更指的2.4小時。

古代中國民間把夜晚分成四個時段,首尾及三個節點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五夜。一夜有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兩更之間的時間是1.

2個時辰,從晚上七時十二分起更,九時三十六分左右第二更,半夜零時左右第三更,凌晨二時二十四分左右第四更,凌晨四時四十八分左右第五更。

10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把一夜分為五個時辰,夜裡 的每個時辰被稱為「更」。一夜即為「五更」,每「更」為現今的兩個小時。一更是19點至21點,二更是21點至23點……依次類推。

11樓:馮興兵

一更是120分鐘;又是1.2個時辰;那請問乙個時辰多長;都是閉著眼睛胡說八道

古代的一刻鐘是多長時間?

12樓:追尋複製者

15分鐘。

古人計時也說「刻」,這一時間概念源自於古老的計時工具日晷和漏壺。

日晷是在一圓盤當中垂直樹立一桿,利用陽光下立竿見影的移動來計時,並以盤上刻痕為時間標記,即所謂的「晷度日刻」。

最初用漏壺計時,一晝夜有一百「刻」,故古人言中的「刻」和我們現在說的一刻鐘在時間長短上有出入,直到清代改為一百刻為九十六刻,一刻才完全等同於現在所說的十五分鐘。

擴充套件資料:

1、一盞茶、一炷香

明清**中常用「一盞茶」和「一炷香」來表示時間。

中國人自古就有喝茶的習慣,所以用喝茶的時間來計時是很自然的。古人稱喝茶用的小杯子為「盞」,所以才叫做「一盞茶」時間。

寺廟是老百姓常去的地方,燒香又是寺廟裡最常見的宗教儀式。所以燃燒「一炷香」的時間也成了人們常用的表達時間段的用語。

2、「三更」和「半夜」

除了地支計時法,古人還為漫漫長夜單獨制定了計時法。古人把夜晚分為五更,每更兩個小時。

一更天:戌時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時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時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時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時 03:00 - 05:00

與常人理解不同的是,一更並非對應子時,而對應的是戌時,也就是說,夜從戌時(黃昏)開始,卯時結束。這樣一來,「三更」正好對應「夜半」,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三更半夜」。

13樓:匿名使用者

一刻是15分鐘

一柱香」的時間這個概念起緣於僧人 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燒為計時方法,如僧人「打禪七」時一天要打11柱香,中間休息約20分鐘。仔細想想,在當時,這是乙個很好的方法了,不受白天黑夜影響,攜帶方便,製作簡單,且能營造氣氛。那時的香皆為手工製作,且有標準,一柱香燃盡約為半個時辰,即現在的乙個小時。

晚間打更的更夫也用香來確定時間,所以也叫「更香」。

一柱香=5分鐘;一盞茶=10分鐘。

曾經的計算時間的單位: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週,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時辰,一時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盞茶,一盞茶有兩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彈指,一彈指有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秒鐘。

14樓:棄甲少年狂

一刻鐘是多久?看完你就知道了

15樓:五零小子

按照現在的計時標準,古代1刻鐘是14.4分鐘,小刻2.4分鐘,1個時辰兩小時8大刻2小刻,古代1大刻60分鐘,小刻10分鐘,1分60秒,清朝未期改用國際統一計時標準,也就是現在我們使用的計時方法,1小時4刻,1時辰8刻,1刻15分鐘,沒有小刻

16樓:痛改前非

應該是半個小時吧,古時斬犯人時常說午時三刻,是正午12點,那就應該是30分鐘為一刻。

17樓:匿名使用者

最佳回答的問題有矛盾啊!!一小時有4刻鐘,也就是說每刻15分鐘,你說一刻等於三盞茶 15除3等於5,也就是 一盞茶等於5分鐘,你有說道:一柱香等於5分鐘,一盞茶等於10分鐘是不對的,那一刻鐘豈不是30分鐘,別忘記乙個時辰4刻鐘,難道說乙個時辰120分鐘?

十分費解

18樓:明月十里

算了,看前面對對錯錯,我來說說吧,古代一天十二個時辰,乙個時辰就相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乙個時辰八刻鐘,一刻鐘相當於現代的15分鐘。子時是半夜11.00到13.

00,以此類推子丑寅卯。

19樓:幹壤

古時一刻鐘是現在的20分鐘,午時三刻是正午十二點。

20樓:黃勳啊

一刻鐘是十五分鐘,乙個時辰是兩個小時(也就是一百二十分鐘),那麼乙個時辰應該等於八刻鐘。

21樓:位鑲巧

一刻等於十五分鐘,也就是一柱香的時間。

22樓:藍楓水玉

中國古代是用一天12個時辰計時。乙個時辰是八刻,所以一刻鐘是十五分鐘。

23樓:晨風半醉

前面說一刻是十五分鐘。後面又說一天十二個時辰,一時辰四刻,這不是矛盾嗎?一天十二時辰,一時辰兩小時,一時辰四刻,這樣算不是一刻三十分鐘嗎?

24樓:zhangjunxi噢

乙個時辰2個小時,一時辰有4刻,那每刻不應該是30分鐘?

25樓:燕翎刀

我國古代制定、沿用自成體系的計時法。百刻計時法最古老,使用的時間也最長。大約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一百刻(一刻等於14.

4分)。漢代除使用百刻製外,還應用以太陽方位計時的方法。到隋唐時,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刻製與十二時辰計時法並用,夜間還使用獨特的計時方法,這就是「更」。

「更」是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時間長短依夜的長短而定。直到明末清初,西方機械鐘錶傳入後,我國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但十二時辰仍沿用,每個時辰兩小時。為和二十四小時計時法相一致,我國古老的百克制演變為九十六刻製,乙個時辰內分為八刻、一小時內分為四刻,一刻15分鐘,這樣一晝夜就為九十六刻,與世界通用的計時法相一致。

古代的乙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多長時間

26樓:暮然說

古代的乙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

時辰是中國傳統計時單位。把一晝夜平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乙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起算,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午時。

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讀音:子(zǐ) 、醜(chǒu) 、寅(yín) 、卯(mǎo) 、辰(chén) 、巳(sì) 、午(wǔ) 、未(wèi)、申(shēn) 、酉(yǒu) 、戌(xū) 、亥(hài)。

27樓:匿名使用者

三、時辰的歷史意義時辰在我國歷史上具有著深遠的意義,它讓人類知道如何劃分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事實上也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只有知道是陳紅才知道幾點起床,幾點該睡覺,在有限的時間裡做更多的事情。

28樓:free光陰似箭

時辰,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古代的乙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

十二時辰制在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乙個時辰。(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公升的那段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昳。(13時至15時)。

【申時】晡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21時至23時)。

29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解釋:中國傳統計時單位。把一晝夜平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乙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

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起算,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午時。 宋 蘇軾 《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今來所創置鈐轄司前一閘,雖每遇潮上,閉得一兩時辰……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閘者,自須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閉閘。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晝短夜長,差了三個時辰了。」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

「半個時辰前,他陪伴天子酣宴。」

時辰與現在時間對照表:

30樓:愛連君

兩個小時。

時辰,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起算,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然後依次分為丑時 ▪ 寅時▪ 卯時▪ 辰時▪ 巳時▪ 午時▪ 未時▪ 申時▪ 酉時▪ 戌時▪ 亥時。

下圖為古代十二時辰與現在24小時對照:

31樓:浮霞月

古代的乙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

32樓:逝水流雲

乙個時辰換算為現在 兩個小時

33樓:夢斷尺素

兩小時,古代十二個時辰是一天

古時候元寶是指多少兩銀子,古時候,乙個元寶是指多少兩銀子

按明朝計算,一兩銀子含 37.3克,乙個元寶其中 含量為1305.5克,不可能是完全 的,其中會有其他金屬含量。如果按照乙個元寶七成 來算,那麼乙個元寶等於35兩 如果兌換成現銀的話,則是乙個元寶10兩銀子 不算其他金屬 這是沒有定數的,所謂的元寶實際上就是當時所發行的銀錠,因為鑄造的時候需要左右晃...

古時候的上都是指今天什麼地方,古時候的中原是指現在的哪裡?

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上都 xanadu 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多倫縣西北閃電河畔。內蒙古元上都申遺主題為文物遺址草原景觀環境為其背景襯托,突出元上都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特殊的歷史地位。進一步闡明元上都處於草原與農耕農牧交錯帶的歷史特點和環境特殊性,揭示元上都申報世界文化遺...

古時候傳遞資訊的故事

1 烽火戲諸侯 周幽王三年 前779 幽王姬宮涅驕奢淫逸,自從得到褒國進獻的美女褒姒後,封為寵妃,整天沉溺於佳麗之中,朝政荒廢。褒姒生性不笑,面對宮中玉宇瓊樓,錦衣玉食,她毫無悅色。褒姒美豔無比,但整天愁雲密布成為一大憾事。幽王欲睹褒姒笑容,大臣們想盡千方百計始終不得效果。一天幽王出遊驪山,佞臣虢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