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文獻中是如何記載的

2022-01-26 03:16:55 字數 5625 閱讀 3697

1樓:冷侃娛文

記載如下:

1、《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韓)南陽太行道,絕之。四十五年(前262),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

其守馮亭與民謀日:「鄭道已絕,韓必不可得為民。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

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趙被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

」因使人報趙。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計之。平陽君日:

「不如勿受。受之,禍大於所得。」平原君日:

「無故得一郡,受之便。」趙受之,因封馮亭為華陽君。……

四十七年(前260),秦使左庶長王 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

四月,齕攻趙。趙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

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趙王數以為讓。而秦相應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問,曰:

「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

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 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

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於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

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

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

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日:「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

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

趙人大震。

四十八年(前259)十月,秦復定上黨郡,秦分軍為二:王 攻皮牢,拔之;司馬梗定太原。韓、趙恐,使蘇代厚幣說秦相應侯日:

「武安君禽馬服子乎?」日:「然。

」又曰:「即圍邯鄲乎?」日:

「然。」「趙亡則秦王王矣,武安君為三公。武安君所為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南定鄢、郢、漢中,北禽趙括之軍,雖周、召、呂望之功不益於此矣。

今趙亡,秦王王,則武安君必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雖無慾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嘗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之民皆反為趙,天下不樂為秦民之日久矣。

今亡趙,北地入燕,東地入齊,南地入韓、魏,則君之所得民亡幾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無以為武安君功也。」於是應侯言於秦王日:

「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

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其九月,秦**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將。

武安君言日:「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

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秦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

2、《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長平之戰,有補於《白起王翦列傳》者凡二:一是有關趙括其人,藺相如謂「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括母說,括父趙奢當年嘗言「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更云奢為將之時,幕有以師事者十數,以友事者百數,凡國家勳賞,悉數散發士卒同僚,一俟受令出征,夙興夜寐,蓋不問家事;而括一旦為將,即目中無人,不可一世,朝廷賞賜,一概帶回自家,一天注意的就是購置上好田宅。二是有關趙括臨戰的作法,所謂「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

3、《戰國策·趙策一·秦王謂公子他》有關長平之戰的記載,有補於上述者凡二:一是韓桓惠王答應割讓上黨郡予秦後,嘗遣韓陽傳諭上黨守靳 執行,而超卻誓死不降秦,所謂「臣請悉發守以應(戰)秦,若不能卒,則死之」,韓王乃遣馮亭代靳 。二是對趙廷在論辯是否接受馮亭獻地問題上記載獨詳:

趙王喜,召平原君(當為「平陽君」)而告之日:「……今馮亭令使者以(上黨)與寡人,何如?」趙豹對日:

「臣聞聖人甚禍無故之利。」王日:「人懷吾義,何謂無故乎?

」對日:「秦蠶食韓氏之地,中絕不令相通,故自以坐受上黨也。且夫韓之所以內趙者,欲嫁其禍也。

秦被其勞,而趙受其利,雖強大不能得之於小弱,而小弱顧能得之強大乎?今王取之,可謂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糧,其死士皆列之於上地,令嚴政行,不可與戰。

王自圖之!」王大怒日:「夫用百萬之眾,攻戰逾年曆歲,未見一城也。

今不用兵而得城七十(十七),何故不為?」趙豹出。王召趙勝、趙禹……,二人對日:

「用兵逾年,未見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趙勝往受地。

4、《史記·趙世家》相關記載與此參差相仿,當祖於《戰國策》。

5、《戰國策·趙策三·秦趙戰於長平》記載又有補於上述者,是廉頗初戰失利而屢遭失亡後,趙廷嘗有「縱橫」之爭及其活動;秦、趙戰於長平,趙不勝,亡一都尉。趙王召樓昌與虞卿日:「軍戰不勝,尉復死,寡人使卷甲而趨之,何如?

」樓昌日:「無益也,不如發重使而為媾。」虞卿日:

「夫言媾者,以為不媾者軍必破,而製媾者在秦。且王之論秦也,欲破王之軍乎?其不邪?

」王日:「秦不遺餘力矣,必且破趙軍。」虞卿日:

「王聊聽臣,發使出重寶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寶,必入吾使。趙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合從也,且必恐。

如此,則媾乃可為也。」趙王不聽,與平陽君為媾,發鄭朱入秦,秦內之。趙王召虞卿日:

「寡人使平陽君媾秦,秦已內鄭朱矣,子以為奚如?」虞卿日:「王必不得媾,軍必破矣,天下之賀戰勝者皆在秦矣。

鄭朱,趙之貴人也,而入於秦,秦王與應侯必顯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趙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則媾不可得成也。

」趙卒不得媾,軍果大敗。

6、《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有關記載,則悉祖於《策》文,而《新序》或祖於《策》文或祖於《史記》。《漢書·馮奉世傳》記載:「馮奉世,字子明,上黨潞人也,徙杜陵。

其先馮亭為韓上黨守,……趙封馮亭為華陽君,與趙括拒秦,戰死於長平。」

7、《戰國策·齊策二·秦攻趙長平》記載:秦攻趙長平,齊、楚救之。秦計日:

「齊、楚救趙,親,則將退兵;不親,則且遂攻之。」趙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蘇秦謂齊王日:

「不如聽之,以卻秦兵,不聽則秦兵不卻,是秦之計中,而齊燕之計過矣。且趙之於燕、齊,隱蔽也,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則明日及齊、楚矣。

」8、《史記·田完世家》記載雷同,當祖於《策》文,惟「蘇秦」為「周子」(適時蘇秦死已久,當為周子),而「齊、燕」皆作「齊、楚」,又齊王終不聽,秦則破趙於長平。《史記·范睢蔡澤列傳》所謂「(秦)昭王用應侯謀,縱反間賣趙,趙以其故,令馬服子代廉頗將」,是唯一直接披露秦對趙行反間蓋出於范睢陰謀的文獻。《戰國策·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繕兵》引白起語,獨有戰後顯示出的戰爭創傷及其醫治創傷的情景:

秦民之死者厚葬,傷者厚養,飲食鋪饋,以靡其財;趙人之死者不得收,傷者不得療,涕泣相哀,戮力同憂,耕田疾作,以生其財。

2樓:匿名使用者

《史記》有關記載   長平之戰長平之戰-------選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秦昭王)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韓)南陽太行道,絕之。四十五年(前262),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

其守馮亭與民謀日:「鄭道已絕,韓必不可得為民。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

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趙被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

」因使人報趙。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計之。平陽君日:

「不如勿受。受之,禍大於所得。」平原君日:

「無故得一郡,受之便。」趙受之,因封馮亭為華陽君。……

四十七年(前260),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

四月,齕攻趙。趙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

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趙王數以為讓。而秦相應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問,曰:

「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

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 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

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於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

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

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

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日:「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

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

趙人大震 經過  西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將白起攻打南韓,占領了野王城,切斷了南韓上黨郡和國都的聯絡。南韓想獻出上黨郡向秦求和,但是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請趙國發兵取上黨郡。

秦昭王四十七年(西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長王齕攻韓,奪取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往趙國,趙駐兵於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長平村),以便鎮撫上黨之民。四月,王齕攻趙。

趙孝成王派廉頗為將抵抗。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敗趙軍,取二鄣四尉。

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秦軍又攻趙軍壘壁,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雙方僵持多日,趙軍損失巨大。廉頗根據敵強己弱、初戰失利的形勢,決定採取堅守營壘以待秦兵進攻的戰略。秦軍多次挑戰,趙國卻不出兵。

趙王為此屢次責備廉頗。秦相應侯范雎派人攜千金向趙國權臣行賄,用離間計,散布流言說:「秦國所痛恨、畏懼的,是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廉頗容易對付,他快要投降了。

」趙王既怨怒廉頗連吃敗仗,士卒**慘重,又嫌廉頗堅壁固守不肯出戰,因而聽信流言,便派趙括替代廉頗為將,命他率兵擊秦。

趙括上任之後,一反廉頗的部署,不僅臨戰更改部隊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換將領,使趙軍戰力下降。秦見趙中了計,暗中命白起為將軍,王齕為副將。趙括雖自大驕狂,但他畏懼白起為將。

所以秦王下令「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

白起面對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對手,決定採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後撤,將主力配置在縱深構築袋形陣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敵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伺機割裂趙軍。8月,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貿然採取進攻行動。

秦軍假意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脅制趙軍。趙軍乘勝追至秦軍壁壘,秦早有準備,壁壘堅固不得入。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

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的戰勢危急,只得築壘壁堅守,以待救兵。

秦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親臨河內督戰,徵發十五歲以上男丁從軍,賞賜民爵一級,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

到了九月,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飢餓不堪,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趙括軍隊大敗。

四十幾萬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使詐,把趙降卒全部坑殺,只留下二百四十個小兵回趙國報信。趙國上下為之震驚。

後因趙國的平原君寫信給其妻子的弟弟魏國的信陵君,委託他向魏王發兵救趙,於是信陵君就去求魏王發兵救趙,魏王派晉鄙率十萬大軍救趙。但由於秦昭王的威脅,魏王只好讓軍隊在鄴城待命。信陵君為了救趙,只好用侯嬴計,竊得虎符,殺晉鄙,率兵救趙,在邯鄲大敗秦軍,才避免趙國的過早滅亡。

陰晉之戰的文獻記載,陰晉之戰魏國,如何能以五萬兵力大敗秦軍五十萬?

吳起以五萬魏兵破五十萬秦兵,真是訓練有素,剛猛異常!真是蓋世名將啊!陰晉之戰魏國,如何能以五萬兵力大敗秦軍五十萬?陰晉之戰可以說是特種部隊和普通老百姓之間的戰爭,所以在這場勢力不對等的戰爭中士兵的多寡不是關鍵因素。在中國的歷史可謂是戰將雲集,像隋唐時期的李靖,三國時期的關羽,秦漢時期的韓信等,可以說...

怎樣評價長平之戰,長平之戰的戰爭評價

此戰,趙王在戰爭指導上,昧於秦強趙弱的基本形勢,急於求勝,錯誤地堅持進攻戰略。以中秦國離間之計,棄用名將廉頗 趙括則是紙上談兵,在作戰指導上,不察戰場實際情況,輕率發動進攻,又未採取必要措施,確保後方聯絡,是趙軍被全殲的主要原因。而白起能針對敵方弱點,先誘敵脫離既設工事,再分割 包圍,俟其飢疲,一舉...

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的時間交戰雙方

一 桂陵之戰 戰國中期,齊 魏 燕 趙 韓 楚 秦七雄並立,征戰頻繁。西元前354年,魏國派大將龐涓率8萬精兵進攻趙國,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今河北邯鄲 趙國苦戰了一年,眼看就要撐不住了,急忙向盟國齊國求救。齊威王正欲向外擴張,於是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兵8萬去救趙國。田忌採納了孫臏 圍魏救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