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吃蛋白質不容易變胖,吃蛋白質多會變胖嗎?

2022-01-01 16:46:37 字數 4063 閱讀 9061

1樓:還是醬紫吧

這是因為只有非常少量的體脂肪是由醣類合成,大部分吃下肚的澱粉不是變成肝醣儲存在肝臟或肌肉,就是被燃燒掉了。

當吃很多蛋白質時,體內的氨基酸氧化速率會提公升、蛋白質合成速率也會提公升,就算有蛋白質跑去轉化為葡萄糖或乙醯輔酶a,還要經過本來就困難重重的脂質新生才能變成脂肪,所以吃蛋白質不容易變胖。

2樓:吃貨一枚

你好,從蛋白質到脂肪:更漫長的生化路徑

如果我們把氨基酸左邊套紅色的氨基抹掉,就可以拿剩下的c(碳分子)來做成葡萄糖、乙醯輔酶a(acetyl-coa)等各種怪名字的玩意。葡萄糖可以進入上述的脂質新生路徑,而乙醯輔酶a可以用來直接合成脂肪。也就是說,要用蛋白質(氨基酸)來合成脂肪是完全可能的。

但就算蛋白質真的能變成脂肪,這個量應該小之又小。

當人們吃很多蛋白質時,體內的氨基酸氧化速率會提公升、蛋白質合成速率也會提公升。白話來說,過量的蛋白質不是燒掉了、就是合成身體組織去了。

就算有漏網之魚跑去轉化為葡萄糖或乙醯輔酶a,它們還要經過本來就困難重重的脂質新生才能變成脂肪。

因此才會這麼大膽的宣稱:吃蛋白質(相對來說)不易胖。

3樓:3一家之主

這個當然是少吃主食和含糖較高的食品,因為人體首先是先消耗碳水化合物然後是脂肪,主食和糖就是碳水化合物,吃少點的話就能消耗更多的脂肪了,要多吃水果青菜啊,肉類也ok

植物蛋白比如大豆類就很好,配合動物性蛋白魚肉就比較合適,蛋白質吃太多還是會長胖,控制合理的量就好。其實吃瘦肉,魚肉雞肉這些都是不會胖的。重要是要少吃主食。

一般總是有人說,瘦瘦的女孩子反而喜歡吃肉怎樣。所以那些為了**不吃肉的人是很傻的。要多吃菜,少吃主食。

豆製品也很好。

吃蛋白質多會變胖嗎?

4樓:全球播報大師

蛋白質吃多了會變胖嗎?

5樓:破碎的沙漏的愛

吃高蛋白的食物不會胖

介紹9種好吃、又沒什麼脂肪的蛋白質食物,讓大家越吃越精瘦!

精瘦食物1:蝦

蛋白質含量:每100克含24克蛋白質

精瘦食物2:黑豆

蛋白質含量:每半匙含8克蛋白質

精瘦食物3:罐頭鮪魚

蛋白質含量:每100克含28克蛋白質

精瘦食物4:豬里肌肉

蛋白質含量:每100克含20克蛋白質

精瘦食物5:豆腐

蛋白質含量:每半匙含10克蛋白質

精瘦食物6:野生鮭魚

蛋白質含量:每100克含28克蛋白質

精瘦食物7:菲力牛排

蛋白質含量:每100克含30克蛋白質

精瘦食物8:比目魚

蛋白質含量:每100克含28克蛋白質

精瘦食物9:鱈魚

參考資料 人民網-9種高蛋白食物 讓你越吃越精瘦!

6樓:匿名使用者

為什麼吃蛋白質不容易變胖?

2018-11-18 11:08

根據物理定律,不管來自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的熱量,吃下肚後都不可能憑空消失。怎麼能說蛋白質不會變成脂肪儲存起來呢?

從碳水化合物到脂肪:脂質新生

各位讀者有沒有想過,肚子上的那圈肥油是從**來的?

-將飲食中的脂肪直接儲藏。

-將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脂肪後儲存。

那麼給各位猜一下,我們肚子上的油是直接吃下肚的多,還是從飯(碳水化合物)變來的多?

研究表明,僅有非常少量的體脂肪是由醣類合成,大部分吃下肚的澱粉不是變成肝醣儲存在肝臟或肌肉,就是被燃燒掉了。

就算我們走極端路線,每天拿刀子逼人吃下過量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合成的比率仍然非常低。過去的研究顯示在每日300-400公克的高碳水化合物攝取下,僅有9.3公克會被合成為脂肪。

簡而言之,碳水化合物要變成脂肪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這正也是低脂飲食的立論基礎:既然碳水化合物很難被轉換為脂肪,那麼多吃澱粉鐵定胖不了。可惜這理論忽略了一件事:

碳水化合物雖不太會直接增加脂肪量,但它能抑制脂肪的燃燒,這需要另一篇完整的網誌來解釋。

至少我們很清楚,低脂不代表不會胖。

從蛋白質到脂肪:更漫長的生化路徑

回到今天的主題:蛋白質有沒有可能被合成為脂肪?

當然有可能!而且它有不只一條路可以走。

上圖是一般氨基酸的結構。

如果我們把氨基酸左邊套紅色的氨基抹掉,就可以拿剩下的c(碳分子)來做成葡萄糖、乙醯輔酶a(acetyl-coa)等各種怪名字的玩意。葡萄糖可以進入上述的脂質新生路徑,而乙醯輔酶a可以用來直接合成脂肪。

也就是說,要用蛋白質(氨基酸)來合成脂肪是完全可能的。

但就算蛋白質真的能變成脂肪,這個量應該小之又小。

當人們吃很多蛋白質時,體內的氨基酸氧化速率會提公升、蛋白質合成速率也會提公升。白話來說,過量的蛋白質不是燒掉了、就是合成身體組織去了。

就算有漏網之魚跑去轉化為葡萄糖或乙醯輔酶a,它們還要經過本來就困難重重的脂質新生才能變成脂肪。

因此才會這麼大膽的宣稱:吃蛋白質(相對來說)不易胖。

但這話不是我說了算的,有沒有人體試驗可以佐證呢?

高蛋白飲食研究

第一篇發表在2023年著名醫學期刊jama上,美國學者bray招募了25位成年人,將他們「禁錮」在實驗室長達10-12周的時間。

首先確認了每位受試者的體重與每日熱量需求後,研究室開始**超出基礎值40%熱量的餐點。亦即原本每天吃2,000大卡可以維持體重的男生,現在每天要吃2,800大卡。

他們可沒有自己決定吃多少的自由,不吃就得打包走人。

受試者接著被隨機分為三組,分別給予5%、15%、25%等蛋白質量不等的餐點。

他們的身體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乍看之下,蛋白質吃越多,體重也增加越多。但如果我們再看仔細一點...

統計學上,三組人馬的脂肪增加量沒有差別。

但肌肉量可就差得多了,中高蛋白飲食在沒有運動的情況下仍能增加肌肉量。低蛋白組則不增反減,顯著較其他兩組差。

更有趣的是,中高蛋白組的靜止與總熱量消耗竟顯著提高。

在另一篇2023年的研究中,bray重複驗證了這個結果,他們發現這些額外熱量消耗來自肌肉、肝臟、腎臟。

bray在**摘要直接了當地寫道:「在嚴格監控的環境下,提高總熱量攝取會增加體脂肪堆積。而蛋白質攝取僅會影響肌肉量與代謝率,與脂肪形成無關。」

看到這裡,有些讀者可能會不大滿意:高蛋白質飲食組多長了些肌肉、多增加了基礎代謝率,這很好沒錯,但他們還是長出了三公斤肥肉呀!

畢竟受試者多吃的熱量裡,碳水化合物、脂肪都有一些,我們很難獨立分析來自蛋白質的效應。

狂飲乳清蛋白的研究

美國學者antonio等人2023年在國際運動營養學期刊上發表了他們高蛋白研究的成果。

antonio招募了30位平常有在重訓的年輕人並分為兩組:控制組維持平時的飲食與訓練模式不變,高蛋白組除了維持上述習慣外,還必須將每日蛋白質攝取提高到每公斤體重4.4公克。

這約是目前飲食指引建議值的5倍。

講數字很難讓各位讀者體會,假設好了:

假設目前體重85公斤,每公斤體重4.4公克代表每天要吃下374公克蛋白質,這要53顆雞蛋、或12片雞胸肉、或47盎司的牛排才能達成。而且別忘了,必須要維持過去的脂肪與碳水化合物攝取。

還好這世上有一種美妙的發明叫乳清蛋白,讓這種莫名的研究得以完成。舀起一匙加入水中,一口氣就能輕鬆喝下約20公克的蛋白質。

這些受試者每天多吃(喝)了140公克以上的蛋白質,體重產生什麼變化呢?

答案是:沒有變化

您沒聽錯,不管是控制組還是高蛋白組,在體重、體脂肪、肌肉量上完全沒有任何統計上變化、組間也沒有差別。

難道吃蛋白質不會變胖?先別急,這個研究有幾個先天限制,讓它的結論無法被百分之百信任:

第一,不像前面bray殘酷地將受試者關起來,本研究是乙個自由活動、進食的研究。我們無法斷言受試者是否真的有聽話喝乳清,或維持原本的生活形態。

第二,他們喝的是乳清蛋白,而非從食物中直接攝取。這樣的結論是否適用於雞蛋、牛排愛好者?我們無法得知。

第三,本研究招募的是有重訓習慣的練家子,同樣的結論是否能在肥胖、沒有運動習慣的朋友身上覆制???

不過從目前的證據看來,如果各位讀者鐵了心要大吃特吃,選擇高蛋白的食物「應該」比較不會讓你像吹氣球一樣炸開。

7樓:大夢夢飲食

**少不了蛋白質,那如果吃多了會怎樣?會同樣變胖嗎?

生物蛋白質的元素為什麼是,生物蛋白質的元素為什麼是c,h,o,n,s

1 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是氨基酸,其結構通式是 即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線在同一個碳原子上,這個碳原子還連線一個氫和一個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於r基的不同 2 氨基酸通過脫水縮合形成多肽鏈,而脫水縮合是指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連線...

為什麼可以用碘液鑑定蛋白質,蛋白質為什麼與碘液結合顯黃色

蛋白質的鑑定 抄 1 蛋白質是組襲成原生質的bai主要成分,同時也常du常以後含物的形式貯zhi藏於植物dao細胞中。不同植物中的貯藏蛋白質,有的成為簡單糊粉粒,有的成為復合糊粉粒,也有的以結晶狀態存在。復合糊粉粒是一團無定形的蛋白質 膠層 包藏著一至幾個球晶體擬晶體組成的顆粒。由於蛋白質性質複雜,...

蛋白質為什麼可以用有機溶劑沉澱,提純蛋白質時鹽析法與有機溶劑法的優缺點

有機溶劑能降低溶液的電解常數,從而增加蛋白質分子上不同電荷的引力,導致溶解度的降低。另外有機溶劑與水的作用能破壞蛋白質的水化膜,故蛋白質在一定濃度的有機溶劑中的溶解度差異而分離的方法稱 有機溶劑分段沉澱法 它常用於蛋白質或酶的提純。我估計他們是認為有些有機溶劑可以與水混溶,降低了蛋白質在水中的溶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