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禮記》中的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下面全文

2021-08-07 01:57:15 字數 3014 閱讀 2679

1樓:匿名使用者

因此先王重視引起人內心感應的事物。因此,禮儀是用來誘導人心的,**是用來調和人的情感的,政令是用來統一人的行為的,刑罰是用來防止**行為的,禮儀**政令刑罰,它們的最終目的相同,都是用來統一民心,實現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2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同上: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鏚羽旄.謂之樂.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焦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於物而後動.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 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

大凡音的起始,是由人心產生的。而人心的變動,是物造成的。心有感於物而變動,由聲表現出來;聲與聲相應和,才發生變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規律變化,就叫做音;隨著音的節奏用樂器演奏之,再加上干鏚羽旄以舞之,就叫做樂(yuè,月)了。

所以說樂是由音產生的,而其根本是人心有感於物造成的。因此說禮用以誘導人的意志,樂用以調和人的聲音,政用來統一人的行動,刑用來防止奸亂。禮樂刑政,其終極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為了齊同民心而使出現天下大治的世道啊。

有哪些大文豪的名言

3樓:我是一個麻瓜啊

1、過去屬於死神,未來屬於你自己。——雪萊

2、不要慨嘆生活的痛苦!慨嘆是弱者。——高爾基

3、等到自私的幸福變成了人生唯一的目標之後,不久人生就變得沒有目標。——羅曼.羅蘭

4、明智者創造的機會比他發現的要多。——培根

5、作為一個人,要是不經歷過人世上的悲歡離合,不跟生活打過交手仗,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人生的意義。——楊朔

6、人生到世界上來,如果不能使別人過得好一些,反而使他們過得更壞的話,那就太糟糕了。——艾略特

7、人生至愚是惡聞已過,人生至惡是善談人過。——申居鄖

8、失足可以很快彌補,失言卻可能永遠無法補救。——富蘭克林

9、如果容許我再過一次人生,我願意重複我的生活。因為,我從來就不後悔過去,不懼怕將來。——蒙田

10、雖然人人都企求得很多,但所需要的卻是微乎其微。因為人生是短暫的,人的命運是有限的。——歌德

《孟子.告子下》的翻譯

4樓:116貝貝愛

《孟子.告子下》的翻譯:

有個任國人問屋廬子說:“禮和食哪樣重要?”屋廬子說:

“禮重要。”那人問:“娶妻和禮哪樣重要?

”屋廬子說:“禮重要。”那人又問:

“如果非要按照禮節才吃,就只有餓死;不按照禮節而吃,就可以得到吃的,那還是一定要按照禮節嗎?

如果非要按照‘親迎’的禮節娶妻,就娶不到妻子;不按照‘親迎’的禮節娶妻,就可以娶到妻子,那還是一定要‘親迎’嗎?”屋廬子不能回答,第二天就到鄒國,把這話告訴了孟子。

孟子說:“回答這個問題有什麼困難呢?如果不比較基礎的高低是否一致,只比較頂端,那麼,一塊一寸見方的木頭可以使它高過尖頂高樓。

我們說金屬比羽毛重,難道是說一個衣帶鉤的金屬比一車羽毛還重嗎?拿吃的重要方面和禮的細節相比較,何止於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方面和禮的細節相比較,何止於娶妻重要?

你去這樣答覆他:扭折哥哥的胳膊,搶奪他的食物,就可以得到吃的;不扭,便得不到吃的,那會去扭嗎?爬過東邊人家的牆壁去摟抱人家的**,就可以得到妻子;不去摟抱,便得不到妻子,那會去摟抱嗎?

”《孟子.告子下》的原文:

任人有問屋廬子曰:“禮與食孰重?”曰:

“禮重。”“色與禮孰重?”曰:

“禮重。”曰:“以禮食,則飢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

親迎,則不得得妻;不親迎,則得妻,必親迎乎?”

屋廬子不能對,明日之鄒以告孟子。孟子曰:“於答是也何有?

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摟。金重於羽者,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食重?

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

往應之曰:‘紾兄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不紾,則不得食,則將紾之乎?逾東家牆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

寫作背景: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魯國鄒人(今山東鄒縣東南部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孫子)的門人(門人指學習於某人的**)。

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樑(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武力的手段實現統一。而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聖”。

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

文章簡介:

以詭辯對詭辯,以極端對極端。這是孟子在這裡所採用論辯方法。任國人採取詭辯的方式,把食與色的問題推到極端的地步來和禮的細節相比較,提出哪個重要的問題,企圖迫使孟子的學生屋廬子回答食、色比禮更重要。

屋廬子當然不會這樣回答,但由於他落入了對方的圈套而不能夠跳出來,所以就只好語塞而求助於老師了。孟子一聽就識破了對方的詭辯手段,並且生動而一針見血地指出:“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

”接著從金屬與羽毛的比重問題過渡到分析任國人詭辯的癥結所在。這實際上就是一個比較的方法問題。

孟子的意思很明確,比較應該讓以較的物件雙方在同一水平線上,同一基準上,而不應該把一個物件推到極端來和另一個物件的細節相比較。這樣比較出來的結果,當然是錯誤而荒謬的了。所以,孟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教給學生以詭辯對詭辯的說法,從而戰勝論辯的對方。

5樓:涼秋沐雪

道就像大路一樣,難道難於瞭解嗎?只怕人不去尋求罷了。

6樓:匿名使用者

《mencius • against child under》

內容要翻譯嗎?

《**規》感悟600字

翻譯幾句孟子的話,翻譯《孟子 萬章下》中的幾句話

原文 孟子謂萬章曰 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 萬章下 譯文 孟子對萬章說道 乙個鄉村裡的優秀人物,便和那一鄉村的優秀人物交朋友 全國性的優秀人物便...

孟子三樂中的孟子曰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

1 原文 孟子曰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2 譯文 孟子說 君子有三件值得快樂的事,用仁德統一天下不包括在內。父母都健在,兄弟沒病沒災,這是第一件快樂的事 抬頭無愧於天,低頭無...

孟子三樂中的孟子曰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

君子有三樂bai,而王天下不du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zhi故,一dao 樂也。仰不愧於天 內,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容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譯文 君子有三樂,這三樂與治理天下沒有關係。父母俱在,兄弟安好,一樂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 得到天下的好學生,然後教育他們,三樂。孟子三樂中的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