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系統掌握古漢語讀音,古代漢語的發音是如何確定?

2021-07-28 03:31:39 字數 5047 閱讀 2558

1樓:匿名使用者

文字起源於象形,中國早在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就有了史學界公認的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文字“”.這是一個陶文,在許多陶器上都刻有此符號.有專家將其釋為“旦”,即在泰山上點燃聖火以祭祀從東方升起的太陽.

近來,有學者把它釋為“炅”.① 然而,這種只在大汶口文化期出現的族徽文字只是作為一種部落圖騰的符號來供人崇拜,根本沒有漢字的特徵.可能這種系統的文字早就失傳了.

我們現在使用的漢字可知的最早的雛形是甲骨文.目前,我國的甲骨文發現地數量最多的有三個地方:一是河南安陽小屯;二是陝西周原遺址;三就是在山東桓臺的史家遺址.

三個遺址,河南小屯的甲骨數量最多,但年代已經是商代晚期;周原遺址也出大量甲骨,可是更是晚至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而山東桓臺的史家所出甲骨文為嶽石文化晚期,雖然字數少,且不釋,但在年代上要早於殷墟所出甲骨.②由此,我們可推想,漢字型系很可能形成於山東,以後逐漸傳播到其它各個地區.然文字型系已經確立,且與現代漢字具有傳承關係,那它必有其原始讀音.

而我們現在正是要研究漢字的讀音的由來以及 如何演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大凡上古漢語,無非是五種基本音:喉音、舌音、牙音、齒音以及脣音,而沒有現在的鼻音.

這是音韻學家所歸納的5種上古基本音.依此可知,我們的祖先的語言也無非是這5大類發音.這是由人類或某一人種的生理特徵所決定的.

中國古代給難字注音一般用直音和比況的方法.即分別是以一個與難字同音的字標註之和以一個讀音相近的字作參照,說明某字讀音與此字相像的注音方式.③這種注音方式的侷限性大的大,遇到讀音怪僻的難字則無法.

大概於東漢末年,出現了反切.即用兩個字,取第一字的聲母與第二字的韻母來注音.當然,取兩種單音節來標註一個字,就容易多了.

但是,古代的注音無論是哪種方法都不能全面地詮釋上古讀音的規律.所以,我們在這裡就不討論反切以及古代注音問題.要研究漢字讀音,必先追溯其起源.

首先就要談談漢字是先有讀音還是先有文字.其實,這個問題不能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把視野擴大到全世界則不難發現:

各個民族幾乎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語言,而真正有文字的卻只佔其中一小部分,而且那些有自己民族文字的都是些大國強國.而那些小部族則只保留自己的語言,無文字.從這一點上,我們似乎可以瞭解到人類是先有語言後有文字.

但有沒有特殊情況,則無從知曉.以上是我們對漢字以及漢字讀音的基本認識,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漢字的讀音起源和理據.

二、上古音的確定凡例:首先,在論述之前,筆者先進行一個凡例說明.為了閱讀方便,本文不用國際音標註音,而用漢語拼音形式.

古音者皆依據並模仿閩南語音.但由於有的音用漢語拼音無法拼出,就引進了“”,該符號內的字母發英語音標的音.如:

“[e]”和“[ng]”,還有英語音標“з”和“ae”;“—”在標音之後,表示發音短促.若與“——”相遇,則作“__——”;“( )”內表示字母與標調一致;“:”表示緩音或與前音隔開並拉長音,若後加大寫字母則代表其與前面字母不能相拼而要隔開並拉長音,且輕輕髮尾音.

如“da:n”;“”代表大口音,即比前面字母正常發音的開口要略大;“&”代表連線一個字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古音;“~~~”表示拉長音;“…”表示聲音漸漸變弱;如果“~~~”與“…”同時存在,則標為“~~…”以示區分.根據筆者的反覆研究,可以將漢字的理據劃分為以下幾類:

1、法自然之聲這是模仿自然界萬物的聲音而約定俗成的讀音.它可分為兩類:① 模仿萬物固有之聲 比如“也”字,其古音讀若à…、yā或ā.

很明顯,“也”字是古漢語中十分常見的語氣助詞,其古音讀起來如同今天我們的口語中的“啊”、“呀”等.再如“亞”字,其古音讀若ā~~…,很有意思,啞巴所發出的聲音正是像ā~~…這樣的聲音.那麼我們再來看看“啞”字,左邊形旁表屬性,為人口發出的聲音,右邊的“亞”為聲旁表音,“啞”字讀音正是模仿啞巴的發聲所定下的.

其實,我們今天還存在著用此種方法造字的傳統.比如許多被發現的化學新元素,“鎂、鈣、鋇、氦”等就是例子.②根據會意所模仿之聲 有些會意字亦表現出自然界固有的聲音.

下面列舉“害”與“毅”為例,闡釋其音源.先看“害”字,《說文》雲:“害,傷也.

從宀、從口、豐聲.”金文“害”字作害,下為一“口”,上為舌頭之象形,中間一橫表示舌頭被割掉的意思.“害”其發音源自無舌之人的“嘿嘿”聲.

④可見,“割舌”是“害”字的原始含義,其後才引申出“傷害”、“害處”的意義.再看“毅”,《說文》:“豙,豕怒毛豎也,從豕辛.

”其中,“豙”是“毅”的初字,金文作毅.古人以木杈將野豬按倒在地,會在木杈與豬脖子之間迅速綁上一段橫木棍,形似“辛”字形.“豙”的發音,可能來自套上這種械具後,豬的尖聲嘶鳴,且持續時間會驚人地長久.

所以《說文》釋為“豙,有決也”,就是堅毅的意思.⑤這些原始讀音都是源自萬物在某些情況下所發出的聲音.2、聲韻母合音當然,光模仿自然界發出的聲音來傳達資訊顯然是不夠的.

在表達一些較複雜的概念時往往不能夠形容出來.於是就迫切地需要用到非自然音來表達抽象或無法用自然音來形容的語音.有一類字是由兩個字組成,而取前一字的聲母與後一字的韻母拼起來,正好是這個字的讀音.

如:“就”字,左邊的“京”的聲母j與“尤”的韻母ou相拼讀成jiu;“費”字上的“弗”的聲母f與下部的“貝”的韻母ei組拼為fei;筆者經過考證,試將“告”字的音源解析如下:告,本意是祭祀時的禱告.

自甲骨文到楷書,字型都是從牛,從口.從金文來看,告作告.下面的口與獨體的“口”字字型完全一樣.

“牛”的古音讀若gǔ,其同族詞“梏”gù仍較好地保留了原始讀音.“口”的古音讀若kào或k(зˋ),而“告”的古音讀若g(зˋ)

古代漢語的發音是如何確定?

2樓:q師兄

首先,古代保留下一些音韻專著.當時有反切這種注音方式.

其次,語音固然因時因地變化,但也有相對穩定性,方言裡儲存著許多古音並且在繼續使用,古今不會面目全非.

第三,詩賦等韻文提供了一時代較為完整的語音資料

3樓:l海藍星

確定古音的是音韻學家,屬語言學家,而不是歷史學家。確定古音方法有二:

1、根據古代文獻,就是古代的韻書、韻文和詩歌;

2、根據現在的方言。很多方言尤其是南方方言保留了很多古音成分。

第二點很重要。

4樓:匿名使用者

1、根據古代文獻,就是古代的韻書、韻文和詩歌;

2、根據現在的方言。很多方言尤其是南方方言保留了很多古音成分。

5樓:匿名使用者

所以,就是口頭傳承的。

沒辦法。

就像京劇,古代也沒錄音機啊,但是有人一直學,傳下來的。

找些比較偏離落後的地方,那些語言受外面的影響也比較小

古漢語文字的讀音是怎麼確定下來的?

6樓:胖妞李

太強了。弄得我想補充都不知道從哪兒下手……

7樓:匿名使用者

去看哈大學教材《古代漢語》中對音韻的介紹就知道了。

古漢語怎樣讀音?

8樓:周城市

方法有三種:反切、直音和叶音,《康熙字典》把這三種方法都用上了,可參考。

反切在東漢末年即已產生,而推廣盛行則在魏晉。四聲和反切是韻書產生的基礎。反切注音法是用兩個漢字注出另一個漢字的讀音,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和聲調,合起來就是被注字的讀音。

即使是零聲母,也必須有反切上字。

直音法就是以同音字注音。如:怡,懌也。

但有的字找不到同音字,有的字雖然有同音字,卻是生僻字。於是又產生了直音加聲調的方法 如“退”注"推去聲。”這樣雖然避免了生僻字,卻要改變聲調才能讀出應讀的音

9樓:昌荷乾秀敏

一、注音

對古書注音始於東漢時期,那時候當然沒有拼音字母,就用同音近音字注音,我們看到《說文》等古代字典有“讀為x”、“讀曰x”、“讀若x”、“讀如x”、“讀近x”等,這個x就是同音或近音字。到了東漢末年,有人發明了以“反切”來注音。“反切”也叫“反(翻)”或“切”,就接近今語的拼音。

例如:“宣”注“須緣切”,這“須”就是聲母,“緣”就是韻母。

二、聲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只是與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四聲是:①平聲,已分化為陰平和陽平,即普通話的第

一、二聲;②上聲(已有一部分變為去聲),即普通話的第三聲;③去聲,即普通話的第四聲;④入聲,至今許多地方方言仍保留著它,在普通話中入聲已經消失,多數變為去聲,其次是陽平,最少的是上聲。《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分四聲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它讓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致情況。

現代漢語中的“一字多音”現象,多數是古代漢語保留下來的。在古代漢語中,這種現象很普遍。例如: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懷。

譽:平聲,動詞,稱讚;去聲,名詞,名譽。

汙:平聲,形容詞,汙穢;去聲,動詞,弄髒。

數: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目,命運;入聲,形容詞,頻繁。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三、古漢語書籍的讀音

由於語言和文字的不斷髮展變化,我們在讀古漢語特別是古詩詞(韻文)時,要注意三個問題:

一是書面語與口語有一定距離,書面語中用相同的字所表示的詞,可能因為讀音不同而意義也不同。例如《莊子.盜跖》:

“冠枝木之冠”,兩個“冠”字,前者讀去聲,動詞,相當於今天的“戴”;後者讀平聲,名詞,相當於今天的“帽子”。

二是書面語中不同的字(詞),可能因為讀音與另一個詞的意義相近而所表達的是那個詞的意義。例如賈誼《治安策》:“下無倍畔之心,上無誅伐之志”,這“倍畔”即“背叛”,屬於“同音通假”。

三是現在讀起來不押韻的韻文,只有用“葉(協)韻”的辦法才能押韻,但不提倡。例如《詩經.豳.

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

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

”現在讀來,好些韻腳似乎都不押韻,特別是火、衣、畝、子、喜等字,讀音相差更遠。把它們讀成另一種讀音以求和諧,就叫做“葉(xié)韻”,譬如“火”葉“虎委反”(即“毀”音);“發”葉“芳吠反”(即“費”音)。……我們提倡用現代漢語規範語音來讀古代韻文,縱然有些韻腳讀起來不夠和諧,也不必用“叶韻”的辦法。

關於古漢語的發音問題,今天先討論這些。如有興趣,歡迎繼續**。

古漢語詞典與古漢語字典的區別古代漢語詞典大字版和古代漢語詞典縮印版和古代漢語詞典有什麼區別?

古漢語詞典與古漢語字典區別為 解釋內 容不同 用途不同 使用物件不同。一 解釋內版容不同 1 古漢語詞權典 以解釋古語詞的意義為主,如果有雙音節以上的詞也加以解釋。2 古漢語字典 以解釋古代文字為主。比如乙個字的讀音變化,字形結構等,但它也解釋乙個字的意義。二 用途不同 1 古漢語詞典 主要以查閱古...

古代漢語如何表示疑問古漢語所有表示疑問的字詞

哎,實在是抄不全資料,您就將就著用吧!一 固定句式 古代漢語,疑問句通常分成是非問疑問句 特指問疑問句 選擇問疑問句 正反問疑問句四四種。在疑問句中,如疑問代詞 何 奚等 作賓語,提到動詞 或介詞 之前。二 疑問代詞 根據疑問代詞指代的詢問物件,古漢語疑問代詞可分三類。1 指人的。有 誰 孰 a 誰...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和《古代漢語詞典

我認為選用 古代漢語詞典 適合學古文,原因如下 1.古文中可能有些字版並不是很常用權 在常用字字典上查不到,這時,選用 古代漢語詞典 比較方便 2.商務版的 古代漢語詞典 不但收了1萬左右單音詞,還收了24000餘條複音詞,學古文恐怕更有實用價值 3.本詞典收詞的範圍,是古代以 正統書面語言寫作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