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的是什麼意思,金剛經到底講的什麼

2021-05-04 07:06:43 字數 6025 閱讀 2418

1樓:不會飛的肥豬

從文字上,《金剛經》就是釋迦牟尼佛與須菩提的一番精彩對話,主要討論如何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即如何修證成佛。

「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文音譯,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是佛陀覺悟的最高智慧型,是超越自我、超越一切、甚至超越一般人既定的所謂「終極意義」的智慧型,它能認識到一切事物的真正本質,具備這種覺悟就是成佛。

所謂「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下決心成就無上智慧型,無上大道,即發願成佛,這也是修行大乘菩薩道的全部內容和目的。

發願成佛用現代心理學的概念理解,就是追求終極意義。人類從原始社會就已經開始這種追求,直到近現代還在追問「我們從**來,到**去?」

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認為,宗教經驗的高階階段,向人們揭示「人類所嚮往的目標應當是什麼」,是人類對經驗世界顯示出的內在和諧與秩序的堅定信仰與崇拜。這種堅定的信仰,在現代心理學看來,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強大動力。

2樓:記明練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可視為乙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

本經六種譯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鳩摩羅什的初譯。如印順法師所說,此後的五譯是同一唯識系的誦本,比如菩提流支、達摩笈多等,都是依無著、世親的釋本譯出;只有羅什所譯為中觀家(般若系)的誦本。

所謂「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下決心成就無上智慧型,無上大道,即發願成佛,這也是修行大乘菩薩道的全部內容和目的。

發願成佛用現代心理學的概念理解,就是追求終極意義。人類從原始社會就已經開始這種追求,直到近現代還在追問「我們從**來,到**去?」

3樓:叫那個不知道

講的是如何修習般若的智慧型,以無我離相的智慧型修習六波羅蜜,可以令菩薩安住其心,調伏其心,向于無上正覺。

金剛經講的是成佛的法門,是破眾生迷惑,開大智慧型的良藥。是發大乘心的菩薩修行的指導。

一、著重「無相」:如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於一切相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無相」與原始般若的「無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稱之為「離相門」一樣。《金剛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

二、著重「無我」的菩薩行:如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習慣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薩行著重「無我」。

而古傳般若即以「無我」悟入實相。「原始般若」闡明菩薩(我)與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樣的。但《金剛經》不只說「無我」,也說「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三、著重「利他」的菩薩行:般若的原義,菩薩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薩「報得波羅蜜」、「報得五神通」,「成就眾生」,「莊嚴國土」。

《金剛經》著重菩薩「受記」、「度眾生」、「莊嚴國土」,與《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著重佛的體認:如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是離一切相的。「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是不能於色聲相中見的。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是不能從威儀中見的。如來說法,其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如來無所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佛度眾生,其實「實無眾生如來度者」。

如來能知一切眾生心,其實「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五、佛和法的並重:早期佛教視舍利塔為佛,從下品到上品般若卻寧取般若經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剛經》是重法又重佛(塔)的(與《法華經》相同),如說:

「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在在處處若有此經……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這與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擴充套件資料

《金剛經》以鳩摩羅什譯本流傳最廣,其版本變化和被加工的痕跡也最多:

1.流通本的加工:⑴字數的新增:

《金剛經》從824年柳公權本5043字,到868年咸通本5125字,到947年壽春本5150字,到2023年朱棣本5169字,到流通本5176字,其**字數不斷增多。(2)「冥司偈」的新增:以歷代藏經的校勘記看,《金剛經》有文字上的瑣碎變化。

其最大變化是被新增的60(62)字「(爾時)慧命須菩提……」一段並最終定型,這是從菩提流支譯本移植來的。新增的時間不很明確,後來佛徒為其編造了「僧靈幽」的公案,該段**因此叫「冥司偈」。(3)首尾附件的新增:

從咸通印刷本開始,經首已出現真言;到定型的流通本,被新增到**前後的頌詞、真言、奉請詞、發願文等附件,有近二十篇之多。

2.流通本的分期:⑴以柳公權本為代表的早期版本:

柳公權本紀年準確、法度森嚴、昭然有信。在此824年以前的均屬於早期版本,無三十二分劃段,不新增任何真言,不新增62字段落;字數在5040左右。⑵以咸通本為代表的中期版本:

此時(868年)對《金剛經》的加工剛剛開始,三十二分和附件可添可無,62字一段是必新增的;字數在5140左右。⑶以朱棣本為代表的晚期版本:除朱棣本外,此後均新增三十二分,附件全盤新增,**逐步定型為5176字;此外**還有兩處被改動,一是善現啟請分第二的「應云何住」被改為「云何應住」,二是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的「發菩薩心者」被改為「發菩提心者」。

參考資料

4樓:暢平瑩

金剛經,狗屁,什麼大成教法狗屁不如,如果它真的好,為什麼印度會被滅,而且今天這麼窮?

金剛經到底講的什麼

5樓:獨言影視

《金剛經》講的是如何徹底解放心靈奴役的大智慧型,它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因為這本**字艱澀、思想深奧,所以一般人很難全面而且透徹地理解經書的本來含義和價值指向。因此,歷史上有很多的佛教各派祖師都親身為此作注講解,其中流傳最為普及的就是禪宗惠能的《六祖壇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vajra cchedikā prajñā pāramitā 梵文釋義:以能斷金剛的智慧型到彼岸),簡稱《金剛經》。

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法本是最早也流傳最廣的譯本。

《金剛經》在印度有唯識家(無著、世親)的論釋。傳入中國,三論、天台、賢首、唯識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國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響,各宗表面上闡揚《金剛經》,實際上闡揚常住佛性和如來藏。又在三教合流環境下,明清以來,三教九流都來註解《金剛經》,雜合濃厚的真常理論和儒道信仰。

6樓:六六

《金剛經》主要就是說明了「離相無住」的道理。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可視為乙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

本經六種譯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鳩摩羅什的初譯。如印順法師所說,此後的五譯是同一唯識系的誦本,比如菩提流支、達摩笈多等,都是依無著、世親的釋本譯出;只有羅什所譯為中觀家(般若系)的誦本。又如呂澄說,羅什傳龍樹的般若學,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譯般若經,《金剛經》其實已「面目全非」了。

拓展資料:

思想要義(行)

發趣義(所依)

1.發趣之金剛不壞

發趣即發心趣無上乘,此非當初一下即了的自相。由資糧加行,地地勝進至於究竟等覺,皆名發趣。所以是貫徹道果,始終意趣。

此發心是一切行所依止,有金剛不壞之義。般若學和大菩薩行所依託的,即發此金剛不壞心。是心內容極廣,最主要的二點是《金剛經》所說:

「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無一眾生得滅度者」。

2.發趣之大乘不共

發心是求三乘究竟菩提,如《金剛經》說度一切眾生,其實無眾生得度。對此世親說是菩薩以他為自之義,因有情原非孑然一己,而與他有情實相關涉。二乘但求一己意念不生,雖證滅盡定但並不可靠。

唯識大乘觀為心所現物件如幻不實,然有他有情互為增上,令所緣行相不得不生。所以必令一切眾生皆入無餘涅槃,乃能究竟實際令自得度。

3.發趣之無住勝進

發心本不住彼名想計著(為了名利而發心),若有所住,所住動搖,發心即失。此不住發心為金剛不壞,而非為名想的發心也不住。對此無著提出願、欲二字,般若行據此欲願展轉勝進而至究竟。

如《金剛經》問發趣行人云何應住,佛示發此金剛心後,隨示十八住處的層層抉擇對治,皆與發心同一進止,至般若道更明示應無所住而發心。

7樓:叫那個不知道

講的是如何修習般若的智慧型,以無我離相的智慧型修習六波羅蜜,可以令菩薩安住其心,調伏其心,向于無上正覺。

金剛經講的是成佛的法門,是破眾生迷惑,開大智慧型的良藥。是發大乘心的菩薩修行的指導。

一、著重「無相」:如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於一切相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無相」與原始般若的「無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稱之為「離相門」一樣。《金剛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

二、著重「無我」的菩薩行:如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習慣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薩行著重「無我」。

而古傳般若即以「無我」悟入實相。「原始般若」闡明菩薩(我)與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樣的。但《金剛經》不只說「無我」,也說「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三、著重「利他」的菩薩行:般若的原義,菩薩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薩「報得波羅蜜」、「報得五神通」,「成就眾生」,「莊嚴國土」。

《金剛經》著重菩薩「受記」、「度眾生」、「莊嚴國土」,與《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著重佛的體認:如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是離一切相的。「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是不能於色聲相中見的。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是不能從威儀中見的。如來說法,其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如來無所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佛度眾生,其實「實無眾生如來度者」。

如來能知一切眾生心,其實「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五、佛和法的並重:早期佛教視舍利塔為佛,從下品到上品般若卻寧取般若經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剛經》是重法又重佛(塔)的(與《法華經》相同),如說:

「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在在處處若有此經……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這與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擴充套件資料

《金剛經》以鳩摩羅什譯本流傳最廣,其版本變化和被加工的痕跡也最多:

1.流通本的加工:⑴字數的新增:

《金剛經》從824年柳公權本5043字,到868年咸通本5125字,到947年壽春本5150字,到2023年朱棣本5169字,到流通本5176字,其**字數不斷增多。(2)「冥司偈」的新增:以歷代藏經的校勘記看,《金剛經》有文字上的瑣碎變化。

其最大變化是被新增的60(62)字「(爾時)慧命須菩提……」一段並最終定型,這是從菩提流支譯本移植來的。新增的時間不很明確,後來佛徒為其編造了「僧靈幽」的公案,該段**因此叫「冥司偈」。(3)首尾附件的新增:

從咸通印刷本開始,經首已出現真言;到定型的流通本,被新增到**前後的頌詞、真言、奉請詞、發願文等附件,有近二十篇之多。

2.流通本的分期:⑴以柳公權本為代表的早期版本:

柳公權本紀年準確、法度森嚴、昭然有信。在此824年以前的均屬於早期版本,無三十二分劃段,不新增任何真言,不新增62字段落;字數在5040左右。⑵以咸通本為代表的中期版本:

此時(868年)對《金剛經》的加工剛剛開始,三十二分和附件可添可無,62字一段是必新增的;字數在5140左右。⑶以朱棣本為代表的晚期版本:除朱棣本外,此後均新增三十二分,附件全盤新增,**逐步定型為5176字;此外**還有兩處被改動,一是善現啟請分第二的「應云何住」被改為「云何應住」,二是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的「發菩薩心者」被改為「發菩提心者」。

參考資料

金剛經原文,金剛經的全文及譯文

大同小異,你想靜心,不必在乎這個!原裝的金剛經你看不懂,你朋友給你的可能是現代版的!求 金剛經 原文版本!金剛經全文有哪些?金剛經 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 金剛般若 b r 波羅蜜經 唐玄奘譯本則為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文 vajracchedika pr...

金剛經屬於哪個法門金剛經屬哪個法門

金剛經乃六百卷大般若經之一,以其文簡義豐,攝盡六百卷妙義,故為各家所重。金剛經講義,乃江味農居士遺著。江居士一生教宗般若,行在彌陀。講義發揮般若要旨淋漓盡致,又復旁諸大乘經典,可謂微妙精深。淨空法師依據講義節本,敷演本經,處處消歸自性,時時導歸淨土,聞者莫不胸膈皆舒 慳憂都棄。金剛經雖非淨宗專經,然...

金剛經可以驅邪嗎金剛經能辟邪嗎

阿彌陀佛!心正何須驅邪?邪來自內心的邪念,向外驅邪,無有是處!你指的邪是什麼?不要以為像神話故事一樣,你一讀經邪魔都消失不見了。專其實所說的 邪 或 魔 屬,都是人心所致。金剛經上說,見諸相非相,既見如來!但凡夫因為看不破,放不下,求不得,所生出的種種煩惱的因,這就是魔!如果乙個人只讀經但不遵從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