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是教會人們如何思考,而不是教會人們應該思考什麼

2021-04-19 18:15:20 字數 5168 閱讀 9448

1樓:

育人、育才、育能3各方面。育人是基礎,那些高科技犯罪,就是強有力的證據。育才是目內標。

乙個國容家,乙個民族,沒有才能和博學的人,很難屹立在民族之林。就會被欺負、被愚弄、甚至被蹂躪。育能,是實質。

只有不斷地,對未知領域的探索,社會和科技等才能發展,離不開,那些勇於探索的先驅,所取得的成果,無不是那些真正擁有探索能力,和求知能力的結果。教育,是乙個國家強大的精神和智慧型的必須,發展教育,振興中華。

生活教會了我思考,但思考卻沒有教會我生活。是什麼含義?不明白... 20

2樓:過去快過去好麼

生活是客觀的,思考可以從中得出感悟,啟示,但生活是需要經歷的,並且是不可預料的,一味空想自然不會懂得生活

3樓:熱心網友

就是說思考並不能完全和生活混在一起。

教育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海德格爾認為教育「在路上」、「在旅途中」。的確

,教育雖然具有永恆性,但教育在時間中流淌,具有未成性,更具變動性。作為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我正感受著中國教育領域的理念及行動的變革。

一、 教育不是公升學,是達成幸福

教育是什麼這一問題應屬於人類的理性認識的範疇。假如我們**真實的感性教育現實,我們會發現,過去的教育是公升學的代名詞。以分數為目的,以公升學為目的的教育,隨意更改課程計畫,智育惡性膨脹,排擠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的應有空間和時間,甚至對智育科目也有選擇,凡是公升學考試科目,「加大力度」,不考試的科目必須「讓道」。

近年來,教育界開始反思究竟教育是什麼,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傳統的教育方式和思想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

新課程讓我們更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的真諦。教育是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教育不是公升學,教育是人性成長的追求,教育從根本上說是培養人們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創造幸福的能力。教育之於幸福不是外借於它,而是教育本身的應有之意。

教育通過知識技能的掌握,智慧型的增長,德行的完善,人在活動中達到自由的境界,從而獲得愉悅的幸福感受,這是教育本體價值的體現。人的需要是豐富的,滿足人的需要的教育內容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教育的各個方面不但能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而且能滿足人自身的需要,具有個人享用價值。應該看到,德、智、體、美、勞是至今最完美的教育組成部分。

這五個不同方面,既相互滲透,相互聯絡、相互制約和促進,分別具有不能相互代替的作用和價值。以公升學、分數為目的的教育不僅其教育活動本身不可能幸福,而且其目的也是使學生日漸遠離幸福。教育的事業是一種面向未來的事業,不僅面向社會的未來,而且面向個人的未來。

教育追求一種「應然」理想,創造一種可能的生活,幸福源於可能的生活,可能生活的實現意味著幸福的獲得。所以,教育通過創造可能的生活,通過可能生活的現實轉化,從而獲得了幸福的底蘊。

二、 教育不是訓練,是生活,是創新

在長期的計畫經濟體制影響下,我國的教育也十分強調統一:統一的目標、統一的內容、統一的進度、統一的學期學年。我國的教育常常以「標準化」的方法把學生培養成同一模式的製成品,學生沒有自主選擇的餘地。

正如鐘啟泉教授指出的那樣:沒有選擇的教育,不講個性的教育,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訓練,而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不只是使人成為社會需要的好公民,得以適應社會的存在,而且更深刻地體現在它展示了現代社會個人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需要,教育如同吃飯、睡覺,是生活的一種形式,而且是一種高階的精神生活。現實的社會生活是教育內容的重要源頭。教育是現實的社會生活的乙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它不可能立於現實生活之外。

封閉、保守、劃一的學科中心主義,與沸騰的社會生活脫節,與知識更新的速度脫節,抑制學生個性的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是訓練不出來的,它是教育引發的結果。為此,新課程倡導我們要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教學,為啟發引導。

教師的教學活動以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內容的呈現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為學生創設問題情景,讓他們發散式地思考,培養他們樂於探索的積極態度,掌握科學探索的方法,形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為學生創造乙個敢於發表意見、敢於質疑問難的寬鬆環境。

對於學生提出的各種觀點,哪怕是不成熟的點滴想法,教師都要充分的尊重和鼓勵,用積極的語言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創新的火花只有在乙個暢所欲言的、寬鬆自由的環境中通過相互的碰撞中,才能迸發出來。

人需要教育,不是為了謀生或成為外在社會期望的人,而是為了自身精神的追求,為了豐富自己的生活,過一種「詩意的人生」,得到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三、 教育不是管束,是喚醒,是發現

管束,指管理和約束。「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是強調它的積極意義。另一方面,管束的消極影響也是非常明顯的。

英國教育家洛克指出:「假如管教到了極度嚴酷的地步,也可以治好目前任性的毛病,但是接著下來的常是更惡劣更危險的心情頹喪的毛病,那時你便算是喪失了乙個放蕩不羈的青年,換來了乙個心情沮喪的傢伙……實則這種兒童終生終世對於自己和別人都是沒有用處的。」洛克進一步強調,一些「放蕩不羈的青年,都是生龍活虎一般,精神十分飽滿的,一旦走上軌道,通常可以變成一些能幹、偉大的人物。

心情沮喪的兒童就不然了,他們的態度是怯懦的,精神是抑鬱的、很不容易振作起來,極難作出什麼事業。」

當前,獨生子女被普遍認為是難管教,因而教育者更是不知不覺地增強了管理者的角色意識,把師生關係納入管與被管的單一關係之中。但是正如魯潔教授所說,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係不能囊括所有的師生關係,管理者的角色也不是教師唯一乃至主要的角色。強化管理的結果,只能是限定學生的所作所為,難以影響學生的所思所想。

然而,並不是說學生不需要管束。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育管理時說:「一條簡單而明智的真理,這就是:

你向自己的學生提出一條禁律,就應當同時提出十條鼓勵——鼓勵他們從事積極的活動。……不需要處處都用禁律去約束孩子,而要解除,給他們以充分的自由,鼓勵他們去活動。例如:

用不著教訓孩子說:『不許摘校園裡的花!』而應當對他們說:

『你們每個人都應當在校園裡栽一株花,精心地去照料它。』」

因此,教育是一種喚醒,它要喚醒學生的積極性,上進心;它是一種關愛,一種期待;它是一種發現,它要發現學生心靈的火花,使星星之火發展為燎原大火。要讓學生在和諧開放的學校環境中,不斷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創造、學會關心、學會合作,不斷弘揚人的主體性,在品味成功的愉悅中,不斷發揮潛能,努力開拓創新。

5樓:匿名使用者

教育是以學生為本 輔助學生成才

做教師不是大多人的選擇,但只要你做了教師 最起碼的 不許束縛學生創造力,這與害人無異

尊重學生 如果沒有學生,你教師有什麼存在的意義 但是沒有你,可能學生會更慶幸有更聰明的教師

只要學生沒有行為上大的觸犯規條,就不許橫加指責

那種唯我獨尊 為了所謂教師尊嚴打壓學生 影響學生的自然發揮 給學生臉色看 辱罵學生的

老師 他們為什麼這麼做 當然不是因為有高尚情操 可能因為他們自己讀了很多書但不懂實踐除了教書什麼也不會 也想讓學生在自己的管教下 一無是處。不然就是 只以班級 業績 以獎金為目標,從而犧牲廣大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要不就是和他在讀書時一樣死腦筋 笨 也不懂怎樣教學,從讀書到教書 秉承一貫的 古板死板的作風。

這種以自己老師的便利,欺壓學生,教學方式強制古板,漠視學生體會 影響學生興趣甚至心情心態的「老師」 作為學生詛咒他們晚景淒涼 不得好死 萬世遺臭

6樓:綠妖姑娘

教育是一

種喚醒,它要喚醒學生的積極性,上進心;它是一種關愛,一種期待;它是一種發現,它要發現學生心靈的火花,使星星之火發展為燎原大火。要讓學生在和諧開放的學校環境中,不斷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創造、學會關心、學會合作,不斷弘揚人的主體性,在品味成功的愉悅中,不斷發揮潛能,努力開拓創新。

7樓:匿名使用者

「教育」是以知識為工具教會他人思考的過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擁有的創造更高的社會財富,實現自我價值的體現。

在教育學界,關於「教育」的定義多種多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般來說,人們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給「教育」下定義的,乙個是社會的角度,另乙個是個體的角度。前蘇聯及我國一般是從社會的角度給「教育」下定義的,而英美國家的教育學家一般是從個體的角度給「教育」下定義的。

從社會的角度來定義「教育」,可以把「教育」定義區分為不同的層次:

(1)廣義的,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教育」看成是整個社會系統中的乙個子系統,分配著且承擔著一定的社會功能。

教育最本質性的理解,就是社會對人們思想的知識灌輸和行為指導;一,教育的物件是人;二,內容必須是良性的有意義的。從而使人民去改造社會。

(2)狹義的:指個體精神上的昇華。這種定義方式強調社會因素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把從個體的角度來定義「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於個體的學習或發展過程。

(3)更狹義的,主要指學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這個主要指的中國校園的應試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

如果圍繞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來定義,可以把教育定義為教育是指人有意識地通過若干方法、媒介等形式向他人傳遞資訊,期望以此影響他人的精神世界或心理狀態,幫助或阻礙他人獲得某種(些)觀念、素質、能力的社會活動。處於前者角色的稱為教育者,處於後者角色的稱為教育物件。這樣定義符合所有的人類教育活動,可以作為教育的基本定義。

當代詩人、文化學者張修林在《談教育》一文中有如下解釋:

所謂教育,應當是作為對社會文化的傳授、傳播。而社會文化,包括文理學科,它應當包含三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層次是指高層次文化,既抽象的、看不到存在的,比如社會心理、美學和價值,第二層次指從第一層次具體下來的,儘管看不到具體存在,但能切實感覺到它的結構與活動方式存在的,比如政權及其機構,第三層次指表面文化,既看得到又摸得到的,物品或物質的文化。

簡單地說,就是精神文化、精神的物化文化以及物質文化。教育的目的,說是教化育人,其實就是讓人接受各種有用的知識,以期將這些知識吸收、溶化,能夠將其直接作用於社會,或者把這些知識作為基礎,昇華出新的知識,即發現和發明。前者像物理變化,接受的人如同乙個盛東西的容器,接受的幾種東西還是那樣的幾種東西,不過是換了個地方,有了些混雜,這大概就是常說的實用型人才——技術或技藝的人才;後者則類似於化學反應,已經生成了不同的、另外的東西,這類人才能夠很好地掌握第一層次的文化,容易形成自己特有的治學思想、理念和方法。

這就是創造型人才。乙個國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的文化影響,主要就是第一層次的文化、創造型人才的影響。人類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是教育產生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前提。

它提供了感受、記憶、聯想、想象、推理等完整的思維功能,使人的意識能夠相互影響並得以傳播。

哲學是注重思考過程的各位是如何思考的

很顯然的說 經過科學 抄論證 要唯襲物的 辯證的 觀點來看問題但是 就世界本源這個問題來說吧 你開始想到的是什麼?我可以很明顯的告訴你,沒有誰會一開始就用 那些科學的方法。而是 一些 迷信 與 神話 在加上 唯心的 觀點 才是主導!現在,我們看問題,先看表面,在看本質,表面唯心,本質唯物,也許是個不...

家庭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家庭教育是一種什麼教育?

家庭教育的本質是育人為先,重自律 自學 自立。很多家長都有輔導孩子功課的煩惱,陳錢林校長說,中學教師的經歷讓我想到,這麼可愛的孩子,到了初中 高中,做不完作業,睡眠不足,眼中無神,即使考試成績再好,算得上成功嗎?孩子的成長,不應該被大人牢牢控制,孩子應該有自己的主動權。自律,主要是習慣培養。讓孩子更...

有人說“宇宙的本質是簡潔而和諧的”理由是什麼

宇宙裡面萬事萬物的執行都遵從簡潔的物理規律。舉個例子,宇宙中所有的力不外乎電力,引力,強力,弱力,磁力。而這些力一點點的融合,我們在19世紀末就發現電力和磁力就是一個硬幣的兩個面,後來電磁力和弱力也得到了統一,大統一理論又將它和強力統一在一起。現在只剩下引力,不過我們相信本質上他們是統一的。萬物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