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中的「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中的「具」

2021-04-01 21:49:43 字數 4461 閱讀 9023

1樓:森海和你

桃花源記中的「此人

一一為具言所聞」中的「具」,和「具答之」的「具」不一樣的。

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中的「具」是「詳細」的意思。

2、「具答之」中的「具」假借為「俱」,是「詳盡,全部」的意思。

出處:《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所作。

原文節選: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譯文: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後,他們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

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裡人告辭離開。村里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乙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

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裡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

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當中的社會,但是能提出這個空想是難能可貴的。

此文藝術構思精巧,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採用虛寫、實寫相結合手法,也是其乙個特點。增添了神秘感。

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詳有略,中心突出。

2樓:瞿曉惠

不一樣。

兩個「具」雖都是副詞,但意思不一樣:「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中的「具」是「詳細」的意思;「具答之」中的「具」假借為「俱」,是「詳盡,全部」的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一樣,都是詳細的意思。

4樓:木槿卡葡

不一樣的,「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中的「具」是敘說,「具答之」的「具」是仔細或詳細。

5樓:廣芃方訪冬

主要應該還是秦末到魏晉時期的朝代更迭和興衰治亂,以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吧,畢竟乙個漁人的見識還是有限的,他可能只知道自己身邊發生的一些事,而在桃花源中幾百年沒出去過的人們最關心的應該也是這些事,而且他們聽完了「皆嘆惋」,也就說明漁人說的肯定不是什麼值得特別高興的事情,無非是外面仍然戰亂不斷,人民生活仍然很不安定,所以他們才會「嘆惋」

桃花源記中「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桃源人嘆的原因是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桃源人多世事變遷、人間滄桑而慨嘆,對外面老百姓的生活苦難深深的同情嘆惋,反襯桃源人厭惡戰爭、追求沒有壓迫、沒有剝削、幸福自由和平的生活。(這是上課老師講的筆記,絕對正確。)

7樓:匿名使用者

嘆的是由於長時間不問世事,與外界斷絕來往,現在對外界一無所知了,所以感嘆。

8樓:匿名使用者

嘆:已經更換了幾個朝代

桃花源記中「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為」的意思是什麼

9樓:天知道嘎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

為:告訴

桃花源記 中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麼「皆嘆惋''

10樓:紫藤雪薇

嘆惋他們與世隔絕的時間長,嘆惋桃花源外的戰亂頻繁社會黑暗,人們生活痛苦。

這個是我們老師上課講的,不知道有沒有用,因為每乙個老師或者書教的都不那麼一樣。

11樓:沫子37呦

因為與世隔絕時間較長,聽到漁人的話,知道外面變化大,朝代更替快,仍然戰火頻繁,老百姓過著疾苦的生活而嘆惋. 嘆惋桃花源外的戰亂頻繁社會黑暗,人們生活痛苦。

《桃花源記》簡介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創作背景:

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

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借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乙個與汙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

《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賞析:《桃花源記》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12樓:匿名使用者

漁人告訴他們外面早已經都經歷了漢朝,現在到了魏、晉兩朝。桃源人聽聞以後為外面的社會這麼動亂,為外面的人不能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感嘆惋惜。

1、出處:《桃花源記》魏晉·陶淵明

2、賞析:

本文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第一段以「忘」、「忽逢」、「甚異」、「欲窮」四個相承續的詞語生動揭示出武陵漁人一連串的心理活動。「一心捕魚,無意於計路程遠近,又暗示所行已遠。其專注於一而忘其餘之事,接著意外見到桃花林的驚異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絕美景色。

第二段先以數語描述發現仙境經過。「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暗示定非尋常去處。漁人的搜尋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帶出來。

進入桃源仙境之後,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鳴犬吠諸景所見所聞,歷歷在目。然後由遠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來種作、衣著裝束和怡然自樂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園生活圖景。最後寫桃源人見到漁人的情景,由熱情款待到臨別叮囑,寫得情真意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第三段先寫漁人在沿著來路返回途中「處處志之」,暗示其有意重來。「詣太守,說如此」,寫其違背桃源人「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叮囑。太守遣人隨往的「不復得路」和劉子驥的規往不果,都是著意安排的情節,明寫仙境難尋,暗寫桃源人不願「外人」重來。

對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尋訪無著也不再問津了,而陶淵明自己卻從來沒有停止過追求,在《桃花源詩》的結尾處就剖露了「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的心願。他以桃花源人為志趣相合的契友,熱切期望與之共同生活於桃花源中。

三、創作背景: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借助創作來抒寫情懷,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

《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13樓:科科§兔子

桃源人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嘆惋,

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過著痛苦生活而嘆惋。

【我們老師上課給我們分析了】

14樓:咪咪

嘆惋外世變化大,社會動盪不安,民不聊生。

在聽了與人對外界的介紹後,桃源人嘆息不已,從上下文推知,他們發出的主要感嘆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時光易逝之感慨。

15樓:手機使用者

嘆惋自己住在這裡訊息閉塞 竟不知這麼大的變化

16樓:手機使用者

嘆惋桃花源外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17樓:手機使用者

因為桃花源中的人已經阻隔了與外界交通,聽漁人說了源外的變化,感到驚訝!

18樓:匿名使用者

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

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出自《桃花源記》,東晉偉大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私諡「五柳」 ,世稱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著有《陶淵明集》。

19樓:沉默的大海宋

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

桃花源記中名句,求《桃花源記》中的名句

1.描繪bai桃花林中 草美花繁的語句是du 芳草鮮美,zhi落英繽dao紛。2.本文 中描寫了回桃花源美好 答的自然環境的句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3.本文中描寫桃花源社會環境的安寧的句子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4.本文中描...

《桃花源記》的,《桃花源記》的資料

晉太元 太元 東晉孝武帝的年號 376 396 中,武陵 武陵 郡名,現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帶 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 落英 墜落的花瓣 繽紛 繽紛 繁多交雜的樣子 漁人甚異之 異之 對此感到詫異 復前行,欲窮其林。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

桃花源記「此人一一為據所言,皆嘆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漁人 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麼 皆嘆惋 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 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麼?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裡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作者為什麼開頭結尾寫得簡略,中間寫得詳細?文章的詳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達的中心來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