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一詞的由來颱風一詞的來源是什麼

2021-03-05 09:18:25 字數 6006 閱讀 7243

1樓:夜璇宸

漢語單詞的廣東語形式toi fung同阿拉伯語借用詞typhoon(暴風)相近,所以在中國,給了熱帶風暴的另乙個單詞「颱風」。

具體由來:

《科技術語研究》2023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颱風名詞探源及其命名原則》一文,文中論及「颱風一詞的歷史沿革」。作者認為:在古代,人們把颱風叫颶風,到了明末清初才開始使用「颱風」這一名稱,作為寒潮大風或非颱風性大風的統稱。

typhoon在英語中指發生在西太平洋或印度洋的熱帶暴風。若追溯其語源,也許很少有單詞能像typhoon 一樣表明漢語、阿拉伯語、東印度語和希臘語的多國語言背景。

希臘單詞typhoon既是風神的姓名又是意為「旋風,颱風」的普通名詞,被借入到阿拉伯語(就象在中世紀時許多希臘語單詞進入阿拉伯語一樣,那時,阿拉伯人的學問儲存了古典的風格,同時在把它傳向歐洲時又有所擴充)。

tufan,希臘語的阿拉伯語形式,傳入到了印度人使用的語言,11世紀時講阿拉伯語的穆斯林入侵者在印度定居下來。

這樣,阿拉伯語單詞的衍生,從印度語言進入英語(最早記載於2023年),並以如touffon和 tufan的形式出現於英語中,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風暴。

最早以tuffoon的形式於2023年載入英語,各種形式合併在一起最後變成了typhoon。

擴充套件資料

颶風和颱風的異同

一、相同:颶風和颱風都是指風速達到33公尺/秒以上的熱帶氣旋。

二、不同:

1、颱風:生成於西北太平洋和我國南海的強烈熱帶氣旋被稱為「颱風」。

2、颶風:生成於大西洋、加勒比海以及北太平洋東部的則稱「颶風」。

2樓:9環待定

颱風一詞源於明清時期東南沿海人民對來自台灣方向的風暴的稱呼。

有說法說颱風一詞源出英文typhoon這種說法不正確,正確的是,英文typhoon源自中文颱風一詞。typhoon本來是希臘語,是與風有關的詞,正好中國把西北太平洋的風暴叫颱風,與希臘的typhoon發音相似,故借用。

3樓:億啟看

很快颱風季節又要來了,每乙個颱風的名字都是事先由颱風委員會的亞太國家和地區列的颱風名字表提供的。遇到超強颱風就將這個名字剔除,重新再起乙個補進去。

4樓:匿名使用者

颱風,英文叫typhoon,希臘語、阿拉伯語叫tufan,發音都和中文特別相似,在阿拉伯語和英語中都是風神的意思。

颱風一詞源自希臘神話中大地之母蓋亞之子typhon,它是一頭長著一百個龍頭的魔物,傳說這頭魔物的孩子們就是可怕的大風。後來,這個字詞傳入中國,與廣東話toi fung融合在一起,就成為typhoon一詞了。

我們所說的颱風實際上是一種強熱帶氣旋。

颱風和颶風都是一種風,只是發生地點不同,叫法不同,颱風是在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以西,包括南中國海;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則稱颶風,也就是說在美國一帶稱颶風,在菲律賓、中國、日本一帶叫颱風。

5樓:匿名使用者

《科技術語研究》2023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颱風名詞探源及其命名原則》一文。文中論及「颱風一詞的歷史沿革」,作者認為:在古代,人們把颱風叫颶風,到了明末清初才開始使用「飈風」(2023年,飈風簡化為颱風)這一名稱,颶風的意義就轉為寒潮大風或非颱風性大風的統稱。

關於「颱風」的來歷,有兩類說法。第一類是「轉音說」,包括三種:一是由廣東話「大風」演變而來;二是由閩南話「風篩」演變而來;三是荷蘭人占領台灣期間根據希臘史詩《神權史》中的人物泰豐typhaon(拼寫有誤,應為typhoon——摘編者)而命名。

第二類是「源地說」,也就是根據颱風的**地賦予其名稱。

6樓:傲劍寒葉

因為經常刮過台灣,所以中文叫「颱風」

「颱風」一詞的**是什麼?

7樓:瘋癲的穎丫

關於「颱風」一詞的由來:王存忠《颱風名詞探源及其命名原則》一文曾提到「颱風一詞的歷史沿革」,作者認為:在古代,人們把颱風叫颶風,到了明末清初才開始使用「飈風」(2023年,飈風簡化為颱風)這一名稱,颶風的意義就轉為寒潮大風或非颱風性大風的統稱。

關於「颱風」的來歷,有兩類說法第一類是「轉音說」,包括三種:一是由廣東話「大風」演變而來;二是由閩南話「風颱」演變而來;三是荷蘭人占領台灣期間根據希臘史詩《神權史》中的人物泰豐typhoon而命名。第二類是「源地說」,也就是根據颱風的**地賦予其名稱。

由於台灣位於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颱風北上的路徑要衝,很多颱風是穿過台灣海峽進入大陸的。

「颱風」是音譯詞,英文中typhoon是根據中文粵語發音toi fong音譯至英文,再進入普通話詞彙中。颱風,英文叫typhoon,希臘語、阿拉伯語叫tufan,發音都和中文特別相似,在阿拉伯語和英語中都是風神的意思。

颱風一詞源自希臘神話中大地之母蓋亞之子typhon,它是一頭長著一百個龍頭的魔物,傳說這頭魔物的孩子們就是可怕的大風。後來,這個字詞傳入中國,與廣東話toi fung融合在一起,就成為typhoon一詞了。

我們所說的颱風實際上是一種強熱帶氣旋。颱風和颶風都是一種風,只是發生地點不同,叫法不同,颱風是在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以西,包括南中國海;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則稱颶風,也就是說在美國一帶稱颶風,在菲律賓、中國、日本一帶叫颱風。

颱風一詞的**是什麼?

8樓:亞麻嗲

typhoon-颱風 是乙個英語詞彙,直接音譯的

颱風是怎麼形成的?颱風這個詞的**?

9樓:

知識:颱風是怎樣形成的

在熱帶海洋面上經常有許多弱小的熱帶渦旋,我們稱它們為颱風的「胚胎」,因為颱風總是由這種弱的熱帶渦旋發展成長起來的。通過氣象衛星已經查明,在洋面上出現的大量熱帶渦旋中,大約只有百分之十能夠發展成颱風。颱風是怎樣形成的呢?

一般說來,乙個颱風的發生,需要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

1、首先要有足夠廣闊的熱帶洋面,這個洋面不僅要求海水表面溫度要高於26.5℃,而且在60公尺深的一層海水裡,水溫都要超過這個數值。其中廣闊的洋面是形成颱風時的必要自然環境,因為颱風內部空氣分子間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4000卡/厘公尺**2的能量,這個巨大的能量只有廣闊的熱帶海洋釋放出的潛熱才可能**。

另外,熱帶氣旋周圍旋轉的強風,會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騰,在氣壓降得很低的颱風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湧起,繼而又向四周散開,於是海水從颱風中心向四周圍翻騰。颱風裡這種海水翻騰現象能影響到60公尺的深度。在海水溫度低於26.

5℃的海洋面上,因熱能不夠,颱風很難維持。為了確保在這種翻騰作用過程中,海面溫度始終在26.5℃以上,這個暖水層必須有60公尺左右的厚度。

2、在颱風形成之前,預先要有乙個弱的熱帶渦旋存在。我們知道,任何一部機器的運轉,都要消耗能量,這就要有能量**。颱風也是一部「熱機」,它以如此巨大的規模和速度在那裡轉動,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要有能量**。

颱風的能量是來自熱帶海洋上的水汽。在乙個事先已經存在的熱帶渦旋裡,渦旋內的氣壓比四周低,周圍的空氣挾帶大量的水汽流向渦旋中心,並在渦旋區內產生向上運動;濕空氣上公升,水汽凝結,釋放出巨大的凝結潛熱,才能促使颱風這部大機器運轉。所以,既使有了高溫高濕的熱帶洋面**水汽,如果沒有空氣強烈上公升,產生凝結釋放潛熱過程,颱風也不可能形成。

所以,空氣的上公升運動是生成和維持颱風的乙個重要因素。然而,其必要條件則是先存在乙個弱的熱帶渦旋。

3、要有足夠大的地球自轉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轉偏向力為零,而向兩極逐漸增大,故颱風發生地點大約離開赤道5個緯度以上。由於地球的自轉,便產生了乙個使空氣流向改變的力,稱為「地球自轉偏向力」。在旋轉的地球上,地球自轉的作用使周圍空氣很難直接流進低氣壓,而是沿著低氣壓的中心作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北半球)。

4、在弱低壓上方,高低空之間的風向風速差別要小。在這種情況下,上下空氣柱一致行動,高層空氣中熱量容易積聚,從而增暖。氣旋一旦生成,在摩擦層以上的環境氣流將沿等壓線流動,高層增暖作用也就能進一步完成。

在20°n以北地區,氣候條件發生了變化,主要是高層風很大,不利於增暖,颱風不易出現。

上面所講的只是颱風產生的必要條件,具備這些條件,不等於就有颱風發生。颱風發生是乙個複雜的過程,至今尚未徹底搞清。

颱風一詞的**

颱風,英文叫typhoon,希臘語、阿拉伯語叫tufan,發音都和中文特別相似,在阿拉伯語和英語中都是風神的意思。

颱風一詞源自希臘神話中大地之母蓋亞之子typhon,它是一頭長著一百個龍頭的魔物,傳說這頭魔物的孩子們就是可怕的大風。後來,這個字詞傳入中國,與廣東話toi fung融合在一起,就成為typhoon一詞了。

我們所說的颱風實際上是一種強熱帶氣旋。

所謂氣旋,是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氣壓比四周低的水平渦旋。在北半球,空氣作逆時針旋轉;南半球則相反。

在氣壓場上,氣旋又稱為低氣壓(簡稱低壓)。所以氣旋和低壓只是同一系統的兩個不同名稱。

我們把發生在熱帶洋面上的一種強烈天氣系統稱為熱帶氣旋。

為了區分熱帶氣旋,有必要給它們單獨取個名字。最早是根據熱帶氣旋的位置(主要是熱帶氣旋中心所處的經緯度)來區分熱帶氣旋,這種辦法相當麻煩,往往難如人意。直到19世紀初葉,一些講西班牙語的加勒比海島嶼根據颶風登陸的聖曆時間命名颶風。

例如,侵襲波多黎各的三個颶風:2023年7月26日的聖大安娜,2023年和2023年9月13日的聖費里佩。據報道,19世紀末,澳大利亞預報員克里門·蘭格用他討厭的政客的名字為熱帶氣旋命名。

後來,軍事部門根據英文單詞的首字母順序(able, baker, charlie等)來命名熱帶氣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人用女性的名字給熱帶氣旋命名。20世紀70年代末,應美國女權運動組織的要求,擴充了命名表,改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命名。

在口語和書面交流中,特別在警報中,人們逐漸接受了使用命名表的優點。名字應當簡短、通俗、易記,便於向熱帶氣旋威脅區的千百萬群眾傳遞資訊,以避免同一地區同時面臨乙個以上熱帶氣旋影響時出現混亂狀況。這種做法不久便在西半球被廣泛採用。

20世紀70年代,所有熱帶氣旋易發區都已使用命名系統。70年代末以後,在世界氣象組織各區域熱帶氣旋委員會協調下,熱帶氣旋的命名走向國際化。在大多數區域,熱帶氣旋命名表(通常是交替使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由該區域的熱帶氣旋委員會制定,熱帶氣旋委員會更重要的任務是促進和協調本地區的熱帶氣旋減災行動。

各區域的具體做法不盡相同。通常由指定的氣象中心負責按字母順序依次為熱帶氣旋命名。有的地區命名表迴圈使用,有的地區時常制定新的命名表,還有的地區命名錶用完後再從頭開始使用。

如果某個熱帶氣旋聲名狼藉,比如造成了嚴重**或帶來巨大財產損失,則將該熱帶氣旋的名字從命名表中剔除,代之以同性別的另乙個名字,並且第乙個字母要相同。有的區域用4位數字來命名熱帶氣旋,前2位數字為年份,後2位數字為熱帶氣旋在當年的的順序號,有的還加上地理指示碼,例如:2023年孟加拉灣的第1個熱帶風暴命名為bob 9109(bob為英語孟加拉灣的縮寫,bay of bengal)。

而2023年的第25個颱風則命名為9025。有些國家制定了供本國使用的命名表,比如:美國制定了西北太平洋和中北太平洋命名表,菲律賓也制定了西北太平洋颱風命名表。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使用的西北太平洋颱風命名也常被該區域其它國家採納。

颱風委員會的成員大部分來自受颱風影響的國家及地區。多年以來,颱風委員會有乙個為颱風編號的制度,即由東京區域專業氣象中心-颱風中心負責對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進行編號。根據颱風委員會第31屆會議的決議,從2023年1月1日起實施新的熱帶氣旋命名方法。

該方法將用於颱風委員會成員向國際社會發布的公報中。也供各成員用當地語言發布熱帶氣旋警報時使用。颱風委員會仍將繼續使用熱帶氣旋編號。

我國一直採用熱帶氣旋編號辦法,對發生在經度18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面上的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力達到8級或以上的熱帶氣旋,按其生成的先後順序進行編號。如9608號熱帶風暴即是2023年在上述海域生成的第8個熱帶氣旋,當它發展成為強熱帶風暴時,就稱為9608號強熱帶風暴,繼續發展成為颱風時,就稱為9608號颱風。當然,當它又衰減成熱帶風暴時,它又稱為9608號熱帶風暴了。

當熱帶氣旋衰減為熱帶低壓或變性為溫帶氣旋時,則停止對其編號。

從2023年1月1日起,我國**氣象台發布熱帶氣旋警報時,除繼續使用熱帶氣旋編號外,還將使用熱帶氣旋名字。

颱風是如何而來,颱風一詞是怎麼由來的?

颱風是怎樣形成的?在熱帶海洋面上經常有許多弱小的熱帶渦旋,我們稱它們為颱風的 胚胎 因為颱風總是由這種弱的熱帶渦旋發展成長起來的。通過氣象衛星已經查明,在洋面上出現的大量熱帶渦旋中,大約只有百分之十能夠發展成颱風。颱風是怎樣形成的呢?一般說來,乙個颱風的發生,需要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 a 首先要有足...

屌絲一詞的由來,屌絲一詞的來源

原本抄是其他吧好像襲是雷霆三巨頭吧用來嘲笑14的把 bai14稱為屌du絲但是他們完全zhi低估了d8寬廣的包容性dao14不僅十分待見這個名詞,而且樂此不疲地紛紛跟風用屌絲自稱後來經過nc兒童樂趣多的一堆帖子徹底將屌絲文化發揚光大 屌.絲就是矮來 窮醜魯的一群苦 b 沒錢源把妹子,只有到夜魅工欲這...

時間一詞的由來,「公司」一詞的由來?

簡 介 時間 是南韓著名導演金基德的新作,並被選為第41屆卡羅維發利電影節開幕影片。導演希望通過此片 愛情如何可以抵擋時光的流逝,並且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是否憑藉外表的改變就可以讓愛情經歷時間的磨礪而不褪色呢?時間 的故事其實很簡單 女主角在和男友相戀多年後,因為害怕男人已經厭倦了這段感情而選擇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