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考試前三名叫什麼古代科舉考試前三名分別叫什麼名字?

2021-03-04 09:14:41 字數 5451 閱讀 2534

1樓:勝寒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1)鄉試,(2)會試,(3)殿試。

鄉試考中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紶試取中後統稱為進士,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

2樓:匿名使用者

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經過第一次童子試後都稱為童生或儒童。之後以童生身份參加第二次考試——院試,通過院試的童生都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算是有了「功名」,進入士大夫階層;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稱「廩生」,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其次稱「增生」,不供給糧食,「廩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

第三次考試叫鄉試,只有獲得秀才資格才可以參加,所有通過鄉試的叫舉人,被薦舉之人。其中鄉試裡邊的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

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第四次北京的考試叫會試,由有舉人功名的人參加,通過會試的稱為貢士,進貢給天子的士子。貢生裡邊的第一名叫會元;到皇帝那兒的考試叫殿試,通過殿試的叫進士,進士裡邊的第三名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狀元。

3樓:郝郝好兒

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4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名是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古代科舉考試前三名分別叫什麼名字?

5樓:文以立仁

科舉考試級別不同,前三名的稱呼也不同。

明清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童子試」不算,它僅僅是進入生員的資格考試)。

鄉試(取得「舉人」資格):

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

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

會試(取得「貢士」資格):

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取得「進士」資格):

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由於殿試分為三甲錄取,一甲就是前三名;二甲人數較多,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只有名次,沒有稱呼。

古代科舉考試前三名 古代前三名叫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明清兩代,殿試一二三名,確定其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

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但後期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使許多人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思想。

7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科舉分三甲:一甲三人稱進士及第,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經過第一次童子試後都稱為童生或儒童。之後以童生身份參加第二次考試——院試,通過院試的童生都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算是有了「功名」,進入士大夫階層;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

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稱「廩生」,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其次稱「增生」,不供給糧食,「廩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第三次考試叫鄉試,只有獲得秀才資格才可以參加,所有通過鄉試的叫舉人,被薦舉之人。其中鄉試裡邊的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

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第四次北京的考試叫會試,由有舉人功名的人參加,通過會試的稱為貢士,進貢給天子的士子。貢生裡邊的第一名叫會元;到皇帝那兒的考試叫殿試,通過殿試的叫進士,進士裡邊的第三名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狀元。

古代科舉前三名叫什麼?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1)鄉試,(2)會試,(3)殿試。

鄉試考中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紶試取中後統稱為進士,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

8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三甲,狀元、榜眼、探花

9樓:芳程式

好像是: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探花,第三名榜眼。

古代科舉考試殿試前三名叫什麼

10樓:無聊_打發時間

狀元,榜眼,探花,取得進士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狀元,一般是指科舉考試中,殿試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 。另外還有比喻在本領域(本行業)中成績最好的人。

榜眼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在殿試中,取得進士第二名的名稱「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舉子的稱謂。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在唐代的科舉時就已經出現。

「探花」作為第三人的代稱確立於北宋晚期。時至今日,「探花」的稱呼仍歷久不衰。

之後還有進士、 貢士、會元、舉人、解元、秀才、貢生、童生。

11樓:今天的邂逅

狀元,榜眼,探花。明清殿試後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通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傳臚大典後,新進士在保和殿參加朝考。朝考試卷分為三等,一等第一名稱朝元。

古代科舉考試,前三名依次被稱為什麼

12樓:匿名使用者

在明、清時期,把考中進士的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稱為一甲或第一甲,但絕不能稱為三甲。從第四名開始至100名左右,稱為二甲或第二甲。餘者統稱為三甲或第三甲,約200人左右。

13樓:荊棘鳥

古代科舉考試其實主要是三場。

第一場是鄉試,就是以省為單位考試,考取功名的人成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第二三名沒有固定稱號。

第二場為會試,考試地點為京師,後來一般在貢院,只有通過鄉試的人,也就是獲得舉人稱號的人才有資格參加,頭名為會員,第二第三名沒有固定稱號。

最後一場為殿試,考試地點一般在皇宮內,第二場榜上有名的人才有資格參加。嚴格來說第三次,也就是殿試沒有落榜生,只不過將第二輪通過的人重新排名。所有參加殿試的人都是進士。

考試成績出來後,他們會被寫在三張榜單上,第一張榜單上只有三人,頭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這三人合稱一甲;第二張榜單百來人左右,稱為二甲,其中二甲第一名,也就是所有考生中第四名成為傳臚;最後一張榜單就是剩下的三甲了。

到了後期,尤其是明朝有了內閣以後,所有內閣成員基本都是二甲十多名之前的。二甲二十來名以後的沒有希望了。因此二甲十多名之前的人又被稱為「儲相」。

古代時候科舉考試前三名分別叫什麼

14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名 狀元

「狀」的起源為原在唐朝參加考試的士子,經由各州貢送到京城,在應試前需遞送「投狀」,就像現代高考時填寫資料的情形一樣。

「元」在中國古代文字中「元,始也」,按中國古代漢字會意造字法來理解,元就是頭的意思。兩個字合在一起就是「本次考試投狀第一的人」,這就是狀元的來歷。

第二名 榜眼

「榜」就是「表列取士次第之狀」,那時宣布科舉前三名使用的是黃榜,第二和第三名站在狀元兩側,就像狀元的兩個眼睛一樣,所以後面大家都叫第二和三為榜眼。

第三名 探花

探花郎始見於唐,唐代進士及第後,按照慣例籌錢舉行期集,於杏園賞花會時(進士考試是在春天舉行,所以中後在杏園賞花),挑選進士中年齡最少者二人為探花郎,使賦詩,宋代沿襲唐代的這種習慣,也要舉辦宴會挑選探花郎。

擴充套件資料

宋代的科考分為**:解試(州試)、省試(由禮部舉行)和殿試。解試由各地方進行,通過的舉人可以進京參加省試。

省試在貢院內進行,連考三天。為了防止作弊,考官俱為臨時委派,並由多人擔任。考官獲任後要即赴貢院,不得與外界往來,稱為鎖院。

考生到達貢院後,要對號入座,同考官一樣不得離場。試卷要糊名、謄錄,並且由多人閱卷。而殿試則於宮內舉行,由皇帝親自主持及定出名次。

自宋代起,凡於殿試中進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經吏部選試。

15樓:匿名使用者

狀元,榜眼,探花。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榜眼,是乙個漢語詞彙,拼音是bǎng yǎn,是科舉時代的一種名次稱號。即在中國科舉制度中的殿試中,取得進士考試第二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進士的稱謂。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在唐代的科舉時就已經出現。

「探花」作為第三人的代稱確立於北宋晚期。時至今日,「探花」的稱呼仍歷久不衰。

16樓:文以立仁

科舉考試級別不同,前三名的稱呼也不同。

明清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童子試」不算,它僅僅是進入生員的資格考試)。

鄉試(取得「舉人」資格):

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

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

會試(取得「貢士」資格):

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取得「進士」資格):

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由於殿試分為三甲錄取,一甲就是前三名;二甲人數較多,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只有名次,沒有稱呼。

17樓:勝寒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1)鄉試,(2)會試,(3)殿試。

鄉試考中後稱為

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紶試取中後統稱為進士,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

18樓:初級提問者

童子試 縣試 府試 院試 (院試合格者叫

生員 俗稱秀才 獲取生員方可參加正式考試)正式考試 鄉試 會試 殿試

鄉試合格者叫舉人 第一名 解元

會試合格者叫貢生 第一名 會元

殿試合格者叫進士 第一名 狀元 第二榜眼 第三探花解元 會元 狀元 叫連中三元

舉行鄉試 會試的場所叫貢院

19樓:匿名使用者

野史說書人

古代科舉考試的前三名,第一

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不過這裡的前三名指的都是殿試的前三名,也就是通過科舉考試終極考核後的最後排名。在進入殿試之前,參加科考的人必須得先通過鄉試和會試。

科舉考試就是古代的高考,也是古代讀書人進入官場的唯一機會。科舉考試要經過重重的選拔,最後能夠進入殿試,接受皇帝考核的人,基本上都已經是人才中的人才了。

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其中進入鄉試的可以獲得舉人的身份,進入會試的可以獲得貢士資格,進入殿試則可以獲得進士資格。

科舉考試的前三名又被稱為三鼎甲,他們按照名次從高到低依次是狀元、榜眼和探花。狀元、榜眼和探花是殿試的一甲,他們被賜進士及第,而此後還有二甲和三甲被賜進士出身,能夠進入殿試的統稱為進士

古代科舉制第四名叫什麼,古代科舉考試第四名叫什麼?

傳臚 會試和殿試 通過鄉試的舉人,可於次年三月參加在京師的會試和殿試。會試由禮部在貢院舉行,亦稱 春闈 同樣是連考三場,每場三天,由翰林或內閣大學士主考。會試發的榜稱為 杏榜 取中者稱為 貢士 貢士首名稱 會元 得到貢士資格者可以參加同年四月的殿試。殿試由皇帝主持和出題,亦由皇帝欽定前十名的次序。殿...

古代科舉考試都考些什麼古代科舉考試都考些什麼科目?

法令 算術 書法 文才 政論,這些都曾是科舉考試的題目,到了後來的明清時期則考八股文。在我國唐朝時期,科舉制度相對完善,當時常設的科目有秀才 明經 進士 俊士 明法 明字 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 明算 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 文章,明經考時務策...

鄉試第一名叫什麼,古代的科舉考試分哪幾個等級

鄉試是明 清時在各省省城和京城舉行的科舉考試。照例每三年舉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遇皇家有喜慶之事加科稱為恩科,由皇帝欽命正副主考官主持,凡獲秀才身份的府 州 縣學生員 監生 貢生均可參加。考試通常安排在八月舉行,因此叫 秋試 按四書五經 策問和詩賦分三場進行考試,每場考三天。舉人一詞,在元代以...